本书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城镇化的特殊性、动态演变历程和时空演变格局,采用多模型融合算法计算了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承载阈值,提出了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特殊使命、特殊目标、特殊格局和特殊模式,提出了青藏高原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带、川藏通道沿线城镇带、唐蕃古道沿线城镇带、边境城镇带、西宁都市圈、拉萨城市圈和柴达木城镇圈等重点城镇化地区的绿色发展目标与路径,旨在为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和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高原城镇化进程与绿色发展综合考察过程 1
1.1 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意义与目标 2
1.1.1 综合科学考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1.1.2 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意义 3
1.1.3 综合科学考察的目标 5
1.2 综合科学考察的重点内容 6
1.2.1 高原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变化过程及格局考察 7
1.2.2 高原城镇化发展特殊目标与模式考察 10
1.2.3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路径与调控对策考察 14
1.2.4 高原城镇化分区与重点地区绿色发展方案考察 15
1.2.5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主要对策考察 16
1.3 综合科学考察的实施方案 18
1.3.1 综合科学考察的技术方法 19
1.3.2 综合科学考察的分区方案 19
1.3.3 综合科学考察的专线方案 20
1.4 综合科学考察的工作路线 26
1.4.1 2019年的科学考察路线 29
1.4.2 2020年的科学考察路线 29
1.4.3 2021年的科学考察路线 30
1.4.4?2022年的科学考察路线 31
1.4.5?2023年的科学考察路线 31
参考文献 32
第2章 高原城镇化演进过程与基本特征 33
2.1 高原城镇化的特殊驱动过程 34
2.1.1?自然要素的特殊驱动过程 34
2.1.2?经济要素的特殊驱动过程 35
2.1.3?社会文化要素的特殊驱动过程 36
2.1.4 政策要素的特殊驱动过程 36
2.2 高原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过程与特征 37
2.2.1 高原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总体特征 37
2.2.2 高原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变化过程与特征 42
2.3 高原城镇化格局的变化过程与特征 45
2.3.1 高原城镇数量的变化过程与特征 45
2.3.2 高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变化特征 48
2.3.3 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 51
2.3.4 高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特征 53
2.4 高原城镇化质量的变化过程与特征 57
2.4.1 高原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 58
2.4.2 高原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 60
2.4.3 高原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65
2.5 高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 68
2.5.1 高原历史文化名城 68
2.5.2 高原历史文化名镇 72
2.5.3 高原历史文化名村 73
参考文献 75
第3章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综合承载阈值 77
3.1 青藏高原人口综合承载阈值的多模型算法 78
3.1.1 基于经济学的高原人口承载力模型与结果 79
3.1.2 基于土地的高原人口承载力模型与结果 91
3.1.3 基于水资源的青藏高原人口承载力 104
3.1.4 基于大气环境质量的青藏高原人口承载力 113
3.1.5 基于生态的青藏高原人口承载力 118
3.1.6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121
3.2 青藏高原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 131
3.2.1 基于木桶短板原理的青藏高原人口承载阈值 132
3.2.2 基于两头逼近法的青藏高原人口综合承载阈值 136
3.3 青藏高原承载人口中能容许多少人进城? 139
3.3.1 基于人口综合承载阈值的高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阈值 140
3.3.2 基于人口综合承载阈值的各地市州城镇化水平阈值 142
3.3.3 基于人口综合承载阈值的县级市城镇化水平阈值 148
3.4 进城人口能科学配置到高原哪些城市? 151
3.4.1 小集聚到西宁都市圈、拉萨城市圈和柴达木城镇圈 153
3.4.2 中分散到重要节点城市,支撑高原美丽城市建设 155
3.4.3 大分散到固边城镇,支撑固边型城镇体系建设 155
参考文献 155
第4章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特殊道路与格局及模式 157
4.1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特殊使命与特殊问题 158
4.1.1 高原城镇化的特殊使命与思路 158
4.1.2 高原城镇化发展存在的特殊问题 160
4.2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65
4.2.1 指导思想 165
4.2.2 基本原则 165
4.3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特殊目标与特殊道路 166
4.3.1 特殊目标 166
4.3.2 特殊道路 172
4.4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总体格局 173
4.4.1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等级规模格局 174
4.4.2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空间结构格局 182
4.4.3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职能结构格局 184
4.5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的特殊模式 186
4.5.1 守土固边型城镇化模式 187
4.5.2 绿色驱动型城镇化模式 187
4.5.3 护卫水塔型城镇化模式 188
4.5.4 传承文化型城镇化模式 189
4.5.5 游客拉动型城镇化模式 190
4.5.6 宿镇牧乡型城镇化模式 191
4.5.7 生态富民型城镇化模式 193
4.5.8 小聚大散型城镇化模式 193
4.5.9 对口结对型城镇化模式 194
4.5.10 城乡融合型城镇化模式 195
参考文献 196
第5章?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带城镇化与绿色发展 197
5.1 科考范围与基本条件 198
5.1.1 综合科学考察范围 198
5.1.2 城镇带发展的自然条件 198
5.1.3 城镇带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200
5.2 城镇带城镇化演变过程与基本特征 202
5.2.1 人口与城镇化时空变化特征 202
5.2.2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209
5.2.3 城镇分布及规模结构变化特征 212
5.2.4 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特征 215
5.2.5 城镇职能结构发育特征 217
5.3 城镇带城镇化发展目标与格局 222
5.3.1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 222
5.3.2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发展目标与格局 224
5.3.3 城镇空间分布格局 226
5.3.4 城镇发展定位与职能分工格局 227
5.4 城镇带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 230
5.4.1 城镇带绿色发展模式 231
5.4.2 城镇带绿色发展路径 233
5.5 城镇带重点城市绿色发展 236
5.5.1 西宁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36
5.5.2 海北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38
5.5.3 海西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40
5.5.4 玉树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45
5.5.5 那曲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47
5.5.6 拉萨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6章 川藏通道沿线城镇带城镇化与绿色发展 253
6.1 科考范围与基本条件 254
6.1.1 综合科学考察范围 254
6.1.2 城镇带发展的自然条件 255
6.1.3 城镇带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256
6.2 城镇带城镇化演变过程与基本特征 258
6.2.1 人口与城镇化时空变化特征 258
6.2.2 城镇规模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266
6.2.3 城镇带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270
6.2.4 城镇带城镇职能分布格局 275
6.3 城镇带城镇化绿色发展目标 278
6.3.1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 278
6.3.2 城镇化绿色发展目标 279
6.3.3 城镇规模结构优化目标 280
6.3.4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目标 281
6.3.5 城镇职能结构调整目标 283
6.4 城镇带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 287
6.4.1 城镇带绿色发展模式 287
6.4.2 城镇带绿色发展路径 290
6.5 城镇带重点城镇绿色发展 293
6.5.1 拉萨—林芝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93
6.5.2 林芝—雅安段重点城市与城镇 294
参考文献 297
第7章 唐蕃古道沿线城镇带城镇化与绿色发展 299
7.1 科考范围与基本条件 300
7.1.1 综合科学考察范围 300
7.1.2 城镇带发展的自然条件 301
7.1.3 城镇带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302
7.2 城镇带城镇化演变过程与基本特征 303
7.2.1 人口与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 303
7.2.2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09
7.2.3 城镇职能分工格局 316
7.3 城镇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格局 320
7.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320
7.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特征 327
7.3.3 城镇化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互动机制 329
7.4 城镇带城镇化绿色发展目标 331
7.4.1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 331
7.4.2 城镇规模结构优化目标 335
7.4.3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目标 336
7.5 城镇带绿色发展模式及路径 337
7.5.1 文化传承型城镇 337
7.5.2 渐进内生型城镇 338
7.5.3 绿色驱动型城镇 339
7.6 城镇带节点城镇的绿色发展 339
7.6.1 青海段节点城市与城镇 339
7.6.2 西藏段节点城市与城镇 348
参考文献 350
第8章?边境城镇带城镇化与口岸固边城镇发展 351
8.1 边境城镇带基本情况 352
8.1.1 综合科学考察范围 352
8.1.2 边境城镇和边境口岸 353
8.1.3 城镇带发展的基本条件 354
8.2 边境城镇带城镇化演变过程与基本特征 355
8.2.1 边境城镇带人口与城镇化时空变化特征 356
8.2.2 边境城镇带城镇规模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60
8.2.3 边境城镇带空间分布格局与变化特征 363
8.2.4 边境城镇带口岸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 365
8.3 边境城镇带城镇化发展目标 371
8.3.1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 371
8.3.2 城镇化发展目标 372
8.3.3 城镇规模结构调整目标 373
8.3.4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目标 373
8.3.5 边境口岸建设目标 375
8.4 边境城镇带岸城互动发展模式与路径 376
8.4.1 岸城互动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376
8.4.2 岸城互动发展的主要路径 378
8.5 边境城镇带重点城镇绿色发展 382
8.5.1 林芝段重点固边城镇 382
8.5.2 山南段重点固边城镇 386
8.5.3 日喀则段重点固边城镇 388
8.5.4 阿里段重点固边城镇 395
参考文献 399
第9章 西宁都市圈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 401
9.1?科考范围与发展条件 402
9.1.1?范围界定与基本条件 402
9.1.2?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404
9.1.3?产业空间结构及开发区建设基础 408
9.2?西宁都市圈形成发育过程 409
9.2.1?都市圈集聚发展过程 409
9.2.2?都市圈规模等级结构演化过程 411
9.2.3?都市圈空间格局演化过程 416
9.2.4?都市圈土地利用演化过程 419
9.3?西宁都市圈城镇化发展与污染排放特征 423
9.3.1?城镇化发展特征 423
9.3.2?污染物排放特征 428
9.4?西宁都市圈城镇化模式与绿色发展路径 431
9.4.1?城镇化发展模式 431
9.4.2?城镇化绿色发展路径 433
9.5?西宁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调控 434
9.5.1?高质量发展目标 435
9.5.2?主要调控措施 436
参考文献 439
第10章 拉萨城市圈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 441
10.1?科考范围与基本条件 442
10.1.1?科学考察范围 442
10.1.2?战略区位条件 444
10.1.3?独特自然条件 445
10.1.4?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447
10.2?拉萨城市圈演变过程与基本特征 449
10.2.1?城市圈人口与城镇化时空变化特征 449
10.2.2?城市圈城镇数量变化特征 459
10.2.3?城市圈城镇等级规模变化特征 463
10.2.4?城市圈城镇职能结构变化特征 468
10.3?拉萨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目标 470
10.3.1?城市圈发展定位 470
10.3.2?城市圈城镇人口发展目标 472
10.3.3?城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475
10.4?拉萨城市圈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 476
10.4.1?绿色发展过程 476
10.4.2?绿色发展模式 483
10.4.3?绿色发展路径 485
参考文献 488
第11章 柴达木城镇圈城镇化与循环经济发展 489
11.1?科考范围与基本条件 490
11.1.1?综合科学考察范围 490
11.1.2?城镇圈发展的基本条件 491
11.2?柴达木城镇圈城镇化动态演变过程与特征 496
11.2.1?城乡人口演变过程与特征 496
11.2.2?城镇化水平演变过程与特征 498
11.2.3?城镇化驱动机制与发展模式 500
11.2.4?城镇化发展格局及特征 501
11.2.5?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及职能 502
11.3?柴达木城镇圈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建设重点 505
11.3.1?循环经济建设意义及发展思路 505
11.3.2?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重点 508
11.4?柴达木城镇圈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与对策 511
11.4.1?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511
11.4.2?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513
参考文献 514
第12章 高原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515
12.1?高原城镇人居环境资源调查分类与地域特征 516
12.1.1?城镇人居环境资源调查与分类 516
12.1.2?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地域特征 520
12.2?高原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现状与问题 523
12.2.1?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523
12.2.2?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525
12.3?典型城市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526
12.3.1?高原绿色翡翠西宁人居环境建设 526
12.3.2?高原绿色明珠拉萨人居环境建设 529
12.3.3?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国原子城西海镇人居环境建设 536
12.3.4?存续乡土文化的鲁朗镇人居环境建设 537
12.3.5?国际旅游与边贸名镇陈塘镇人居环境建设 539
12.3.6?固边城镇宗噶镇人居环境建设 540
12.3.7?莲花圣地墨脱人居环境建设 542
12.4?高原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与人文景观 543
12.4.1?藏族民居建筑风貌与人文景观 543
12.4.2?回族民居建筑风貌与人文景观 544
12.4.3?土族民居建筑风貌与人文景观 545
12.4.4?蒙古族民居建筑风貌与人文景观 546
12.4.5?撒拉族民居建筑风貌与人文景观 546
12.5?高原城镇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547
12.5.1?顺自然之理,提高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绿量 548
12.5.2?营人文之韵,提升高原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品质 548
12.5.3?筑宜居之城,构筑宜居宜游的高原城镇人居环境 549
参考文献 549
第13章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 553
13.1 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路径 554
13.1.1?稳疆固边城镇化路径 554
13.1.2?低速高质城镇化路径 556
13.1.3?绿色城镇化与绿色现代化路径 559
13.1.4?生态城镇化路径 560
13.1.5?文化城镇化路径 562
13.1.6?重点都市圈同城化路径 562
13.2?高原城镇化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565
13.2.1?超前建设青藏高铁等基础设施,筑牢国家安全保障线 565
13.2.2?加快引进“新基建”上高原,建设高原智慧城市 567
13.2.3?适时调优高原地区行政区划,加强边境地区设市建镇 569
13.2.4?加快美丽青藏与美丽城市建设进程,提升公众满意度 570
13.2.5?加快边境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建设边境土地改革试验特区 572
13.2.6?以格尔木市为依托,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573
参考文献 575
附录 科考日志 577
附图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