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环境化学(第二版)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环境化学(第二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环境化学(第二版)
  • 书号:9787030807281
    作者:王晓蓉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426
    字数:68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2-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89.00元
    售价: ¥70.3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共4篇16章,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风险,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和最新研究进展。对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污染物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有机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生物标记物和生态风险早期诊断,以及全球关注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灰霾等环境问题,均在有关章节进行详细介绍。全书以阐明基本原理为主,注意反映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研究热点问题、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色。本次修订还补充了环境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并升级为基于数字资源化的新形态教材,以方便读者更系统地理解和拓展所学知识。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化学的形成 1
    1.2 环境化学的特点 2
    1.3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 2
    1.4 环境化学发展动向 3
    1.4.1 环境分析化学 3
    1.4.2 水环境化学 5
    1.4.3 大气污染化学 7
    1.4.4 土壤环境化学 9
    1.4.5 有害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和早期诊断 10
    本章基本要求 12
    思考与练习 12
    第1篇 水环境化学
    第2章 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 15
    2.1 水质概况 15
    2.2 天然水的组成 16
    2.2.1 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 16
    2.2.2 水中的金属离子 16
    2.2.3 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17
    2.2.4 水中的营养元素 19
    2.2.5 水生生物 20
    2.3 天然水的性质 20
    2.3.1 碳酸平衡 20
    2.3.2 天然水的碱度和酸度 23
    2.3.3 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 27
    2.3.4 天然水的硬度 28
    本章基本要求 28
    思考与练习 29
    第3章 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30
    3.1 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30
    3.1.1 天然水中各类固体的溶解度 30
    3.1.2 水溶液的稳定性 36
    3.2 水环境中的配位作用 40
    3.2.1 天然水体中的配位作用 40
    3.2.2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 40
    3.2.3 螯合剂NTA的配位作用 42
    3.2.4 腐殖质的配位作用 46
    3.2.5 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48
    3.3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50
    3.3.1 天然水中氧化还原平衡的意义 50
    3.3.2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51
    3.3.3 天然水体的pe-pH图 54
    3.3.4 天然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58
    3.3.5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64
    3.4 水环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64
    3.4.1 天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 64
    3.4.2 胶体颗粒的性质 66
    3.4.3 颗粒物在水环境中的吸附过程 69
    3.4.4 沉积物——探索天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工具 70
    本章基本要求 72
    思考与练习 73
    第4章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76
    4.1 分配作用 76
    4.1.1 线性分配理论 76
    4.1.2 标化分配系数 77
    4.1.3 生物浓缩因子 80
    4.2 挥发作用 80
    4.2.1 亨利定律 81
    4.2.2 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 82
    4.3 水解作用 84
    4.4 光解作用 86
    4.4.1 直接光解 86
    4.4.2 敏化光解(间接光解) 90
    4.4.3 氧化反应 91
    4.5 生物降解作用 91
    4.5.1 生长代谢 91
    4.5.2 共代谢 93
    4.5.3 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 93
    本章基本要求 94
    思考与练习 95
    第5章 水环境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式 96
    5.1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97
    5.1.1 农药 97
    5.1.2 多环芳烃类 98
    5.1.3 多氯联苯 98
    5.1.4 卤代脂肪烃 99
    5.1.5 醚类 99
    5.1.6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99
    5.1.7 苯酚类和甲酚类 99
    5.1.8 酞酸酯类 100
    5.1.9 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 100
    5.1.10 新污染物 100
    5.2 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 107
    5.2.1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108
    5.2.2 归趋模式简介 110
    5.2.3 归趋模式应用举例 112
    5.3 无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型 116
    5.3.1 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 116
    5.3.2 水体富营养化 118
    5.3.3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化学平衡模型 121
    本章基本要求 123
    思考与练习 123
    第2篇 大气环境化学
    第6章 天然大气和重要污染物 127
    6.1 大气的组成和停留时间 127
    6.1.1 大气的组成 127
    6.1.2 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128
    6.1.3 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方法 129
    6.2 大气的主要层次 130
    6.2.1 对流层 131
    6.2.2 平流层 131
    6.2.3 中间层 131
    6.2.4 热层 131
    6.3 大气中的离子及自由基 132
    6.3.1 大气中的离子 132
    6.3.2 大气中的自由基 132
    6.4 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134
    6.4.1 含硫化合物 135
    6.4.2 含氮化合物 137
    6.4.3 含碳化合物 139
    6.4.4 含卤素化合物 142
    6.5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44
    6.5.1 地球的热平衡 144
    6.5.2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45
    6.5.3 辐射强迫 147
    6.5.4 碳中和 149
    本章基本要求 151
    思考与练习 151
    第7章 气相大气化学 152
    7.1 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 152
    7.1.1 光化学反应定律 152
    7.1.2 光化学反应过程 153
    7.2 氮氧化物的气相反应 153
    7.2.1 氮氧化物的基本反应 153
    7.2.2 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154
    7.2.3 氮氧化物气相反应动力学 155
    7.3 二氧化硫的气相反应 156
    7.3.1 SO2与氧原子的反应 156
    7.3.2 SO2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 157
    7.4 有机物的气相反应 157
    7.4.1 碳氢化合物的一些重要反应 158
    7.4.2 HO?与烯烃类、烷烃类、醛类、卤代烃、芳烃的反应 159
    化物的反应 160
    7.4.4 天然有机物的转化 162
    7.5 光化学烟雾 162
    7.5.1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 162
    7.5.2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与臭氧生成机制 164
    7.5.3 光化学烟雾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168
    7.6 平流层化学 169
    7.6.1 平流层的化学反应 170
    7.6.2 南极“臭氧洞”现象及解释 172
    7.6.3 北极上空的臭氧损耗 175
    本章基本要求 176
    思考与练习 176
    第8章 液相大气化学 178
    8.1 二氧化硫的液相反应 178
    8.1.1 SO2的液相平衡 178
    8.1.2 SO2的液相反应动力学 180
    8.2 氮氧化物的液相反应 182
    8.2.1 NOx的液相平衡 182
    8.2.2 NH3和HNO3的液相平衡 184
    8.2.3 NOx的液相反应动力学 185
    8.3 酸沉降化学 185
    8.3.1 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186
    8.3.2 酸雨的化学组成 187
    8.3.3 酸雨中的关键性离子组分 188
    8.3.4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89
    8.3.5 酸雨的来源及近年变化趋势 191
    8.4 降水化学组分和pH的背景值 193
    8.4.1 降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值 193
    8.4.2 降水pH的背景值 194
    8.5 酸沉降临界负荷 194
    8.5.1 临界负荷基本含义与临界化学标准 194
    8.5.2 临界负荷计算方法 196
    本章基本要求 197
    思考与练习 197
    第9章 大气颗粒物 199
    9.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199
    9.2 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200
    9.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200
    9.2.2 大气颗粒物的汇 200
    9.3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 201
    9.3.1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201
    9.3.2 大气颗粒物的表面性质 203
    9.4 大气颗粒物中的无机物 204
    9.4.1 无机颗粒物的来源 204
    9.4.2 无机颗粒物的组成 205
    9.5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 208
    9.5.1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类型及来源 208
    9.5.2 多环芳烃 209
    9.5.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 210
    9.6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0
    9.6.1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210
    9.6.2 人体吸入量的估算 211
    9.7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211
    9.7.1 扩散模型法 212
    9.7.2 受体模型法 212
    9.8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污染 215
    9.8.1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污染特征 215
    9.8.2 灰霾 217
    9.8.3 区域复合污染控制 219
    本章基本要求 222
    思考与练习 222
    第3篇 土壤环境化学
    第10章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27
    10.1 土壤的分层 227
    10.2 土壤的组成 228
    10.2.1 土壤矿物质 228
    10.2.2 土壤有机质 233
    10.2.3 土壤水分 237
    10.2.4 土壤空气 238
    10.3 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 239
    10.3.1 土壤的质地 239
    10.3.2 土壤的胶体性质 241
    10.4 土壤的离子交换与吸附 244
    10.4.1 离子交换与吸附反应 244
    10.4.2 表面配位模型 249
    10.5 土壤的酸碱度 253
    10.5.1 土壤的酸度 253
    10.5.2 土壤的碱度 255
    10.5.3 土壤的缓冲作用 256
    10.5.4 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257
    10.6 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258
    10.6.1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258
    10.6.2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 259
    10.6.3 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环境意义 260
    本章基本要求 261
    思考与练习 261
    第11章 氮、磷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62
    11.1 氮在土壤中的迁移 262
    11.1.1 土壤中氮的来源 262
    11.1.2 土壤中氮的形态 262
    11.1.3 氮在土壤中转化的重要过程 263
    11.1.4 氮的流失 264
    11.1.5 氮污染 265
    11.2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 265
    11.2.1 土壤中磷的来源 265
    11.2.2 土壤中磷的形态 266
    11.2.3 土壤的固磷作用 268
    11.2.4 磷肥的污染 268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 269
    11.3.1 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270
    11.3.2 控制重金属在土壤中归趋的主要反应 272
    11.4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归趋 275
    11.4.1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 275
    11.4.2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机制 278
    11.4.3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278
    11.4.4 典型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主要归趋 280
    本章基本要求 285
    思考与练习 285
    第12章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86
    12.1 土壤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286
    12.1.1 农药 286
    12.1.2 多环芳烃类 286
    12.1.3 多氯联苯 287
    12.1.4 二噁英 287
    12.1.5 石油类 287
    12.1.6 其他 288
    12.2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 289
    12.2.1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 289
    12.2.2 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上的吸附 291
    12.2.3 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上的吸附 296
    12.2.4 非离子型有机物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 301
    12.2.5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挥发、扩散和迁移 304
    12.3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 305
    12.3.1 非生物降解 305
    12.3.2 生物降解 311
    12.4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方法 312
    12.4.1 原位微生物催化降解 313
    12.4.2 原位化学氧化 314
    本章基本要求 316
    思考与练习 316
    第4篇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风险
    第13章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319
    13.1 环境介质中的金属形态 319
    13.1.1 水体中金属形态 319
    13.1.2 土壤中金属形态 320
    13.1.3 大气中金属形态 321
    13.2 金属形态的分析技术及应用 322
    13.2.1 天然水中溶解态金属形态分析 322
    13.2.2 沉积物/土壤中的重金属或类金属形态分析 324
    13.3 金属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形态调控 331
    13.3.1 生物可利用性概念 331
    13.3.2 溶解态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332
    13.3.3 土壤和沉积物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333
    13.3.4 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调控 336
    13.4 有机污染物的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338
    13.4.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形态 338
    13.4.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338
    本章基本要求 342
    思考与练习 342
    第14章 化学物质的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 343
    14.1 化学物质的吸收和转化 343
    14.1.1 生物膜的结构 343
    14.1.2 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43
    14.1.3 化学物质的生物转运 345
    14.1.4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349
    14.2 生物富集、生物积累
    和生物放大作用 351
    14.2.1 生物富集 351
    14.2.2 生物积累 353
    14.2.3 生物放大 354
    14.3 生物组织中物质的浓缩机制 355
    14.3.1 生物体某组织生物浓缩的机制模型 355
    14.3.2 生物浓缩模型 356
    本章基本要求 358
    思考与练习 358
    第15章 微生物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作用 359
    15.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359
    15.1.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359
    15.1.2 微生物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360
    15.2 碳、氮、硫的微生物转化 361
    15.2.1 碳的微生物转化 361
    15.2.2 氮的微生物转化 363
    15.2.3 硫的微生物转化 367
    15.3 金属及类金属的
    微生物转化 369
    15.3.1 铁的微生物转化 369
    15.3.2 汞的微生物转化 369
    15.3.3 砷的微生物转化 371
    15.4 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372
    15.4.1 烃类的微生物降解 372
    15.4.2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374
    本章基本要求 377
    思考与练习 377
    第16章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风险 378
    16.1 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378
    16.1.1 毒性作用 378
    16.1.2 遗传毒理学的“三致”效应 381
    16.1.3 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385
    16.2 生物标志物和早期预警 387
    16.2.1 生物标志物 387
    16.2.2 生物的氧化损伤机制 390
    16.2.3 生态风险的早期预警 393
    16.3 有机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394
    16.3.1 概述 394
    16.3.2 量子化学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398
    16.3.3 3D-QSAR方法简介 403
    16.4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404
    16.4.1 生态风险及其特点 404
    16.4.2 生态风险评价 404
    16.4.3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 407
    本章基本要求 408
    思考与练习 408
    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409
    参考文献 411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