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油茶常见病害,特别是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病害诊断及病原菌鉴定方法、生态调控技术以及生物与化学防治措施。本书共分为10章,概述了油茶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发生情况,详细探讨了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病原、症状、发病条件,强调了生物防治及生态调控技术在病害防控中的作用,并解析了相关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书中提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实现可持续的油茶生产。
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油茶病害的本质,还能指导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无论是致力于油茶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还是从事油茶种植的农户,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此外,本书对于森林保护及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研究综述1
1.1 油茶的经济重要性及其病害研究综述1
1.1.1 油茶概述及其重要性1
1.1.2 云南省油茶栽植现状1
1.1.3 油茶病害发生现状及研究进展2
1.1.4 油茶病害的防治现状6
1.2 植物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模型7
1.2.1 病原菌与植物的互作模型7
1.2.2 病原菌与动物的互作模型8
1.3 植物应对病原物的防御机制8
1.3.1 植物的组成型抗性9
1.3.2 植物的诱导型抗性10
1.4 植物免疫中的激素信号转导12
1.4.1 茉莉酸/乙烯介导的免疫反应信号转导12
1.4.2 水杨酸介导的免疫反应信号转导14
1.5 秀丽隐杆线虫抵御病原菌的天然免疫通路16
1.5.1 MAPK 信号通路16
1.5.2 DAF-2/DAF-16 信号通路16
1.5.3 TGF-β 信号通路17
1.5.4 PCD 信号通路17
1.5.5 TLR 信号通路17
1.6 植物内生菌与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18
1.6.1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方法18
1.6.2 植物内生菌物种与功能多样性20
1.6.3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关系的研究24
1.6.4 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24
1.6.5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27
1.7 油茶物候期及树体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进展31
1.7.1 油茶物候期研究进展31
1.7.2 油茶树体养分研究进展32
1.7.3 油茶土壤养分研究进展33
1.7.4 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展34
第2 章 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35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35
2.1.1 供试试剂35
2.1.2 供试植物35
2.1.3 供试培养基36
2.1.4 供试仪器36
2.2 试验方法37
2.2.1 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病害调查37
2.2.2 油茶炭疽菌和根腐病菌的分离与保存37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38
2.2.4 病原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38
2.2.5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40
2.2.6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复合侵染40
2.2.7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40
2.2.8 云南油茶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41
2.3 结果与分析42
2.3.1 油茶炭疽病病害调查42
2.3.2 油茶炭疽菌的分离43
2.3.3 油茶炭疽菌的形态学鉴定44
2.3.4 油茶炭疽菌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48
2.3.5 油茶炭疽菌的致病性测定51
2.3.6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复合侵染53
2.3.7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54
2.3.8 油茶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鉴定56
2.3.9 云南油茶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58
2.4 小结与讨论63
2.4.1 小结63
2.4.2 讨论64
第3章 油茶炭疽菌和拟南芥互作模型的建立67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67
3.1.1 供试试剂67
3.1.2 供试植物68
3.1.3 供试菌株68
3.1.4 供试培养基68
3.2 试验方法69
3.2.1 拟南芥的栽植与管理69
3.2.2 拟南芥接种油茶炭疽菌70
3.2.3 组织化学染色70
3.2.4 叶片组织石蜡切片71
3.2.5 油茶暹罗炭疽菌actin 基因表达量分析71
3.2.6 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分析73
3.2.7 植物激素影响拟南芥对炭疽菌的抗性分析75
3.3 结果与分析76
3.3.1 油茶炭疽菌侵染拟南芥进程分析76
3.3.2 油茶炭疽菌actin 基因表达量分析77
3.3.3 总RNA 提取及转录组测序77
3.3.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79
3.3.5 差异基因KEGG 功能分析81
3.3.6 差异基因KEGG 富集及通路分析83
3.3.7 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分析86
3.3.8 qPCR 验证差异表达基因86
3.3.9 植物激素影响拟南芥对炭疽菌的抗性分析88
3.4 小结与讨论89
3.4.1 小结89
3.4.2 讨论89
第4章 油茶炭疽菌和秀丽隐杆线虫互作模型的建立91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91
4.1.1 供试试剂91
4.1.2 供试虫株92
4.1.3 供试菌株92
4.1.4 供试培养基92
4.2 试验方法93
4.2.1 油茶炭疽菌的培养93
4.2.2 大肠杆菌OP50 的培养93
4.2.3 线虫的培养及同步化93
4.2.4 油茶炭疽菌-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体系的建立94
4.2.5 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94
4.2.6 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94
4.2.7 油茶炭疽菌代谢物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96
4.2.8 秀丽隐杆线虫响应油茶炭疽菌的转录组分析97
4.2.9 秀丽隐杆线虫RNAi97
4.3 结果与分析98
4.3.1 共培养体系培养基的筛选98
4.3.2 不同种类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100
4.3.3 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01
4.3.4 油茶炭疽菌代谢物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05
4.3.5 秀丽隐杆线虫响应油茶炭疽菌的转录组分析108
4.3.6 干扰lact-3、ced-9 和ZK218.5 基因对线虫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20
4.3.7 干扰arx-1、coq-8、C13F10.6 基因对线虫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25
4.4 小结与讨论129
4.4.1 小结129
4.4.2 讨论130
第5章 油茶内生芽孢杆菌防控炭疽病的机制研究134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134
5.1.1 供试试剂134
5.1.2 供试菌株134
5.1.3 供试培养基134
5.2 试验方法135
5.2.1 内生细菌的分离与培养135
5.2.2 内生细菌的16S rRNA 序列分析与鉴定135
5.2.3 内生细菌中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135
5.2.4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发酵代谢物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139
5.2.5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诱导油茶的抗病防御酶140
5.2.6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诱导油茶抗病性的转录组学分析141
5.3 结果与分析141
5.3.1 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16S rRNA 序列分析141
5.3.2 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143
5.3.3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的抑菌活性及生防效果148
5.3.4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发酵代谢物非靶向代谢组分析152
5.3.5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诱导油茶的抗病防御酶164
5.3.6 菌株DZY6715 和YYC155 诱导油茶抗病的转录组分析169
5.4 小结与讨论176
5.4.1 小结176
5.4.2 讨论176
第6章 油茶叶片内生菌与炭疽病的交互作用研究183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183
6.1.1 供试试剂183
6.1.2 供试材料183
6.1.3 供试菌株184
6.1.4 供试培养基184
6.2 试验方法185
6.2.1 植物总DNA 提取185
6.2.2 序列扩增及测序185
6.2.3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186
6.2.4 油茶叶片内生菌的分离186
6.2.5 叶片内生菌的鉴定187
6.2.6 叶片内生菌生理生化测试187
6.2.7 内生菌nifH 基因扩增188
6.2.8 内生菌溶磷能力测定189
6.2.9 内生菌产铁能力测定189
6.2.10 内生菌解钾能力测定189
6.2.11 内生拮抗菌株筛选189
6.2.12 拮抗内生菌生防效果验证190
6.3 结果与分析190
6.3.1 高通量测序数据与质控190
6.3.2 油茶病、健叶片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190
6.3.3 油茶病、健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组成191
6.3.4 样本组间差异显著微生物分析193
6.3.5 油茶内生细菌功能潜力预测194
6.3.6 油茶叶片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196
6.3.7 不同因素对油茶内生细菌分离的影响200
6.3.8 油茶叶片内生细菌促生潜力测定202
6.3.9 拮抗内生细菌菌株的筛选203
6.4 小结与讨论204
6.4.1 小结204
6.4.2 讨论205
第7章 油茶炭疽病发生与丛枝菌根真菌关系研究208
7.1 试验材料与仪器及研究区域概况208
7.1.1 供试材料208
7.1.2 供试试剂与仪器208
7.1.3 研究区域概况209
7.2 试验方法209
7.2.1 油茶炭疽病发生情况调查209
7.2.2 AMF 的分离鉴定209
7.2.3 AMF 菌根定植率检测210
7.2.4 AMF 多样性分析211
7.2.5 数据统计处理211
7.3 结果与分析211
7.3.1 油茶炭疽病发生与AMF 的定植情况211
7.3.2 AMF 孢子分子鉴定212
7.3.3 AMF 孢子形态学鉴定213
7.3.4 AMF 丰富度和多样性216
7.3.5 油茶炭疽病与AMF 定植相关性分析216
7.4 小结与讨论217
7.4.1 小结217
7.4.2 讨论217
第8章 油茶根腐病根际土壤与根系内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219
8.1 试验材料与仪器及研究区域概况219
8.1.1 供试材料219
8.1.2 供试试剂与仪器220
8.1.3 研究区域概况220
8.2 试验方法220
8.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220
8.2.2 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总DNA 提取及高通量测序221
8.2.3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222
8.2.4 AMF 菌根定植率及土壤孢子密度测定222
8.3 结果与分析222
8.3.1 不同病害等级根腐病油茶土壤理化性质测定222
8.3.2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内真菌的α 多样性分析223
8.3.3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土壤及根系样品真菌的群落组成224
8.3.4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中真菌β 多样性分析228
8.3.5 环境因子对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230
8.3.6 根系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特征231
8.3.7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内细菌的α 多样性分析233
8.3.8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土壤及根系样品细菌的群落组成234
8.3.9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中细菌β 多样性分析238
8.3.10 环境因子对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238
8.3.11 根系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特征240
8.3.12 油茶根系的AMF 定植率及根际土壤孢子密度242
8.3.13 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AMF 高通量测序及质控242
8.3.14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AMF α 多样性比较分析244
8.3.15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AMF 的群落结构244
8.3.16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AMF 群落PCA247
8.3.17 AMF 群落组成与土壤因子RDA248
8.4 小结与讨论249
8.4.1 小结249
8.4.2 讨论250
第9章 油茶炭疽病的综合防控措施256
9.1 试验材料与仪器256
9.1.1 供试材料256
9.1.2 供试试剂258
9.1.3 试验地概况258
9.2 试验方法259
9.2.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259
9.2.2 抑菌活性测定259
9.2.3 有效中浓度(EC50)的测定259
9.2.4 植物提取物对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的影响259
9.2.5 田间防治试验和防效测定260
9.3 结果与分析260
9.3.1 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测定260
9.3.2 臭灵丹和益母草提取物对油茶炭疽菌的抑菌浓度梯度筛选262
9.3.3 臭灵丹提取物对油茶炭疽菌菌丝形态和孢子数量的影响264
9.3.4 油茶炭疽病田间防效测定265
9.3.5 油茶叶片生理指标变化分析265
9.4 小结与讨论269
9.4.1 小结269
9.4.2 讨论269
第10章 油茶物候期及树体养分动态研究272
10.1 试验材料与仪器273
10.1.1 供试材料273
10.1.2 供试试剂273
10.1.3 试验地概况273
10.2 试验方法273
10.2.1 油茶物候期研究方法273
10.2.2 油茶基础养分特征研究方法274
10.2.3 油茶树体和土壤养分动态研究方法275
10.3 结果与分析276
10.3.1 油茶物候期研究结果276
10.3.2 油茶基础养分特征研究282
10.3.3 油茶树体养分动态285
10.3.4 油茶土壤养分动态299
10.4 小结与讨论303
10.4.1 小结303
10.4.2 讨论304
参考文献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