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农学 > 0906 兽医学 > 中兽医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兽医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兽医学
  • 书号:9787030375018
    作者:胡元亮
  • 外文书名: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309
    字数:507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01
  • 所属分类:S85 动物医学(兽医学) 0904 动物医学
  • 定价: ¥69.80元
    售价: ¥55.14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分四篇系统介绍了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理论和技术。第一篇为基础理论,介绍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第二篇为中药与方剂,介绍了中药的采收、炮制、性能、配伍和方剂的组成、剂型、剂量、用法等理论,15类常用中药的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17类常用方剂的处方、用法、功能、方解和主治;第三篇为针灸,介绍了兽医针灸工具、针灸穴位、针灸基本操作、针术、灸术、其他针灸术等理论,马、牛、猪、犬的常用针灸穴位和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处方;第四篇为临床诊疗,介绍了中兽医诊法(望、闻、问、切)、辨证(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防治法则(预防、治则、治法)等理论,家畜脾胃、心肺、肝肾和其他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绪论1
    一、发展源流1
    一、主要内容4
    三、基本特点5
    四、学科优势6
    五、学习方法7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10
    第一节阴阳学说1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0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1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2
    第二节五行学说1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4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15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5
    第二章脏腑18
    第一节五脏18
    一、肝18
    二、心20
    三、脾21
    四、肺21
    五、肾23
    第二节六腑24
    一、胆24
    二、小肠24
    三、胃24
    四、大肠25
    五、膀胱25
    六、三焦25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26
    一、脏与脏26
    二、腑与腑27
    三、脏与腑28
    第三章气血津液29
    第一节气29
    一、气的概念29
    二、气的生成和分类29
    三、气的运动30
    四、气的生理功能31
    第二节血31
    一、血的概念31
    二、气的生成和循行31
    三、血的生理功能32
    第三节津液32
    一、津液的概念32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3
    三、津液的牛理功能33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33
    一、气与血33
    二、气与津液34
    三、血与津液34
    第四章经络35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35
    一、经脉35
    二、络脉36
    三、连属体系36
    第二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36
    一、十二经脉36
    二、奇经八脉37
    第三节经络的主要作用38
    一、生理作用38
    二、病理作用39
    三、在病证防治中的作用39
    第五章病因病机40
    第一节病因40
    一、外感致病因素41
    二、内伤致病因素45
    三、其他致病因素47
    第二节病机48
    一、邪正消长48
    二、阴阳失调49
    三、升降失常49
    第二篇中药与方剂
    第六章中药方剂概论52
    第一节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52
    一、药材采收52
    一、产地加工53
    三、贮藏53
    第二节中药炮制54
    一、炮制目的54
    二、炮制方法54
    第三节中药性能57
    一、四气五味57
    二、升降浮沉59
    二、归经60
    四、毒性60
    第四节配伍禁忌61
    一、配伍61
    二、禁忌62
    第五节方剂的组成和变化63
    一、方剂的组成63
    二、方剂的变化64
    第六节剂型、剂量和用法65
    一、剂型65
    一、剂量66
    三、用法67
    第七章汗和温清方药68
    第一节解表方药68
    一、辛温解表药68
    麻黄68桂枝69防风69
    荆芥69紫苏叶69细辛70
    白芷70辛夷70苍耳子70
    生姜70
    二、辛凉解表药71
    薄荷71柴胡71升麻71
    蝉蜕71葛根71桑叶72
    菊花72牛蒡子72
    三、辛温解表方72
    麻黄汤72桂枝汤72
    荆防败毒散73
    四、辛凉解表方73
    银翘散73桑菊饮73
    柴葛解肌散74双黄连口服液74
    第二节和解方74
    小柴胡汤74逍遥散74
    四逆散75痛泻要方75
    半夏泻心汤75
    第三节温里方药76
    一、温里药76
    附子76干姜76肉桂76
    吴茱萸77小茴香77高良姜77
    艾叶77花椒77荜澄茄78
    二、温中散寒方78
    理中汤78吴架萸汤78
    茴香散78温脾散79
    桂心散79
    三、回阳救逆方79
    四逆汤79参附汤79
    四、温经散寒方80
    丁香散80阳和汤80
    第四节清热方药80
    一、清热泻火药81
    石膏81知母81栀子81
    夏枯草81淡竹叶82芦根82
    二、清热凉血药82
    生地黄82牡丹皮82白头翁82
    玄参83水牛角83紫草83
    白茅根83
    三、清热燥湿药83
    黄连83黄芩84黄柏84
    龙胆84苦参84秦皮85
    四、清热解毒药85
    金银花85连翘85
    紫花地丁85蒲公英85
    板蓝根86大青叶86
    射干86豆根86
    黄药子86白药子87
    穿心莲87
    五、清热解暑药87
    香薷87荷叶87白扁豆87
    六、清虚热药88
    青蒿88地骨皮88胡黄连88
    七、清热泻火方88
    白虎汤88洗心散88
    清肺散89清胃散89
    八、清热凉血方89
    清营汤89犀角地黄汤89
    清瘟败毒饮90
    九、清热解毒方90
    黄连解毒汤90郁金散90
    五味消毒饮90三子散90
    消黄散91公英散91
    苇茎汤91
    十、清热燥湿方91
    白头翁汤91龙胆泻肝汤92
    菌陈蒿汤92通肠芍药汤92
    止痢散92
    十一、清热解暑方93
    香薷散93清暑散93
    十二、清虚热方93
    青蒿鳖甲汤93
    第八章下消痰湿方药94
    第一节泻下方药94
    一、攻下药94
    大黄94芒硝95
    番泻叶95巴豆95
    二、润下药95
    火麻仁95郁李仁96
    蜂蜜96食用油96
    三、峻下逐水药96
    牵牛子96下金子96大戟97
    甘遂97芫花97高陆97
    四、攻下方97
    大承气汤97木槟硝黄散98
    无失丹98马价丸98
    五、润下方98
    当归苁蓉汤98猪膏散99
    六、峻下逐水方99
    大戟散99
    第二节消导方药99
    一、消导药99
    神曲99山楂100麦芽100
    鸡内金100莱菔子10C
    二、消导方100
    曲蘖散100消积散101
    保和丸101木香导滞丸101
    第三节化痰止咳平喘方药101
    一、温化寒痰药102
    半夏102天南星102
    旋覆花102白前103
    二、清化热痰药103
    贝母103瓜蒌103火花粉103
    桔梗104前胡104
    三、止咳平喘药104
    杏仁104紫菀104款冬花104
    百部105马兜铃105葶苈子105
    枇杷叶105白果105
    四、温化寒痰方106
    二陈汤106半夏散106
    五、清化热痰方106
    百合散105辛夷散106
    六、止咳平喘方107
    止嗽散107麻杏石甘汤107
    清燥救肺汤107苏子降气汤107
    第四节祛湿方药108
    一、祛风湿药108
    羌活108独活108威灵仙108
    木瓜109桑寄生109秦艽109
    五加皮109乌梢蛇109防己110
    藁本110马钱子110稀莶草110
    路路通110丝瓜络111伸筋草111
    二、利湿药111
    茯苓111猪苓111泽泻111
    车前子112滑石112木通112
    通草112瞿麦113茵陈113
    薏苡仁113金钱草113
    海金沙113地肤子113
    萹蓄114萆薢114
    灯心草114
    三、化湿药114
    藿香114佩兰114苍术115
    豆蔻115草豆蔻115
    四、祛风湿方115
    独活散115防风散115
    独活寄生汤116
    五、利湿方116
    滑石散116五苓散116
    八正散116五皮饮117
    六、化湿方117
    藿香正气散117平胃散11
    第九章气血补涩方药118
    第一节理气方药118
    一、理气药118
    陈皮118青皮119香附119
    木香119厚朴119砂仁119
    乌药120枳实120丁香120
    草果120槟榔120赭石121
    二、理气方121
    橘皮散121三香散121
    越鞠丸121
    第二节理血方药122
    一、活血祛瘀药122
    川芎122丹参122益母草123
    桃仁123红花123牛膝123
    王不留行123赤芍124乳香124
    没药124延胡索124无灵脂124
    三棱125莪术125郁金125
    虎杖125土鳖虫125水蛭126
    自然铜126
    二、止血药126
    白及126仙鹤草126棕榈126
    三七127蒲黄127血余炭127
    大蓟127小蓟127侧柏叶128
    地榆128槐花128茜草128
    血竭128
    三、活血祛瘀方129
    桃红四物汤129血府逐瘀汤129
    跛行镇痛散129红花散129
    生化汤130通乳散130
    白术散130
    四、止血方130
    十黑散130秦艽散131槐花散131
    第三节补虚方药131
    一、补气药132
    人参132党参132黄芪132
    山药133白术133甘草133
    大枣133
    二、补血药134
    当归134白芍134熟地黄134
    何首乌134阿胶134
    三、滋阴药135
    沙参135天冬135麦冬135
    百合135石斛136女贞子136
    鳖甲136枸杞子136黄精136
    玉竹137山茱萸137
    四、助阳药137
    巴戟天137肉苁蓉137
    淫羊藿137益智仁138
    补骨脂138杜仲138
    续断138菟丝子139
    骨碎补139锁阳139
    葫芦巴139蛤蚧139
    五、补气方140
    四君子汤140参苓白术散140
    补中益气汤140
    六、补血方140
    四物汤140归芪益母汤141
    炙甘草汤141透脓散141
    七、滋阴方141
    六味地黄汤141百合同金汤141
    生脉散142
    八、助阳方142
    肾气丸142巴戟散142
    第四节收涩方药143
    一、涩肠止泻药143
    乌梅143诃子143肉豆蔻143
    石榴皮144五倍子144
    二、敛汗涩精药144
    五味子144牡蛎144
    浮小麦145金樱子145
    桑螵蛸145芡实145
    麻黄根145莲须145
    沙苑子146
    三、涩肠止泻方146
    乌梅散146四神丸146
    四、敛汗涩精方146
    金锁固精汤146牡蛎散14
    玉屏风散147
    第十章平安虫疮方药148
    第一节平肝方药148
    一、平肝明目药148
    石决明148决明子148木贼149
    谷精草149密蒙花149
    青葙子149夏枯草149
    二、平肝熄风药150
    天麻150钩藤150
    全蝎150蜈蚣150
    僵蚕100蔓荆子151
    地龙151天竺黄151
    白附子151
    三、平肝明同方151
    决明散151洗肝散152
    四、平肝熄风方152
    千金散152牵正散152
    镇痫散152镇肝熄风汤153
    第二节安神与开窍方药153
    一、安神药153
    朱砂153酸枣仁153柏子仁151
    远志154合欢皮154
    二、开窍药154
    石菖蒲154皂角154蟾酥155
    牛黄155麝香155
    三、安神方155
    朱砂散155镇心散156
    四、开窍方156
    通关散156安宫牛黄丸156
    清开灵注射液156
    第三节驱虫方药157
    一、驱虫药157
    雷丸157使君子157
    川楝子157南瓜子155
    蛇床子158鹤虱158
    贯众158鹤草芽159
    常山158狼毒159
    榧子159
    二、驱虫方159
    万应散159驱虫散159
    贯众散159
    第四节外用方药160
    一、外用药160
    冰片160硫黄160雄黄160
    木鳖子161儿茶161斑蝥161
    炉甘石161石灰161白矾162
    硇砂162硼砂162
    二、外用方162
    桃花散162冰硼散163
    青黛散163如意金黄散163
    雄黄散163防风汤163
    拨云散163擦疥方164
    附饲料添加方164
    催情散164健胃散164健猪散164
    健鸡散165蛋鸡宅165
    虾蟹脱壳促长散165
    第三篇针灸
    第十一章针灸概论167
    第一节针灸工具168
    一、针具168
    二、灸具171
    三、针灸仪器172
    第二节针灸穴位173
    一、穴位的命名和分类173
    二、穴位的归经和主治174
    三、穴位的定位方法175
    四、穴位的选配176
    第三节针灸基本操作177
    一、术前准备177
    二、基本手法177
    三、注意事项182
    第四节针术183
    一、白针术183
    二、血针术184
    三、火针术185
    四、气针术185
    五、水针术186
    六、电针术187
    第五节灸术188
    一、艾灸188
    二、温熨190
    三、烧烙191
    第六节其他针灸术192
    一、埋植术192
    二、拔火罐193
    三、刮痧194
    四、按摩194
    第十二章针灸穴位及处方196
    第一节马的常用穴位及处方196
    一、头部穴位196
    分水196唇内196卡堂196
    通关196承浆196锁口196
    开关196抱腮196外唇阴196
    鼻前196姜牙197抽筋197
    鼻俞197血堂197三江197
    睛明197睛俞197开天197
    太阳197垂睛197上关197
    下关197大风门198耳尖198
    天门198
    一、躯下部穴位198
    风门198伏兔198九委198
    颈脉198逃交感198
    大椎198髻甲198
    断血199火元俞199
    大肠俞199气海俞199
    脾俞199肝俞199
    胃俞199胆俞199
    膈俞199肺俞199命门199
    阳关199腰前199腰中200
    腰后200小肠俞200膀胱俞200
    肷俞200百会200肾俞200
    肾棚200肾角200雁翅200
    丹田200八窌200巴山200
    路股200穿黄201胸堂201
    带脉201理中201黄水201
    云门201阴俞201阴脱201
    肛脱201莲花201后海201
    尾根201尾本201尾尖201
    三、前肢部穴位202
    膊尖202膊栏202肺门202
    肺攀202弓子202肩井202
    肩髃202肩外髃202抢风202
    夹气202肘俞202掩肘203
    乘蹬203乘重203前三里203
    膝眼203膝脉203缠腕203
    蹄头203蹄门203垂泉203
    四、后肢部穴位204
    居髎204环跳204大胯204
    小胯204后伏兔204邪气204
    汗沟204仰瓦204牵肾204
    肾堂204掠草204阳陵205
    丰隆205后三里205曲池205
    滚蹄205
    五、马常发病证的针灸处方206
    第二节牛的常用穴位及处方208
    一、头部穴位208
    山根208鼻中209盾内209
    顺气209通关209承浆209
    锁口209开关209鼻俞209
    三江209睛明209睛俞209
    太阳209通天209耳尖209
    耳根209天门209
    二、躯十部穴位210
    颈脉210健胃210丹田210
    髻甲210苏气210天平210
    关元俞210六脉210脾俞210
    食胀210通窍210肺俞210
    后丹田210命门210安肾211
    百会211肾俞211雁翅211
    欣俞211穿黄211前槽211
    滴明211云门211阳明211
    阴俞211后海211尾根211
    尾本211尾尖211
    三、前肢部穴位212
    轩堂212膊尖212膊栏212
    肩井212抢风212肘俞212
    夹气212腕后212膝眼212
    膝脉212缠腕212
    涌泉(滴水)212蹄头212
    四、后肢部穴位213
    居髎213环跳213大转213
    大胯213小胯213邪气213
    仰瓦213肾堂213掠草213
    后三里213曲池213
    五、牛常发病证的针灸处方214
    第一节猪的常用穴位及处方217
    一、头部穴位217
    山根217鼻中217顺气217
    玉堂217承浆217锁口217
    开关217睛明218睛俞218
    太阳218卡耳218耳尖218
    天门218
    二、躯干部穴位218
    刮喉218大椎218身柱218
    苏气218断血218关元俞218
    六脉219脾俞219肺俞219
    肾门219百会219肾俞219
    六眼219膻中219刮肋219
    三脘219肚口219乳基219
    阳明219阴俞219阴脱219
    肛脱220莲花220后海220
    尾根220尾本220尾尖220
    三、前肢部穴位220
    膊尖220膊栏220抢风220
    肘俞220七星220缠腕221
    涌泉(滴水)221蹄叉221蹄头221
    四、后肢部穴位221
    大胯221小胯221汗沟221
    掠草221后三里221曲池221
    五、猪常发病证的针灸处方223
    第四节犬的常用穴位及处方225
    一、头部穴位225
    水沟225山根225三江225
    承泣225睛明225上关225
    下火225翳风225耳尖225
    天门225
    二、躯干部穴位225
    大椎225身柱225灵台225
    悬枢226胃俞226脾俞226
    胆俞226肝俞226膈俞226
    心俞225肺俞226命门226
    阳关226关后226百会226
    三焦俞226肾俞226大肠俞227
    火元俞227小肠俞227膀胱俞227
    二眼227胸堂227中脘227
    天枢227后海227尾根227
    尾本227尾尖227
    三、前肢部穴位227
    肩井227肩外髃228抢风228
    郗上228肘俞228曲池228
    前三里228外关228内关228
    阳池228膝脉228
    涌泉(滴水)228指间(趾间)228
    四、后肢部穴位228
    环跳228肾堂229膝上229
    膝下229后三里229阳辅229
    解溪229后跟229
    五、犬常发病证的针灸处方230
    第四篇临床诊疗
    第十三章诊法234
    第一节望诊234
    一、望全身234
    二、望局部237
    三、察口色241
    第二节闻诊244
    一、闻声音244
    二、嗅气味245
    第三节问诊245
    一、问发病245
    二、问病因246
    三、问病史246
    第四节切诊247
    一、切脉247
    一、触诊250
    第十四章辨证253
    第一节八纲辨证253
    一、表里辨证253
    一、寒热辨汪254
    三、虚实辨证256
    四、阴阳辨证257
    五、八证论258
    第二节脏腑辨证259
    一、心与小肠的病证259
    二、肝与胆的病证261
    三、脾与肖的病证263
    四、肺与大肠的病证265
    五、肾与膀胱的病证268
    六、脏腑相兼病证269
    第三节气血津液辨证271
    一、气的病证271
    二、血的病证272
    三、津液的病证272
    第四节六经辨证273
    一、太阳病证274
    二、少阳病证274
    三、阳明病证275
    四、太阴病证275
    五、少阴病证275
    六、厥阴病证276
    七、六经兼证276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277
    一、卫分病证277
    二、气分病证277
    三、营分病证278
    四、血分病证278
    第十五章防治法则280
    第一节预防280
    一、未病先防280
    二、既病防变281
    第二节治则282
    一、扶正与祛邪282
    二、治标与治本283
    三、止治与反治284
    四、同治与异治284
    五、治常与治变285
    六、治疗与护养286
    第三节治法286
    一、内治法286
    二、外治法289
    第十六章病证防治291
    第一节脾胃病证291
    一、慢草与不食291
    二、呕吐292
    三、腹痛292
    四、泄泻294
    五、便秘295
    六、垂脱296
    七、虫积296
    第二节心肺病证297
    一、汗证297
    二、流涎与吐沫298
    三、咳嗽299
    四、喘证299
    第三节肝肾病证300
    一、黄疸300
    二、水肿300
    三、淋证301
    四、滑精302
    互、不孕302
    第四节其他病证303
    一、发热303
    二、虚劳305
    三、血证305
    四、痹证306
    五、跛行307
    六、疮黄疔毒308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