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子平衡概论
§2.1 离子平衡研究的内容
§2.2 离子平衡的研究方法
§2.3 分析化学中的活度问题
§2.4 平衡常数的基本概念
§2.5 处理络合平衡的几个基本函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数图解法
§3.1 概述
§3.2 浓度对数图的绘制和讨论
§3.2.1 H2O及强酸强碱的浓度对数图
§3.2.2 一元弱酸(碱)的浓度对数图
§3.2.3 多元酸(磷酸及其盐)的浓度对数图
§3.2.4 混合酸的浓度对数图
§3.3 对数图解法的应用
§3.3.1 一元弱酸的区域图
§3.3.2 用对数图讨论计量点与突跃点的关系
§3.4 络合平衡的浓度对数图
§3.5 沉淀平衡的浓度对数图
§3.5.1 单纯型沉淀的浓度对数图
§3.5.2 沉淀-络合平衡的浓度对数图
§3.6 氧化还原平衡的浓度对数图
§3.6.1 稳定常数,电子浓度[e]及其负对数pE
§3.6.2 半反应的浓度对数图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解析法
§4.1 概述
§4.2 解析法原理——从稳定常数和配体浓度计算副反应系数
§4.3 用解析法计算分布系数
§4.4 解析法及附加修正项的数学推导
§4.5 从副反应系数lgαM(L)求配体浓度pL
§4.5.1 计算方法
§4.5.2 提高计算准确度的方法及其数学推导
§4.5.3 掩蔽剂浓度pL的定量计算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缓冲溶液理论
§5.1 缓冲指数
§5.2 缓冲容量
§5.2.1 缓冲容量的基本概念
§5.2.2 多元酸碱的缓冲容量
§5.2.3 缓冲容量α与缓冲指数β的关系及区别
§5.2.4 从△#近似计算多元酸碱的缓冲容量
§5.3 缓冲与突跃
§5.3.1 敏锐指数和缓冲指数
§5.3.2 目测法的缓冲与突跃
§5.4 缓冲中位值
§5.5 缓冲溶液的动态性质
§5.6 缓冲溶液的稀释效应
§5.6.1 弱酸HA及其共轭碱A﹣型缓冲溶液判别式
§5.6.2 两性物质类缓冲溶液
§5.6.3 缓冲溶液的浓度与pH的关系
§5.7 pL及pM缓冲溶液
§5.8 电位缓冲及沉淀缓冲
§5.8.1 电位缓冲
§5.8.2 沉淀缓冲
§5.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滴定曲线
§6.1 简单型滴定的滴定曲线
§6.1.1 强酸强碱及沉淀滴定曲线
§6.1.2 络合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2 有副反应存在时的滴定曲线
§6.2.1 强碱滴定弱酸
§6.2.2 有副反应时的络合滴定曲线
§6.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4 有指示剂存在时的滴定曲线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终点误差理论
§7.1 Ringbom终点
§7.1.1 络合滴定终点过程模型
§7.1.2 Ringbom公式的推导过程
§7.2 非校正终点
§7.3 最佳终点
§7.4 校正终点
§7.5 用调整指示剂变色率Φ的方法提高准确度
§7.6 指示剂浓度CIn对终点误差的影响
§7.7 单色指示剂
§7.8 有副反应存在的终点误差
§7.8.1 副反应对Ringbom终点的影响
§7.8.2 副反应对目测终点的影响
§7.9 复杂型滴定终点误差
§7.9.1 酸碱滴定终点误差
§7.9.2 沉淀滴定的终点误差
§7.9.3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
§7.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平衡常数的测定及直接分析法
§8.1 快速分析
§8.2 分光光度法
§8.3 溶解度的计算
§8.4 溶剂萃取
§8.5 离子交换
§8.6 由热力学数据求平衡常数
§8.6.1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8.6.2 由标准自由能的改变量求平衡常数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及平衡常数
§9.1 斜率比法
§9.2 摩尔比法
§9.3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9.3.1 单曲线法
§9.3.2 双曲线法
§9.3.3 两点法
§9.4 平衡移动法
§9.5 计算法
§9.6 稀释法
§9.7 #作图法
§9.8 #作图法
§9.9 CM·CL/(A-εLCL)-(CM+CL)作图法
§9.10 直线法求络合物组成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电化学法测定络合物组成及平衡常数
§10.1 pH电位滴定法
§10.1.1 pH法测定配位体的电离常数
§10.1.2 [L]与 的测定
§10.1.3 Cu(Ⅱ)——磺基水杨酸络合物逐级稳定常数的测定
§10.2 电动势法
§10.3 极谱法
§10.4 电导法
§10.4.1 络合物稳定常数Kc的测定
§10.4.2 电离常数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