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工程技术 > 水利工程 > 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技术
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技术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技术
  • 书号:7030010884
    作者: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
  • 页数:0
    字数:25400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水利工程
  • 定价: ¥5.70元
    售价: ¥4.50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系统地阐述了电子电路和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全书共八章.前三章讲述噪声基础知识,包括噪声物理、电子设备和系统中的噪声及噪声抑制技术基础;第四章介绍噪声抑制技术的评价与测定方法;第五至第七章汇集了近年来噪声抑制技术的精萃,从直流低电平信号到高速数字电路,从屏蔽和接地方式到程序软件方式,介绍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在各种场合下的应用;第八章为结束语,既是对本书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噪声抑制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物理概念清晰、叙述通俗易懂,对于从事电子电路、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调试、安装、操作和维修工作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电子、电工、机械、自控等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均有参考价值.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第一章 噪声物理 山崎弘郎
    1.1 噪声和噪声源
    1.1.1 什么是噪声
    1.1.2 人为噪声源和自然噪声源
    1.1.3 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
    1.1.4 波动和耦合
    1.1.5 噪声研究的途径
    1.2 噪声的描述
    1.2.1 时域描述法
    1.2.2 频域描述法
    1.2.3 概率密度函数
    1.2.4 自相关函数
    1.2.5 噪声源的等效电路
    1.2.6 常模噪声(正相噪声)
    1.2.7 共模噪声(同相噪声)
    1.3 噪声发生机理
    1.3.1 热噪声
    1.3.2 散粒噪声
    1.3.3 1/f噪声
    1.3.4 爆裂噪声
    1.3.5 晶体管噪声
    1.4 噪声和电子电路特性
    1.4.1 S/N
    1.4.2 噪声系数和噪声因数
    1.4.3 噪声电阻和噪声温度
    1.5 噪声传输机理
    1.5.1 电路和电路图
    1.5.2 电路图未加标注的参数
    1.5.3 电路图未加标注的耦合
    第二章 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噪声 山崎弘郎 足立昭二 山崎修快 若狭裕
    2.1 电磁环境和人为噪声源
    2.1.1 汽车
    2.1.2 晶闸管
    2.1.3 无线电收发装置
    2.1.4 摩擦生电
    2.1.5 交流继电器的簇射电弧
    2.1.6 舌簧继电器的机械振动
    2.2 影响较大的噪声源
    2.2.1 布局过密的不当装配(实例之一)
    2.2.2 提高电子式高速缓冲寄存器的噪声容限(实例之二)
    2.2.3 提高带有微型计算机的测量仪表的噪声容限(实例之三)
    2.2.4 电动机起动-停车时的过大电流和电压脉冲(实例之四)
    2.2.5 滤波器输入输出线的互相感应
    2.2.6 运算放大器备用电源线的欠电压
    2.2.7 地电流
    2.2.8 混入电源的脉冲噪声
    2.2.9 预防CMOS闩锁的方法(包括防雷元件的浪涌响应特性)
    2.3 意外噪声源
    2.3.1 噪声抑制措施反成为噪声源
    2.3.2 数字系统成为无线电收发装置的噪声源
    2.3.3 出租汽车测量仪表的误动作
    2.3.4 高性能变压器传输噪声信号
    2.3.5 油中的气泡是噪声源
    2.3.6 剩余电荷形成噪声
    2.4 高度密集的电磁环境和噪声
    第三章 噪声抑制技术的基本知识 山崎弘郎
    3.1 频域及时域中的信号和噪声
    3.2 频域中的信号选择
    3.3 时域中的信号选择
    3.3.1 信号的相关函数
    3.3.2 相关函数和功率频谱
    3.3.3 相敏检波
    3.3.4 同步加法
    3.3.5 匹配滤波器
    3.4 屏蔽
    3.4.1 屏蔽
    3.4.2 静电感应
    3.4.3 静电屏蔽
    3.4.4 电磁感应
    3.4.5 电磁屏蔽
    3.4.6 双绞线
    3.4.7 电磁场和屏蔽
    3.5 接地
    3.5.1 接地的目的
    3.5.2 接地和噪声
    3.5.3 接地方式
    3.6 去耦
    3.6.1 公共阻抗耦合
    3.6.2 去耦滤波器
    3.7 隔离
    3.7.1 地电位
    3.7.2 接地环路和共模噪声
    3.7.3 隔离器法
    3.7.4 提高抵抗共模噪声能力的方法
    3.8 噪声补偿
    3.8.1 反馈补偿
    3.8.2 前馈补偿
    3.9 用触点的闭合、断开抑制噪声
    3.9.1 触点的闭合、断开与放电现象
    3.9.2 触点间的放电和噪声
    3.9.3 消除触点噪声的方法
    第四章 噪声抑制技术的评价——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评价方法 足立昭二
    4.1 电磁兼容性的定义
    4.1.1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定义
    4.1.2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电磁兼容技术组(IEEEG-EMC)和日本电子通信学会对EMC的定义
    4.1.3 德·伍海特对EMC的定义
    4.2 形成评价方法前提的状态或条件
    4.2.1 交流继电器等发生的浪涌电压
    4.2.2 雷电浪涌
    4.2.3 欠电压(瞬时停电及瞬时电压降)
    4.2.4 传导干扰的极限值
    4.2.5 系统的辐射电磁场强度的极限值
    4.2.6 系统对辐射电磁场的抗扰度
    4.2.7 静电放电
    4.2.8 机壳地、信号地线路的电位波动
    4.2.9 输入输出线路的感应噪声干扰
    4.3 对电源线瞬态噪声抗干扰度的评价
    4.3.1 对脉冲噪声的评价方法
    4.3.2 对欠电压(瞬时停电及瞬时欠电压)的评价方法
    4.3.3 耐雷电浪涌的能力
    4.4 对电磁干扰的评价方法
    4.4.1 传导干扰的测量方法
    4.4.2 辐射电磁场强度的测量方法
    4.4.3 抗电磁场辐射干扰的评价方法
    4.5 抗静电放电干扰的评价方法
    4.6 关于机壳地(FG),信号地(SG)电位波动的评价方法
    4.7 输入输出线对感应噪声干扰敏感度的评价方法
    第五章 直流低频电路的噪声抑制技术 山崎修快
    5.1 无源器件产生的噪声及其影响
    5.1.1 热噪声
    5.1.2 过量噪声
    5.1.3 热电动势
    5.1.4 电容器漏电流
    5.1.5 变压器和变流器的漏磁场
    5.2 有源器件产生的噪声及其影响
    5.3 开关电路产生的噪声及其影响
    5.3.1 开关电路噪声的特点
    5.3.2 开关电路噪声的影响
    5.4 外来干扰引起的噪声及其影响
    5.4.1 来自空中的噪声及其影响
    5.4.2 来自电源线的噪声及其影响
    5.4.3 来自信号源的噪声及其影响
    5.4.4 其他干扰噪声
    5.5 低电平信号电路的噪声抑制措施
    5.5.1 信号源和信号线
    5.5.2 输入电路
    5.5.3 共模噪声
    5.5.4 其他
    5.6 屏蔽和接地的有关问题
    5.6.1 噪声侵入路径
    5.6.2 静电屏蔽和电磁屏蔽
    5.6.3 接零、接地和隔离
    5.7 滤波器、光耦合器及相关问题
    5.7.1 浪涌吸收器
    5.7.2 滤波器
    5.7.3 用变压器或光耦合器切断噪声
    5.8 电源混入噪声时的抑制技术
    5.8.1 隔离变压器及其效果
    5.8.2 电源滤波器及其安装方法
    5.8.3 电源混入噪声的抑制措施示例
    5.9 抑制噪声及其影响的电路结构
    5.9.1 预防噪声的配线方法及有关问题
    5.9.2 高密度安装和加外壳
    5.9.3 设备内部的温度分布
    5.9.4 抑制噪声影响的电路举例
    5.10 噪声对直流低频电子设备的影响举例
    第六章 高频电路的噪声抑制技术 足立昭二
    6.1 静电感应
    6.2 电磁感应
    6.3 公共阻抗耦合
    6.4 辐射引起的耦合(包括屏蔽理论)
    6.5 抵抗脉冲噪声的能力
    6.5.1 抑制继电器浪涌的方法
    6.5.2 电源线路的传导频率特性
    6.5.3 电源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6.5.4 抑制噪声用的电容器
    6.5.5 FG、SG线的电位波动
    6.5.6 配线方面的问题
    6.5.7 母线
    6.6 提高抵抗电压突变能力的方法
    6.7 提高系统抵抗雷电浪涌能力的方法
    6.8 使传导干扰电压低于极限值的方法
    6.9 使系统的辐射电磁场强度低于极限值的方法
    6.10 提高系统耐辐射电磁场干扰能力的方法
    6.11 提高系统耐静电放电干扰能力的方法
    6.12 降低FG、SG的线路阻抗
    6.13 共模扼流圈的效果(尤其与输入输出的感应干扰有关)
    第七章 数字系统和噪声抑制技术 若狭裕
    7.1 数字系统的结构
    7.2 数字系统中的噪声源和传输机理
    7.2.1 噪声的发生和传输
    7.2.2 串扰噪声
    7.2.3 反射
    7.2.4 公共阻抗噪声——配线阻抗引起的噪声
    7.3 逻辑元件的噪声特性
    7.3.1 传递特性
    7.3.2 直流电压噪声容限
    7.3.3 交流噪声容限
    7.3.4 能量噪声容限
    7.3.5 不同逻辑系列的连接
    7.4 基本电路和噪声抑制技术
    7.4.1 TTL的开关特性
    7.4.2 触发器
    7.4.3 单稳态多谐振荡器
    7.4.4 动态RAM
    7.4.5 α射线造成的DRAM软误差
    7.4.6 电容器削除须状噪声
    7.4.7 IC的没使用的输入端子的处理
    7.4.8 总线的终端
    7.4.9 提高三状态总线的电位
    7.4.10 波形的前沿控制
    7.4.11 隔离接地环路
    7.4.12 脉冲变压器
    7.4.13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共模扼流圈)
    7.4.14 光耦合器
    7.4.15 纵与横
    7.5 组装技术
    7.5.1 印制线路板
    7.5.2 小型母线
    7.5.3 扁形电缆
    7.5.4 连接器
    7.6 工业生产检测仪表控制系统
    7.6.1 生产过程控制装置的输入输出信号
    7.6.2 生产现场中的噪声源
    7.6.3 模拟输入装置
    7.6.4 共模噪声向常模噪声的转换
    7.6.5 多路转换器
    7.6.6 模-数变换器
    7.6.7 信号隔离
    7.6.8 机壳和接地
    7.7 电源线和电源单元
    7.7.1 工频电源线的噪声及其抑制措施
    7.7.2 工频交流电源线浪涌噪声的抑制措施
    7.7.3 线路滤波器
    7.7.4 电源单元的噪声
    7.7.5 开关晶体管的集电极屏蔽
    7.7.6 二极管的恢复噪声
    7.7.7 开关电源的输入电流
    7.8 抑制系统噪声的措施
    7.8.1 数字系统的特性
    7.8.2 系统初始化
    7.8.3 监控计时器
    7.8.4 冗余化和重复执行
    7.8.5 微程序设计方面的配置
    7.8.6 存储器件的选择
    第八章 结束语 山崎弘郎
    8.1 噪声抑制技术的汇总
    8.2 本书范围
    8.3 新噪声源
    8.4 今后的噪声抑制技术
    参考文献
    索引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