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序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
一、文献1
二、文献学4
第二节中医文献与中医文献学6
一、中医文献6
二、中医文献学9
第三节中医文献的学术价值9
第四节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主要任务12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源流与流别15
第一节上古医学文献15
一、后世文献追记之传说15
二、后人著述依托上古者16
三、出土文物考证18
四、上古医疗技术推议18
五、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19
结语20
第二节周秦医学文献20
一、医事制度方面的文献20
二、医林人物方面的文献21
三、医学著作方面的文献22
结语28
第三节两汉三国医学文献29
一、书目著录医书29
二、古籍援引医书31
三、医籍引见诸书32
四、存世医籍33
五、古籍援引之医论、医言36
六、出土文物医学文献40
七、医林人物方面的文献42
八、道教医学文献42
九、《七略》与《艺文志》著录之方技文献44
结语46
第四节两晋南北朝医学文献50
一、书目著录医书50
二、古籍援引书目51
三、医籍引见诸书53
四、存世医籍54
五、出土文物医学文献60
六、养生类文献61
七、寒食散与解散类文献63
八、其他学科类文献65
结语67
第五节隋唐五代医学文献72
一、书目著录医学文献72
二、古籍援引医学文献76
三、医事制度方面的文献76
四、医学人物方面的文献78
五、医事、医论方面的文献79
六、出土医学文献81
七、存世医籍85
结语96
第六节宋金元医学文献100
一、书目著录医学文献101
二、官修医学文献102
三、宋代校正古医书112
四、运气类文献122
五、伤寒类文献126
六、金元四家医学文献131
七、各科医学文献135
八、医话、医论、医史等方面文献139
九、其他医学文献140
结语143
第七节明清医学文献147
一、书目著录医学文献147
二、医经类古籍整理研究148
三、《伤寒论》、《金匮》类古籍整理研究154
四、伤寒温病类文献166
五、本草方剂类文献174
六、基础学科方面的文献178
七、临床各科文献180
八、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类文献187
九、法医类文献188
十、兽医类文献189
十一、中西汇通类医学文献189
十二、医学丛书与类书型文献195
结语197
第三章中医古籍的书名与篇名203
第一节书名203
一、有书无名203
二、篇名即书名204
三、书名用语类别204
四、丛书命名224
五、书名冠词226
六、书名组合结构227
七、书名的演变与别出229
第二节篇名231
一、篇名使用与演变231
二、古医籍篇题命名举例232
第四章中医古籍书体结构236
第一节书体结构的基本概念236
第二节古医籍书体结构常例236
一、扉页236
二、卷前附录238
三、卷首或首卷261
四、正卷体式263
五、卷尾274
六、卷后附录275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文体280
第一节文体的基本概念280
第二节古文体的类别281
第三节中医古代文献文体概述283
一、周秦时期283
二、汉代286
三、魏晋南北朝287
四、隋唐五代288
五、宋代289
六、金元时代291
七、明清时代291
第四节中医古文献文体举例291
第六章中医文献的文字308
第一节中医文献的字体308
一、甲骨文308
二、金文308
三、小篆309
四、隶书309
五、真书310
六、行书312
七、草书313
八、宋体字314
第二节中医文献的通假字314
一、通假字的基本概念315
二、中医古籍通假字举例317
第三节中医文献的俗字与书刊匠字319
一、俗字320
二、书刊匠字322
第四节中医文献的避讳字323
一、避讳常例323
二、讳改类例326
三、中医古籍避讳字举例328
四、讳字对研读古医籍的重要意义331
第七章中医文献的标记符号334
第一节句读释义334
第二节标记符号的使用与演变334
第三节中医古籍标记符号类例336
一、卷篇符号336
二、段落符号336
三、句读符号337
四、着重符号338
五、名称符号340
六、文字符号340
七、其他符号344
第四节标记符号的特点与意义344
第八章中医文献的载体346
第一节文献载体释义346
第二节中医古代文献载体种类346
一、以甲骨为载体346
二、以金石为载体347
三、以竹木为载体350
四、以缣帛为载体352
五、以纸为载体354
六、以贝叶为载体358
第三节版本基本概念358
第四节古籍版本类型361
一、陈国庆《古籍版本浅说》(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361
二、雷梦水《书林琐记》(198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362
三、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199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362
四、姚伯岳《版本学》(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63
第五节古籍版本名称释例364
一、以刻印时间区分365
二、以刻印地点区分377
三、以刻印单位区分379
四、以装订形式区分381
五、以制版工艺区分383
六、以写本种类区分385
七、以活字种类区分387
八、以字体、行款区分387
九、以纸质区分389
十、以颜色区分389
十一、以版式区分390
十二、以刻印质量区分392
十三、以内容区分393
十四、以用途区分401
十五、以流通情况和价值区分402
第六节书版款式与书形称谓406
一、书版的款式及题文406
二、书形称谓及附属装置410
三、书品411
第七节历代刻本特点412
一、宋代刻本特点412
二、元代刻本特点416
三、明代刻本特点418
四、清代刻本的特点420
第八节版本鉴定423
一、版本鉴定的内容423
二、版本鉴定的方法426
三、版本鉴定的依据427
第九节版本源流429
一、版本源流考证的重要意义429
二、版本源流是古籍流传的必然结果429
三、版本源流考证的内容431
四、版本源流考证的方法432
第九章中医文献的著录434
第一节书目著录释义434
第二节引书著录435
一、引书的形式435
二、引书的方式436
三、称引方式437
四、引书举例438
五、国外医籍引书举例451
第三节附录书目著录452
一、附录书目类452
二、附录方式453
三、称引方式454
四、附录书目举例455
第四节目录著录472
一、目录的涵义472
二、目录的体制与类型473
三、目录的种类477
四、著录体式举例481
五、史书七志经籍、艺文著录医书解析492
六、著录医籍之重要书目简介498
七、中医图书目录类例507
八、图书目录的功用517
第十章中医古籍校勘524
第一节校勘的基本概念524
第二节古医籍校勘的历史概况527
第三节古籍多层次结构及形成原因536
第四节古籍讹误基本情况539
一、文史古籍讹误常例540
二、古医籍讹误常例543
第五节校勘的依据和条件552
一、校勘的依据553
二、校勘的条件558
第六节校勘方法561
一、校勘的一般方法561
二、校勘的具体方法562
第七节校文的处理方式与校勘体裁570
一、校文处理方式570
二、校勘的体裁572
第八节古医籍校勘的一般程序575
第九节校勘记与叙例的书写方式578
一、校勘记书写常例578
二、叙例的书写方式581
第十节校勘注意事项582
一、学识务博583
二、择本务善584
三、行断务明585
四、校改务慎586
五、出据务实586
六、工作务细588
第十一章中医古籍注释589
第一节古医籍注释的历史概况589
第二节注释的体裁与类别592
一、注释的体裁592
二、注释的类别596
第三节注释的内容与方法598
一、注释的内容598
二、注释的方法615
第四节旧注误释举例632
一、曲就误文而释误例632
二、不辨坏文而释误例633
三、虚实未详而释误例634
四、不辨通文而释误例634
五、句读断破而释误例636
六、未详词义而释误例636
七、异说求同而释误例637
八、不明体例而释误例638
九、因袭旧说而释误例639
十、逞奇标新而释误例640
第五节注释注意事项641
一、结合语言的时代性,根据实际,进行注释641
二、考析疑义与歧义,并存异说642
三、注意学术源流643
四、充分利用本证本训644
五、充分运用前人旧注与其他文献资料644
六、引文要准确,尽可能使用第一手资料645
七、选择版本645
八、详略得当,繁简适宜646
九、义有未尽,酌加按语648
十、不攘人善,不没其实649
第十二章中医文献的类书与丛书650
第一节类书650
一、类书的基本概念650
二、类书的起始与发展650
三、类书的体制653
四、中医学的类书654
五、类书之利弊662
第二节丛书663
一、丛书概况663
二、丛书之滥觞663
三、丛书历史发展简介664
四、医学各类丛书例述667
五、丛书的利弊672
第十三章中医文献的聚散与辑佚674
第一节古文献散亡的原因674
第二节古医籍散亡情况概述676
一、古籍征引例述676
二、书目著录例述679
三、史传记载例述680
四、出土文献例述680
第三节古医籍亡佚及遗文存留概况681
一、书、文并亡681
二、书虽亡而知其大义681
三、书虽亡而文未亡或基本未亡682
四、大部分亡佚而体例尚明682
五、大部分亡佚而体例亦不明683
六、小部分亡佚683
七、存有部分或少量遗文而不知所出者683
八、书已亡而仅凭追忆而尚存余义者684
第四节古医籍辑佚的由来与开展684
第五节辑佚书例述686
第六节辑佚工作注意事项689
第七节辑佚工作重要意义690
第十四章中医古籍辨伪691
第一节历代辨伪简述691
第二节造成伪书的原因693
第三节辨识伪书的方法694
第四节古医籍辨伪类例696
一、依托上古之作696
二、假借仙家之作697
三、假异人之传授697
四、依托先世之作698
五、假名人之作699
六、假古著遗篇之作700
七、假前世之遗名而伪造成书701
八、拾前人遗文而补缀纂次成书701
九、真书之中间有伪文702
十、书贾为牟利而造伪703
十一、后人不知所出,而误以为自著704
十二、真伪之疑704
第五节丛书辨伪举例705
第六节古医籍辨伪的重要意义708
参考引用书目709
编后语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