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1章为绪论,其他内容分成三编。第Ⅰ编化学包括“由二酐(或四酸)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由二酸二酯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以硝基酞酰亚胺或卤代苯酐为原料合成二酐及聚酰亚胺”、“聚酰亚胺的交联”、“由双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得到的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的分解”6章;第Ⅱ编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包括“聚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概论”、“异构的聚酰亚胺”、“含氟聚酰亚胺”、“含硅聚酰亚胺”、“含磷聚酰亚胺”、“含脂肪单元的聚酰亚胺”、“含六元酰亚胺环的聚合物”、“液晶聚酰亚胺”、“树枝状及超枝化聚酰亚胺”及“共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共混物”10章;第Ⅲ编材料包括“薄膜”、“高性能工程塑料”、“泡沫”、“纤维”、“以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先进复合材料”、“黏合剂”、“分离膜”、“光敏聚酰亚胺”、“液晶取向排列剂”、“非线性光学材料”、“聚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质子传输膜”、“生物相容材料”及“其他材料”14章。全书共计31章。本书除了尽可能地反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最新进展外,还包括编著者所在集体近五十年来在聚酰亚胺研究工作中的积累。为了便于读者查阅,书末还附有英文缩写与化合物结构对照表。 本书可供从事高分子合成、性能、加工及应用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与高分子材料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再版说明
初版序
第1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的性能
1.2 合成上的多途径
1.3 聚酰亚胺的加工
1.4 聚酰亚胺的应用
1.5 展望
第Ⅰ编 化学
第2章 由二酐(或四酸)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2.1 聚酰胺酸的合成
2.1.1 概述
2.1.2 二酐和二胺的活性
2.1.3 聚酰胺酸与溶剂的复合物
2.1.4 形成聚酰胺酸的反应动力学
2.1.5 聚酰胺酸的异构化
2.1.6 聚酰胺酸的降解过程
2.1.7 在其他溶剂中合成聚酰胺酸
2.1.8 聚酰胺酸盐
2.1.9 “尼龙盐”
2.2 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
2.2.1 聚酰胺酸的热酰亚胺化
2.2.2 聚酰胺酸的化学环化,异酰亚胺的生成
2.2.3 聚异酰亚胺异构化为聚酰亚胺
2.2.4 酰亚胺化条件对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
2.3 由二酐或四酸和二胺或酰化的二胺一步合成聚酰亚胺
2.3.1 在有机溶剂中一步合成聚酰亚胺
2.3.2 在水中一步合成聚酰亚胺
2.3.3 二酐与酰化二胺的反应
2.4 二酐与双(邻位羟基胺)的反应
2.5 合成聚酰亚胺过程中各物种的测定
2.5.1 红外光谱
2.5.2 _1H NMR
2.5.3 _13C NMR
2.5.4 _15N NMR
2.5.5 _19F NMR
参考文献
第3章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3.1 二酸二酯的合成及其异构体
3.1.1 二酸二酯的合成
3.1.2 异构的二酸二酯
3.1.3 醇中水分对二酐酯化的影响
3.2 二酸二酯与二胺的反应
3.3 聚酰胺酯(聚酰胺)的合成
3.4 聚酰胺酯的热酰亚胺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以硝基酞酰亚胺或卤代苯酐为原料合成二酐及聚酰亚胺
4.1 由硝基酞酰亚胺合成二酐和聚酰亚胺
4.1.1 硝基苯酐和硝基酞酰亚胺的合成
4.1.2 由硝基酞酰亚胺合成二酐
4.1.3 由双(硝基酞酰亚胺)合成聚醚酰亚胺
4.2 氯代苯酐合成路线评述
4.3 由邻二甲苯合成氯代苯酐
4.3.1 邻二甲苯的氯代和单氯代物的分离
4.3.2 氯代邻二甲苯的氧化及氧化产物的捕集
4.3.3 粗氯代苯酐的前处理和异构体的分离
4.3.4 3-氯代苯酐的合成
4.4 由氯代苯酐合成各种二酐
4.4.1 联苯二酐
4.4.2 二苯醚二酐
4.4.3 二醚二酐
4.4.4 硫醚类二酐
4.5 由氯代苯酐直接合成聚酰亚胺
4.5.1 双(氯代酞酰亚胺)的合成
4.5.2 由双(氯代酞酰亚胺)合成聚醚酰亚胺
4.5.3 由双(氯酞酰亚胺)合成聚硫醚酰亚胺
4.5.4 双(氯代酞酰亚胺)与二氯二苯砜或二氯二苯酮在Na2 S作用下得到聚酰亚胺
4.5.5 由镍催化偶合制备联苯型聚酰亚胺
4.6 硝基酞酰亚胺路线和氯代苯酐路线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酰亚胺的交联
5.1 双马来酰亚胺
5.2 PMR型聚酰亚胺
5.2.1 概论
5.2.2 四酸的三元酯和四元酯与胺的反应
5.2.3 PMR体系的固化
5.3 带炔基的酰亚胺低聚物
5.3.1 以乙炔基封端的酰亚胺低聚物
5.3.2 以苯炔基封端的酰亚胺低聚物
5.3.3 二苯乙炔与二苯撑的反应
5.3.4 其他芳炔基封端的酰亚胺低聚物
5.4 以苯并环丁烯作为活性端基
5.5 其他热固性聚酰亚胺
5.5.1 由烯丙基降冰片烯封端的聚酰亚胺
5.5.2 以2,2-对环芳烃封端的聚酰亚胺
5.5.3 以二苯撑封端的聚酰亚胺
5.5.4 基于三聚成环概念的活性基团
5.5.5 以苯基三氮烯封端的聚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6章 由双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得到的聚酰亚胺
6.1 双马来酰亚胺
6.1.1 BMI的合成
6.1.2 BMI的均聚
6.1.3 BMI与二胺的共聚——Michael加成反应之一
6.1.4 BMI与硫化氢或二巯基化合物的共聚——Micheal加成反应之二
6.1.5 BMI与二元酚的共聚——Micheal加成反应之三
6.1.6 BMI与双氨腈化合物的共聚——Micheal加成反应之四
6.1.7 BMI和烯丙基化合物的共聚物
6.1.8 BMI的Diels-Alder共聚物
6.1.9 BMI和环氧树脂的共聚物
6.1.10 BMI与苯并环丁烯的共聚物
6.1.11 BMI与乙烯化合物的共聚
6.1.12 BMI的其他共聚物
6.2 双衣康酰亚胺和双柠康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7章 聚酰亚胺的分解
7.1 聚酰亚胺的热和热氧化分解
7.1.1 聚酰亚胺的热分解和热氧化分解
7.1.2 聚酰亚胺炭化产物
7.2 聚酰亚胺的水解
7.3 聚酰亚胺的辐射分解
7.3.1 光分解
7.3.2 高能辐射分解
7.4 原子氧对聚酰亚胺的作用
7.5 聚酰亚胺的其他分解反应
参考文献
第Ⅱ编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第8章 聚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概论
8.1 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
8.1.1 典型的酰亚胺单元的结构参数
8.1.2 各种连接基团的平均键长和键角
8.1.3 分子间和分子内的作用力
8.2 耐热性
8.3 热稳定性
8.4 溶解性
8.4.1 引入含氟、硅、磷的基团或羟基
8.4.2 引入“圈”型结构
8.4.3 引入侧基
8.4.4 使大分子链弯曲
8.4.5 引入脂肪结构
8.5 力学性能
8.6 光学性能
8.7 电学性能
参考文献
第9章 异构的聚酰亚胺
9.1 由异构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
9.1.1 异构二酐的合成和结构
9.1.2 MPDA与二胺的反应
9.1.3 环状聚酰亚胺的生成
9.1.4 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
9.1.5 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热性能
9.1.6 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
9.1.7 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流变性能
9.1.8 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气体透过性能
9.1.9 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透光性能
9.1.10 一些由异构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特性
9.2 由异构的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
9.2.1 由异构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
9.2.2 由异构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的热性能
9.2.3 由异构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
9.2.4 由异构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的介电常数
9.2.5 由异构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气体分离特性
9.3 手性聚酰亚胺
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含氟聚酰亚胺
10.1 含氟聚酰亚胺的性能特点
10.2 主链上含有全氟脂肪链的聚酰亚胺
10.3 含三氟甲基及六氟丙基的聚酰亚胺
10.4 芳核上的氢被氟所取代的聚酰亚胺
10.5 含氟代脂肪侧链的聚酰亚胺
10.6 全氟聚酰亚胺
10.7 含氟聚酰亚胺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含硅聚酰亚胺
11.1 主链上含硅的聚酰亚胺
11.1.1 由含硅的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
11.1.2 由含硅的二酐合成的聚酰亚胺
11.2 侧链上含硅的聚酰亚胺
11.3 含POSS的聚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12章 含磷聚酰亚胺
12.1 含磷单体
12.1.1 磷的氧化物类单体
12.1.2 膦腈类单体
12.2 含磷聚酰亚胺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13章 含脂肪单元的聚酰亚胺
13.1 由脂肪二胺和芳香二酐合成的聚酰亚胺
13.1.1 由含脂肪链的二胺和芳香二酐合成的聚酰亚胺
13.1.2 由含脂环二胺与芳香二酐得到的聚酰亚胺
13.1.3 由带螺环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
13.1.4 由含圈型结构的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
13.2 由脂肪二酐和芳香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
13.2.1 由含脂肪链的二酐和芳香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
13.2.2 由含脂环的二酐和芳香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
13.2.3 由含螺环的二酐合成的聚酰亚胺
13.2.4 由带圈型结构的二酐合成的聚酰亚胺
13.3 由脂肪二酐和脂肪二胺合成的全脂肪聚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14章 含六元酰亚胺环的聚合物
14.1 萘的六元环酐与伯胺反应形成酰亚胺的过程
14.2 含六元酰亚胺环的聚合物
参考文献
第15章 液晶聚酰亚胺
15.1 “纯粹”的液晶聚酰亚胺
15.2 液晶聚酯酰亚胺
15.3 液晶聚碳酸酯酰亚胺
15.4 液晶聚酰胺酰亚胺
15.5 含醚链的液晶聚酰亚胺
15.6 侧链液晶聚酰亚胺
15.7 液晶聚酰胺酯
参考文献
第16章 树枝状及超枝化聚酰亚胺
16.1 枝化度的测定
16.2 树枝状聚酰亚胺
16.3 超枝化聚酰亚胺
16.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7章 共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共混物
17.1 共聚酰亚胺
17.1.1 交替共聚酰亚胺
17.1.2 嵌段共聚酰亚胺
17.2 聚酰亚胺共混物
17.2.1 聚酰亚胺与聚酰亚胺的共混物
17.2.2 聚醚酰亚胺与聚醚酮的共混物
17.2.3 聚酰亚胺与聚醚砜的共混物
17.2.4 互穿网络聚酰亚胺
17.2.5 聚酰亚胺与液晶聚合物(LCP)的共混物
17.2.6 聚酰亚胺与聚苯并咪唑的共混物
17.2.7 聚酰亚胺与聚苯胺的共混物
参考文献
第Ⅲ编 材料
第18章 薄膜
18.1 影响薄膜性能的诸因素
18.1.1 化学结构
18.1.2 溶剂
18.1.3 干燥条件
18.1.4 牵伸
18.1.5 酰亚胺化条件
18.1.6 聚酰亚胺与基底的黏结性
18.2 聚酰亚胺薄膜和柔性覆铜板的制造
18.3 有关薄膜及覆铜板的性能指标
18.4 商品聚酰亚胺薄膜
18.4.1 Kapton薄膜
18.4.2 Apical薄膜
18.4.3 Upilex薄膜
18.4.4 热塑性聚酰亚胺薄膜
18.5 气相沉积成膜方法
参考文献
第19章 高性能工程塑料
19.1 对作为工程塑料的聚酰亚胺的基本要求
19.1.1 耐热性
19.1.2 可加工性
19.1.3 结晶性
19.2 热塑性聚酰亚胺工程塑料
19.2.1 Vespel聚酰亚胺
19.2.2 Ultem聚醚酰亚胺
19.2.3 Torlon聚酰胺酰亚胺
19.2.4 UPIMOL聚酰亚胺
19.2.5 Aurum聚酰亚胺
19.2.6 Ratem(雷泰)聚酰亚胺
19.2.7 HI系列聚酰亚胺
19.2.8 YZPI聚酰亚胺
19.2.9 由3,4′-BPDA 得到的聚酰亚胺
19.2.10 其他热塑性聚酰亚胺
19.3 热固性聚酰亚胺工程塑料
19.3.1 PMR-15和PMR-Ⅱ
19.3.2 Kinel
19.3.3 HI-C-01
参考文献
第20章 泡沫
20.1 主链酰亚胺泡沫
20.1.1 Solimide聚酰亚胺泡沫
20.1.2 TEEK聚酰亚胺泡沫
20.1.3 由二酐与二异氰酸酯得到的聚酰亚胺泡沫
20.2 侧链酰亚胺泡沫——聚甲基丙酰亚胺
20.3 纳米泡沫
20.4 气凝胶
参考文献
第21章 纤维
21.1 由聚酰胺酸溶液纺得的纤维
21.2 由聚酰亚胺溶液纺得的纤维
21.3 由熔融法纺得的纤维
21.4 由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
参考文献
第22章 以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先进复合材料
22.1 引言
22.1.1 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的推动力
22.1.2 适合于超音速客机使用的先进复合材料
22.2 以双马来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复合材料
22.3 PMR-15复合材料
22.3.1 PMR-15预浸料的制备
22.3.2 PMR-15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3 PMR-15复合材料的性能
22.3.4 以异丙酯代替甲酯制备PMR树脂
22.3.5 PMR-15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
22.4 其他PMR复合材料
22.4.1 PMR-15的变种
22.4.2 LaRC-160
22.4.3 由ODPA和BPDA代替BTDA的PMR聚酰亚胺树脂及复合材料
22.4.4 PMR-Ⅱ
22.4.5 LaRC-RP46
22.4.6 AFR-700B
22.4.7 V-CAP
22.4.8 以含氟二胺来提高PMR的加工性
22.5 以热塑性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复合材料
22.5.1 Skybond/Pyralin
22.5.2 Avimid K Ⅲ
22.5.3 Avimid N
22.5.4 LaRC-TPI
22.5.5 Matrimid 5218
22.5.6 LaRC-8515
22.5.7 LaRC-IA
22.5.8 LaRC-CPI
22.5.9 LaRC-SCI
22.5.10 LaRC-SI
22.5.11 LaRC-ITPI
22.5.12 聚醚酰亚胺
22.5.13 聚酰胺酰亚胺
22.6 由乙炔封端的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复合材料
22.7 以苯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复合材料
22.7.1 PETI
22.7.2 PPEI
22.7.3 PTPEI
22.7.4 PETI-1
22.7.5 Triple-A
22.7.6 以氟代PEPA为封端剂
22.7.7 以PMDA为二酐与非平面结构二胺p-ODA得到的树脂
22.7.8 以PERA-1作为PETI-5的活性添加剂的树脂
22.7.9 LaRC MPEI-1
22.7.10 可以进行RTM加工的PETI类树脂
22.7.11 以2,3,3′,4′-联苯二酐为基础的基体树脂
参考文献
第23章 黏合剂
23.1 聚酰亚胺对聚合物的黏合
23.2 聚酰亚胺对无机基底的黏合
23.3 聚酰亚胺对金属的黏合
23.3.1 印刷线路板用的黏合剂
23.3.2 高温结构胶黏剂
23.4 黏合促进剂
参考文献
第24章 分离膜
24.1 气体分离膜
24.1.1 均质膜的气体分离原理
24.1.2 对聚合物的气体透过性能的预测
24.1.3 聚酰亚胺结构与气体分离性能的关系
24.1.4 由聚酰胺酸盐得到的分离膜
24.1.5 交联对聚酰亚胺膜的气体透过性能的影响
24.1.6 含硅氧烷的聚酰亚胺分离膜
24.1.7 对不饱和及饱和低级烃类的分离
24.1.8 聚酰亚胺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
24.2 用于气体分离的聚酰亚胺炭分子筛膜
24.3 渗透汽化膜
24.4 超滤膜
24.5 纳滤膜
24.6 聚酰亚胺反渗透膜
参考文献
第25章 光敏聚酰亚胺
25.1 负性光敏聚酰亚胺
25.1.1 酯型光敏聚酰亚胺
25.1.2 离子型负性光敏聚酰亚胺
25.1.3 酰亚胺型负性光敏聚酰亚胺
25.1.4 使用水系显影液的负性光敏聚酰亚胺
25.2 正性光敏聚酰亚胺
25.2.1 自感光型正性光敏聚酰亚胺
25.2.2 混合型正性光敏聚酰亚胺
25.2.3 异构型正性光敏聚酰亚胺
25.3 化学增幅型光敏聚酰亚胺
25.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26章 液晶取向排列剂
26.1 引言
26.2 液晶在高分子膜表面的取向排列机制
26.3 聚酰亚胺的结构与预倾角的关系
26.3.1 引入短小的取代基
26.3.2 引入长、大的取代基
26.3.3 引入含氟单元
26.3.4 引入脂肪单元
26.4 影响液晶分子取向排列预倾角的因素
26.5 非摩擦液晶取向剂
26.5.1 聚酰亚胺LB膜作液晶取向层
26.5.2 聚酰亚胺光控液晶取向材料
26.6 铁电液晶显示器用取向排列剂
26.6.1 表面双稳态铁电液晶显示器用取向排列剂
26.6.2 反铁电液晶显示器用取向排列剂
参考文献
第27章 非线性光学材料
27.1 引言
27.2 主-客体型NLO聚酰亚胺
27.3 侧链型NLO聚酰亚胺
27.4 主链型NLO聚酰亚胺
27.5 交联型NLO聚酰亚胺
27.6 无机/聚酰亚胺NLO体系
27.7 多功能NLO聚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28章 聚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
28.1 聚酰亚胺在(纳米)杂化材料制备中的特点
28.2 聚酰亚胺-无机物杂化材料
28.2.1 无机物及其前体
28.2.2 聚酰亚胺-无机物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
28.2.3 聚酰亚胺-无机物杂化材料的形态结构
28.2.4 聚酰亚胺-无机物杂化材料的性能
28.3 聚酰亚胺-金属杂化材料
28.3.1 金属掺杂剂
28.3.2 掺杂方法
28.3.3 聚酰亚胺-金属杂化材料的形态结构
28.3.4 聚酰亚胺-金属杂化材料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29章 质子传输膜
29.1 由1,4,5,8-萘四酸二酐(NTDA)与磺化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
29.2 磺化聚酰亚胺对水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30章 生物相容材料
30.1 聚酰亚胺的生物适应性
30.2 聚酰亚胺封装
30.3 聚酰亚胺多孔膜
30.4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生物应用
30.4.1 牙根管修复用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
30.4.2 羟基磷灰石在聚酰胺酸薄膜表面的生长
参考文献
第31章 其他材料
31.1 透明材料
31.2 发光材料
31.3 压电材料
31.4 LB膜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与化合物结构对照表
附录B 二酐单元及二胺单元对气体透过系数和扩散系数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