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第2版是“中医学”课程分段教学改革配套教材之一,全书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中药、方剂、针灸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医药院校非中医类专业“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001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001
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005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00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009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009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015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01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17
第三章 藏象学说 020
第一节 五脏 020
一、心 021
二、肺 023
三、脾 025
四、肝 027
五、肾 029
第二节 六腑 031
一、胆 032
二、胃 032
三、小肠 032
四、大肠 033
五、膀胱 033
六、三焦 033
第三节 奇恒之腑 034
一、脑 034
二、女子胞 035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035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035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037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037
第四章 气血津液 039
第一节 气 039
第二节 血 042
第三节 津液 043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044
第五章 经络学说 04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047
第二节 十二经脉 049
第三节 奇经八脉 051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051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053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055
第一节 病因 055
一、外感病因 055
二、内伤病因 060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063
四、其他病因 065
第二节 病机 066
一、发病原理 066
二、基本病机 067
第七章 诊法 074
第一节 望诊 074
一、全身望诊 074
二、局部望诊 078
三、望排出物 083
四、望小儿指纹 083
五、舌诊 084
第二节 闻诊 088
第三节 问诊 092
一、问诊意义与方法 092
二、问诊内容 092
三、问现在症状 093
第四节 切诊 101
一、脉诊 101
二、按诊 108
第八章 辨证 111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11
一、表里辨证 111
二、寒热辨证 113
三、虚实辨证 116
四、阴阳辨证 118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2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2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23
三、脾与胃病辨证 125
四、肝与胆病辨证 12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30
六、脏腑兼病辨证 131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34
一、气病辨证 135
二、血病辨证 136
三、津液病辨证 137
四、气血同病辨证 139
第九章 防治原则 140
第一节 预防原则 140
第二节 治则 141
第十章 中药 146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46
一、中药的炮制 146
二、中药的性能 147
三、中药的应用 150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152
一、解表药 152
二、祛风湿药 157
三、祛湿药 159
四、清热汤 165
五、消食药 176
六、泻下药 178
七、化痰止咳平喘药 182
八、温里药 189
九、理气药 191
十、理血药 195
十一、补虚药 201
十二、固涩药 212
十三、平肝息风药 217
十四、安神药 220
十五、开窍药 222
十六、外用药 224
第十一章 方剂 226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226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226
二、方剂与治法 226
三、方剂的组成 229
四、方剂的剂型 230
五、方剂的用法 231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233
一、解表剂 233
二、治风剂 235
三、祛湿剂 239
四、清热剂 242
五、和解剂 247
六、消导剂 250
七、泻下剂 251
八、化痰剂 254
九、温里剂 256
十、理气剂 259
十一、理血剂 262
十二、补益剂 266
十三、固涩剂 271
十四、安神剂 273
十五、开窍剂 275
十六、驱虫剂 277
十七、外用剂 277
第十二章 针灸 279
第一节 腧穴总论 279
一、腧穴的概念 279
二、腧穴的分类 279
三、腧穴的治疗规律 280
四、特定穴 280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81
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常用经穴 284
一、手太阴肺经 284
二、手阳明大肠经 286
三、足阳明胃经 288
四、足太阴脾经 293
五、手少阴心经 295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7
七、足太阳膀胱经 299
八、足少阴肾经 305
九、手厥阴心包经 307
十、手少阳三焦经 309
十一、足少阳胆经 311
十二、足厥阴肝经 316
十三、督脉 317
十四、任脉 320
第三节 经外奇穴 323
一、头颈部 323
二、胸背部 324
三、上肢部 325
四、下肢部 326
第四节 针灸方法 326
一、针法 326
二、灸法 333
三、拔罐疗法 336
主要考书目 339
附推拿疗法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