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索了京津冀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方式以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书以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发展情况为基础,探索三地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策略。本研究采取了文献计量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调查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各界对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建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书共六章。内容涉及协同创新发展的概念,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区域性协同创新发展的背景、意义、现状与成就、发展目标、当前问题及对策建议,国内外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成熟案例分析,以及雄安新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问题及策略。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区域性协同创新发展概述 1
一、协同创新概念的界定与本质属性 1
(一)协同创新概念的界定 1
(二)教育产业协同创新本质属性 4
二、京津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6
(一)京津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背景 6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意义 7
第二章 京津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11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一)国内外对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12
(二)协同创新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14
(三)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14
(四)高职教育协同创新评估指标权重 17
二、京津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分析 20
(一)协同创新基础能力指标分析 20
(二)协同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25
(三)协同创新投入评价指标分析 29
(四)协同创新产出效果评价指标分析 38
三、京津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初步成绩 42
(一)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能力 44
(二)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7
(三)促进了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 50
(四)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 52
四、京津冀高职院校区域性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一)顶层设计的缺少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53
(二)跨学科、多专业、各个主体间的交流不足,协同发展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55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还需提高 57
(四)区域间合作协同力度不够,相应的联盟格局尚未形成 60
(五)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还需深化 64
五、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区域性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 69
(一)制定区域性协同创新发展目标的意义和方式 69
(二)区域性协同创新发展目标制定及实现措施 70
第三章 国内外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成熟案例 75
一、国内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及分析 75
(一)广州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情况 75
(二)珠三角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 77
(三)长三角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 80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模式及分析 84
(一)德国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84
(二)美国的CBE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84
(三)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 85
(四)英国BTEC 模式 86
三、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经验及启示 86
(一)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经验 86
(二)启示 88
第四章 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区域性协同发展探究 90
一、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概述 90
(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91
(二)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99
二、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105
(一)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参与者身份分析 105
(二)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策略分析 107
第五章 京津冀高职院校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14
一、完善顶层设计 114
(一)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 114
(二)顶层设计的概念及特征 116
(三)财税体制改革 116
二、大力发展跨学科、多领域的交流 118
(一)“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 118
(二)顶层设计的宏观构想 120
(三)建设新一代卫星城 126
三、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127
(一)建设学术科技协同创新队伍 127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及建设模式 128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130
四、构建协同创新战略区域联盟 131
五、京津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132
(一)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132
(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 133
(三)优化教育治理结构 133
(四)特色化建设 134
(五)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建设 134
第六章 结语 136
参考文献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