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论治肇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临床实践取得疗效的主要治则、治法。本书内容主要分为总论与调气论治医案两部分:总论部分,由郑洪新教授多年发表的专著、论文汇集修改完善而成,包括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探讨中医气的理论、《黄帝内经》论气与调气、气的运行径路、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整体观、肝气郁论治、气的病机证候与调气论治等内容。调气论治医案部分,包括益气健脾和胃、益气和胃抗癌、益气健脾止泻、益气健脾除热、益气健脾养心、益气抗敏通窍等以益气、行气、降气为主的,治疗重大、疑难病症的治法34则,临床病案40余例,为郑洪新教授师承人员及学生随师诊疗的病案,加以心得体会而作。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学医不倦,行医精研郑洪新教授个人经历 1
一、学术渊源 1
二、理论应用 2
三、临床经验 5
四、学术团体任职 7
五、教学成果 7
六、科研成果 7
七、学术荣誉 8
总论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探讨中医气的理论 10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气的理论的基石 10
二、气的物质性 11
三、气的运动性 12
《黄帝内经》论气与调气 15
第一部分 《内经》对气的认识 15
一、《内经》关于气的命名与分类 15
二、气的生理与病变 16
三、气的诊断学意义 16
四、调气治则之应用 17
第二部分 论《内经》之气 17
一、自然界之气 17
二、生理之气 21
三、病邪之气 49
四、调气 58
五、其他有关气的论述 61
气的运行径路 66
一、纵行循环式运行径路 66
二、横向网络式运行径路 67
三、标本源流式运行径路 68
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整体观 70
理论研究 70
一、气是生命的根源 70
二、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的关联 72
三、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整体观的临床意义 73
学术观点 75
一、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5
二、气是气血精神内在联系的物质基础 75
三、气在气血精神中的主导作用 75
四、气血精神病变皆源于气 75
五、气血精神病变之治疗以调气为宗 76
肝气郁论治 77
一、肝气郁理论的源流 77
二、气郁病因病机 78
三、肝气郁证治 79
气的病机证候与调气论治 82
一、气虚证治 82
二、气滞证治 85
三、气陷证治 88
四、气逆证治 89
五、神昏气闭证治 91
六、元气外脱证治 92
七、气血津液失调证治 92
调气论治医案
胃脘痛:益气健脾和胃 96
胃癌:益气和胃抗癌 97
泄泻:益气健脾止泻 99
内伤发热:益气健脾除热 101
郁证:益气健脾养心 102
鼻鼽:益气抗敏通窍 103
心悸:益气养血复脉 104
胸痹心痛:益气和胃通痹 105
胸痹心痛:益气祛痰通痹 107
皮痹:益气补肺蠲痹 108
尫痹:益气补肾蠲痹 109
吐血:益气健脾止血 112
紫斑:益气健脾止血 113
不寐:益气养血安神 114
汗证:益气养阴止汗 115
水肿:益气温阳利水 116
燥痹:益气滋阴生津 117
便秘:益气滋阴通便 119
月经先期:益气养血调经 121
腰痛:益气补肾壮骨 122
月经先期:益气补肾调经 123
肝积:益气养肝抗癌 124
消渴:益气温阳治消 127
胃脘痛:行气疏肝和胃 128
不寐:行气解郁安神 130
胃脘痛:行气温中止痛 132
腹痛:行气通腑止痛 133
郁病:行气疏肝通络 134
梅核气:行气化痰散结 135
头痛:行气化痰开窍 136
不寐:行气疏肝安神 137
郁病:行气解郁除烦 138
哮喘:降气祛痰平喘 139
胃痞:降气消痞和胃 141
眩晕:降气化痰止眩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