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大气污染最新监测技术进展,较全面地介绍了大气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为绪论、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监测、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降水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中放射性污染监测、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实验部分。在“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一章中,除了介绍自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颗粒物浓度,以及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外,还叙述了有机碳、元素碳、烷烃、多环芳烃、酞酸酯、二噁英、多氯联苯等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本书在介绍大气常规监测技术的同时,注重反映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大气环境监测的产生与发展 1
一、大气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 1
二、大气环境监测的产生 1
三、大气环境监测的发展概况 2
第二节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3
一、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 3
二、大气环境监测的分类 3
第三节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3
一、大气污染与大气环境监测的特点 3
二、监测技术概述 5
第四节 大气环境标准 7
一、环境质量标准 7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0
三、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22
思考题和习题 22
第二章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24
第一节 空气组成和空气污染 24
一、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 24
二、空气的组成 25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 26
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6
二、对植物的影响 29
三、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29
四、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30
第三节 空气污染源 31
一、自然污染源 31
二、人为污染源 32
第四节 空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33
一、污染物的成因分类 33
二、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33
三、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36
思考题和习题 36
第三章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37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监测项目确定 37
一、监测目的 37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 37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38
第二节 采样点的布设 38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38
二、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39
三、采样点布设方法 39
第三节 采样时间、频率和方法 41
一、采样时间与频率的确定 41
二、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42
思考题和习题 42
第四章 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 43
第一节 直接采样法 43
一、注射器采样 43
二、采气袋采样 43
三、采气管采样 43
四、采气瓶采样 43
第二节 富集(浓缩)采样法 44
一、溶液吸收法 44
二、填充柱阻留法 45
三、滤料阻留法 46
四、低温冷凝法 47
五、静电沉降法 48
六、扩散(渗透)法 48
七、自然积集法 48
八、综合采样法 49
第三节 采样仪器 49
一、仪器组成 49
二、专用采样器 51
三、采样效率 54
思考题和习题 55
第五章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监测 56
第一节 无机污染物的监测 56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56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58
三、氨的测定 61
四、一氧化碳的测定 64
五、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66
六、臭氧的测定 67
七、氟化物的测定 68
八、硫化氢的测定 72
九、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74
十、氯气的测定 76
十一、氯化氢的测定 77
十二、硫酸雾的测定 79
十三、光气的测定 81
十四、过氧化氢的测定 82
十五、汞的测定 82
第二节 烃类的监测 84
一、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测定 84
二、烷烃的测定 87
三、烯烃的测定 91
四、芳烃的测定 93
第三节 卤代烃的监测 98
一、卤代烷烃的测定 98
二、卤代烯烃的测定 103
三、卤代芳烃的测定 109
第四节 醇、酚和醚的监测 111
一、醇的测定 111
二、酚的测定 115
三、醚的测定 118
第五节 醛、酮、有机酸和酸酐的监测 119
一、醛类的测定 119
二、酮类的测定 126
三、有机酸的测定 130
四、酸酐的测定 132
第六节 酯的监测 133
一、甲酸酯类、乙酸酯类和1,4-丁内酯的测定 134
二、丙烯酸酯类的测定 136
三、甲基丙烯酸酯类的测定 138
四、硫酸二甲酯的测定 140
五、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测定 140
六、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测定 143
七、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测定 143
八、三甲苯磷酸酯的测定 144
九、氯乙酸酯的测定 145
第七节 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监测 146
一、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146
二、芳香族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149
三、酰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153
四、肼类化合物的测定 154
五、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156
六、腈类化合物的测定 160
第八节 农药的监测 163
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测定 163
二、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165
三、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168
第九节 恶臭和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 172
一、二硫化碳的测定 172
二、甲硫醇和乙硫醇的测定 173
三、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 175
四、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175
思考题和习题 179
第六章 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 180
第一节 颗粒物的测定 180
一、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80
二、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182
三、细颗粒物的测定 184
四、降尘的测定 184
五、空气质量指数 186
第二节 颗粒物中无机污染物的测定 188
一、样品预处理方法 188
二、铅的测定 189
三、镉的测定 198
四、铜、锌、铬、锰、镍的测定 200
五、砷的测定 200
六、硒的测定 203
七、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203
八、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205
第三节 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207
一、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07
二、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209
三、降尘中可燃物的测定 210
四、烷烃的测定 210
五、醇和酸的测定 212
六、多环芳烃的测定 215
七、酞酸酯的测定 216
八、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的测定 218
九、内分泌干扰物的测定 225
思考题和习题 227
第七章 降水监测 228
第一节 监测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28
一、监测点的布设 228
二、采样时间和频率 229
三、样品的采集 229
四、样品运输、保存与预处理 230
第二节 降水组分的测定 231
一、pH的测定 231
二、电导率的测定 233
三、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234
四、有机酸的测定 246
思考题和习题 247
第八章 空气污染源监测 248
第一节 固定污染源监测 248
一、监测目的与要求 248
二、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248
三、基本状态参数的测量 251
四、含湿量的测定 256
五、烟尘浓度的测定 259
六、烟气黑度的测定 264
七、石棉尘的测定 266
八、烟气组分的测定 266
九、烟尘组分的测定 275
第二节 流动污染源监测 276
一、污染物的来源 276
二、机动车运行状态及排气特点 276
三、排气样品采集 277
四、排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278
五、机动车排气烟度的测定 278
六、机动车燃油蒸发污染物的测定 279
思考题和习题 280
第九章 空气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281
第一节 基础知识 281
一、放射性 281
二、照射量和剂量 283
第二节 大气环境中的放射性 285
一、大气中放射性的来源及分布 285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286
三、放射性辐射的防护标准 287
第三节 大气放射性监测 288
一、放射性检测仪器 288
二、监测对象与内容 291
三、放射性监测方法 291
思考题和习题 294
第十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 295
第一节 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295
一、目的 295
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95
三、子站布设 297
四、监测项目 302
五、自动分析仪器 302
六、气象观测仪器 315
七、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要求 315
八、空气自动监测车 316
第二节 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16
一、固定污染源CEMS的组成 317
二、固定污染源CEMS的结构 318
三、固定污染源CEMS的功能要求 319
四、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的安装和验收 320
五、烟气参数及污染物的测定 322
六、日常运行管理要求 323
七、日常运行质量保证 324
思考题和习题 324
第十一章 实验部分 326
实验一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326
实验二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328
实验三 大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 333
实验四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336
实验五 可吸入颗粒物中总碳的测定 337
实验六 可吸入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的测定 339
实验七 可吸入颗粒物中铅、铜的测定 343
实验八 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345
参考文献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