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们在连续两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对我国北方主要乡土草种研究所获部分成果的系统总结。全书以科学研究所获第一手资料为主体,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乡土草形态学与抗旱、耐寒、耐盐等抗逆特性的关系,抗逆性状的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基础,禾草内生真菌增强乡土草抗逆特性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优异乡土草种驯化选育为栽培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乡土草抗逆基因转入优良牧草,创制新种质等方面的成果,初步构建了乡土草抗逆生物学的理论体系。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保障食物安全 1
1.1.2 保障生态安全 2
1.1.3 生物多样性保护 2
1.2 乡土草研究进展 3
1.2.1 乡土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定 4
1.2.2 驯化选育为栽培牧草 5
1.2.3 乡土草抗逆特性评价及优异基因挖掘 5
1.2.4 乡土草饲用品质性状评价与利用 6
1.2.5 乡土草繁殖性状的提高 6
1.2.6 禾草内生真菌与宿主抗逆性 7
1.3 乡土草研究与利用的若干思考 7
1.3.1 明确研究目的7
1.3.2 加强基础研究 8
1.3.3 加强种子生产与推广技术体系研究 8
1.4 本章小结 9
参考文献 9
第一篇 抗逆形态学
第2章 根系形态与乡土草抗逆 15
2.1 引言 15
2.2 根系形态与生物学特征 17
2.2.1 不定根 18
2.2.2 根茎 22
2.2.3 生物量和根冠比 23
2.3 根系对干旱与风沙胁迫的响应 25
2.3.1 利用有限水分快速生长 26
2.3.2 形成根鞘 33
2.3.3 产生停止生长的侧根 35
2.3.4 形成向上生长的阶梯状根茎 37
2.4 本章小结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花序与乡土草抗逆 43
3.1 引言 43
3.2 花序与果实形态及生物学特征 43
3.2.1 花序形态特征 43
3.2.2 花器形态特征 44
3.2.3 花粉形态和花粉活力 47
3.2.4 种子的形态特征 48
3.3 花序与果实对逆境的响应 50
3.3.1 闭花授粉的生态适应性 50
3.3.2 闭花授粉的分类 51
3.3.3 不同节间部位种子产量和质量 52
3.3.4 降水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55
3.4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56
第4章 豆科牧草裂荚 59
4.1 引言 59
4.2 裂荚评价方法 59
4.2.1 裂荚率与荚果含水量 62
4.2.2 荚果裂荚机械力 62
4.2.3 荚果裂荚率与荚果裂荚机械力的相关性 64
4.3 抗裂荚种质筛选 65
4.4 裂荚与发育时期的关系 68
4.4.1 中度裂荚品种‘兰箭3号’箭筈豌豆的腹缝线结构观察 68
4.4.2 抗裂荚种质‘135号’箭筈豌豆的腹缝线结构观察 69
4.5 裂荚的形态学特性 71
4.5.1 中度裂荚品种‘兰箭3号’箭筈豌豆的形态学特征 71
4.5.2 抗裂荚种质‘135号’箭筈豌豆的形态学特征 73
4.6 裂荚的细胞学特性 75
4.7 本章小结 77
参考文献 77
第5章 禾草落粒 79
5.1 引言 79
5.2 落粒评价方法 81
5.2.1 植物落粒测定方法 81
5.2.2 老芒麦落粒测定方法 81
5.2.3 测定老芒麦落粒的装置 82
5.3 老芒麦低落粒种质筛选 83
5.3.1 落粒田间观测与低落粒种质筛选 83
5.3.2 老芒麦落粒动态分析 84
5.3.3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田间表现与变异分析 86
5.3.4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87
5.3.5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89
5.4 落粒的解剖学特征 91
5.4.1 老芒麦种子断裂面扫描结构分析 92
5.4.2 老芒麦种子离区解剖结构比较分析 92
5.5 本章小结 94
参考文献 94
第二篇 抗逆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第6章 乡土草种子休眠 99
6.1 引言 99
6.2 牧草与乡土草种子休眠类型及其普遍性 100
6.2.1 种子休眠类型 100
6.2.2 种子休眠的普遍性与影响因素 100
6.3 豆科乡土草种子的休眠 102
6.3.1 物理休眠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02
6.3.2 物理休眠释放的结构基础与调控 104
6.3.3 物理休眠的人工破除 110
6.4 禾本科乡土草种子的休眠 111
6.4.1 生理休眠的生理机制与结构基础 111
6.4.2 生理休眠的人工破除 113
6.5 乡土草种子休眠的田间释放 114
6.6 休眠与抗逆 116
6.6.1 果皮介导的种子休眠提高花棒对干旱生境的适应性 117
6.6.2 种子休眠提高抗病性 119
6.7 本章小结 123
参考文献 123
第7章 乡土草耐寒生理学 126
7.1 引言 126
7.2 可溶性糖积累与黄花苜蓿耐寒性 127
7.3 抗氧化保护系统与黄花苜蓿耐寒性 129
7.4 一氧化氮信号调控黄花苜蓿耐寒性 130
7.5 依赖NR产生的NO调控黄花苜蓿抗氧化保护系统 133
7.6 多胺生物合成和代谢与黄花苜蓿耐寒性 135
7.7 本章小结 137
参考文献 138
第8章 无芒隐子草的抗旱生理特性 139
8.1 引言 139
8.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39
8.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39
8.1.3 无芒隐子草抗旱生理研究的试验设计 143
8.2 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叶片含水量和根系活力 145
8.2.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145
8.2.2 叶片含水量的变化 145
8.2.3 根系活力的变化 147
8.3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变化 147
8.3.1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147
8.3.2 MDA含量的变化 148
8.3.3 细胞膜透性与MDA含量的关系 148
8.4 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和SOD、POD、CAT活性变化 149
8.4.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149
8.4.2 SOD、POD、CAT活性的变化 150
8.5 干旱胁迫下无芒隐子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152
8.5.1 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152
8.5.2 氨基酸总量、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153
8.5.3 K+、Ca2+、Mg2+含量的变化 155
8.6 干旱胁迫下无芒隐子草光合特性的变化 157
8.6.1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157
8.6.2 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变化 158
8.6.3 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 159
8.6.4 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160
8.6.5 光补偿点与表观量子效率的变化 161
8.7 田间条件下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效率(叶片δ13C值) 162
8.8 本章小结 163
参考文献 164
第9章 脂肪酸与乡土草抗逆 168
9.1 引言 168
9.2 脂肪酸含量特征 169
9.2.1 不同生育期脂肪酸组成 169
9.2.2 叶和种子脂肪酸组成 171
9.3 脂肪酸与植物的耐盐性 173
9.3.1 种子萌发 173
9.3.2 叶脂肪酸代谢对盐胁迫的响应 176
9.3.3 叶脂质代谢对盐胁迫的响应 183
9.3.4 α-生育酚对脂肪酸代谢的调控 189
9.4 脂肪酸和黄酮与植物的抗旱性 193
9.4.1 植物生长季黄酮含量特征 193
9.4.2 脂肪酸和黄酮组成对干旱及UV-B胁迫的响应 194
9.5 脂肪酸与植物的极端温度耐性 198
9.5.1 生理指标 198
9.5.2 脂肪酸组成 200
9.6 γ-亚麻酸与植物响应机械损伤 202
9.6.1 脂肪酸组成 202
9.6.2 γ-亚麻酸的信号作用 203
9.7 本章小结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三篇 抗逆分子生物学
第10章 豆科牧草裂荚的分子基础 213
10.1 引言 213
10.2 箭筈豌豆腹缝线转录组分析 214
10.2.1 荚果腹缝线转录组测序分析 214
10.2.2 序列质量及其功能注释 221
10.3 箭筈豌豆裂荚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221
10.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21
10.3.2 裂荚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27
10.4 本章小结 230
参考文献 230
第11章 禾草落粒的分子基础 233
11.1 引言 233
11.2 转录组测序挖掘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 236
11.2.1 转录组测序 236
11.2.2 测序结果及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6
11.2.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238
11.2.4 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 242
11.2.5 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qRT-PCR验证 246
11.3 QTL分析揭示老芒麦落粒的调控机制 248
11.3.1 F2作图群体构建 248
11.3.2 SLAF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价 250
11.3.3 SLAF标签开发 250
11.3.4 遗传图谱构建 251
11.3.5 F2群体表型变异 253
11.3.6 QTL定位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256
11.4 本章小结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12章 乡土草抗旱的分子基础 267
12.1 引言 267
12.2 无芒隐子草LEA(CsLEA)基因 268
12.2.1 植物LEA基因概述 268
12.2.2 CsLEA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268
12.2.3 CsLEA2基因及其启动子克隆、功能分析 274
12.3 无芒隐子草ALDH(CsALDH)基因 283
12.3.1 植物ALDH基因概述 283
12.3.2 CsALDH12A1基因克隆、功能分析 284
12.4 无芒隐子草 SAMDC(CsSAMDC)基因 287
12.4.1 多胺生物合成途径 287
12.4.2 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AMDC) 288
12.4.3 无芒隐子草多胺、乙烯合成基因家族鉴定 288
12.4.4 无芒隐子草多胺、乙烯合成家族基因启动子分析 288
12.4.5 无芒隐子草多胺、乙烯合成家族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转录表达分析 290
12.4.6 CsSAMDC2、CsACC3、CsSAM6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291
12.4.7 CsSAMDC2基因克隆、功能分析 292
12.5 无芒隐子草bZIP转录因子 297
12.5.1 植物bZIP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297
12.5.2 无芒隐子草bZIP(CsbZIP)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298
12.6 本章小结 306
参考文献 307
第13章 糖的合成和转运与乡土草耐寒性 311
13.1 引言 311
13.2 响应低温的黄花苜蓿cDNA文库 311
13.2.1 构建黄花苜蓿响应低温的SSH cDNA文库 311
13.2.2 反转录差异显示冷诱导cDNA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312
13.2.3 Northern blotting杂交验证低温胁迫响应基因 313
13.3 黄花苜蓿肌醇磷酸合酶(MIPS)调控耐寒性 313
13.3.1 麦角肌醇和MIPS 313
13.3.2 MfMIPS1的分子特征 314
13.3.3 MfMIPS1的表达特征 314
13.3.4 H2O2和NO以相互依赖的方式诱导MfMIPS1表达315
13.3.5 低温和脱水诱导MfMIPS1表达依赖H2O2和NO相互作用 316
13.3.6 过量表达MfMIPS1转基因烟草分析 317
13.3.7 过量表达MfMIPS1提高植物耐寒性 318
13.3.8 过量表达MfMIPS1提高植物耐盐、耐渗透胁迫能力 319
13.3.9 MfMIPS1的功能 319
13.4 黄花苜蓿肌醇半乳糖苷合酶(MfGolS1)调控耐寒性 320
13.4.1 肌醇半乳糖苷合酶是棉子糖生物合成的关键酶 320
13.4.2 植物GolS表达受逆境诱导 321
13.4.3 MfGolS1的分子特征 321
13.4.4 MfGolS1组织表达特性及其对逆境的响应 322
13.4.5 麦角肌醇诱导MfGolS1表达324
13.4.6 过量表达MfGolS1转基因烟草的检测 324
13.4.7 过量表达MfGolS1与植物耐寒性 325
13.4.8 过量表达MfGolS1对植物耐盐、耐渗透胁迫能力的影响 326
13.4.9 MfGolS1的功能 326
13.5 黄花苜蓿类肌醇转运蛋白(MfINT-like)调控耐寒性 327
13.5.1 肌醇转运蛋白 327
13.5.2 黄花苜蓿类肌醇转运蛋白(MfINT-like)的分子特征 327
13.5.3 低温和麦角肌醇对MfINT-like表达的影响 329
13.5.4 过量表达MfINT-like转基因烟草的检测 330
13.5.5 过量表达MfINT-like提高植物耐寒性 331
13.5.6 过量表达MfINT-like提高植物耐盐和耐渗透胁迫能力 332
13.5.7 低温下植物麦角肌醇含量的变化 332
13.5.8 MfINT-like的功能 333
13.6 本章小结 333
参考文献 334
第14章 膜蛋白调控乡土草耐寒性 336
14.1 引言 336
14.2 温度诱导的脂质转运蛋白(MfTIL1)调控耐寒性 336
14.2.1 植物脂质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336
14.2.2 黄花苜蓿MfTIL1的分子特征 337
14.2.3 黄花苜蓿MfTIL1的表达受低温和高温诱导 338
14.2.4 过量表达MfTIL1转基因烟草的分子鉴定 339
14.2.5 过量表达MfTIL1提高植物耐冻性 340
14.2.6 过量表达MfTIL1提高植物耐冷性和氧化胁迫耐性 340
14.2.7 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物的ROS积累 341
14.2.8 转基因烟草中一些低温响应基因表达的上调 342
14.2.9 MfTIL1的功能 343
14.3 水通道蛋白(MfPIP2-7)调控耐寒性 343
14.3.1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进展 343
14.3.2 黄花苜蓿MfPIP2-7的分子特征 344
14.3.3 黄花苜蓿MfPIP2-7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345
14.3.4 过量表达MfPIP2-7提高植物耐寒性 345
14.3.5 过量表达MfPIP2-7提高植物耐低氮能力 346
14.3.6 过量表达MfPIP2-7增加酵母细胞对 H2O2的敏感性 347
14.3.7 转基因烟草中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受到诱导 348
14.3.8 转MfPIP2-7基因烟草的氨基酸水平发生变化 348
14.3.9 MfPIP2-7的功能 350
14.4 杂合的富含脯氨酸蛋白(MfHyPRP)调控耐寒性 350
14.4.1 杂合的富含脯氨酸蛋白研究进展 350
14.4.2 黄花苜蓿MfHyPRP的分子特征 351
14.4.3 黄花苜蓿MfHyPRP的表达受低温和脱水诱导 352
14.4.4 ABA、H2O2和NO对MfHyPRP表达的影响 353
14.4.5 NO介导低温和脱水诱导MfHyPRP表达353
14.4.6 过量表达MfHyPRP转基因烟草的分子鉴定 353
14.4.7 过量表达MfHyPRP提高转基因烟草对多种胁迫的耐性 354
14.4.8 MfHyPRP的功能 356
14.5 早期光诱导蛋白(MfELIP)的功能 356
14.5.1 早期光诱导蛋白的研究进展 356
14.5.2 黄花苜蓿MfELIP的分子特征 357
14.5.3 MfELIP的表达响应低温、脱水和ABA处理 357
14.5.4 过量表达MfELIP转基因烟草的分子鉴定 358
14.5.5 过量表达MfELIP提高植物耐逆性 359
14.5.6 MfELIP的功能 360
14.6 本章小结 360
参考文献 361
第15章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ERF转录因子调控乡土草耐寒性 363
15.1 引言 363
15.2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MfSAMS)调控耐寒性 364
15.2.1 MfSAMS1基因的分子特征 364
15.2.2 MfSAMS1对低温的响应 365
15.2.3 MfSAMS1对ABA、H2O2和NO的响应 365
15.2.4 低温诱导MfSAMS1表达与黄花苜蓿耐寒性 366
15.2.5 过表达MfSAMS1转基因烟草的分子检测 367
15.2.6 过表达MfSAMS1转基因烟草的生化检测 367
15.2.7 过表达MfSAMS1与多胺氧化酶活性 368
15.2.8 过表达MfSAMS1促进多胺生物合成与氧化相关基因表达370
15.2.9 过表达MfSAMS1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表达水平 371
15.2.10过表达MfSAMS1转基因烟草的耐寒性分析 371
15.3 转录因子ERF调控黄花苜蓿耐寒性 372
15.3.1 植物ERF与抗逆性关系 372
15.3.2 黄花苜蓿中MfERF1的分子特性 373
15.3.3 MfERF1响应低温和乙烯 373
15.3.4 过量表达MfERF1转基因烟草的分子鉴定及耐寒性分析 374
15.3.5 MfERF1调控多胺及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375
15.3.6 转基因植物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上调 376
15.3.7 转基因植物中脯氨酸积累 378
15.3.8 以RNAi干扰MfERF1同源基因表达与蒺藜苜蓿耐寒性 378
15.4 本章小结 379
参考文献 380
第16章 脂肪酸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其对逆境的响应 381
16.1 引言 381
16.2 高亚油酸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对逆境的响应 381
16.2.1 白沙蒿脂肪酸代谢及逆境响应相关基因 382
16.2.2 白沙蒿FAD2基因(AsFAD2)家族克隆与功能分析 391
16.2.3 种子亚油酸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400
16.3 γ-亚麻酸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其对逆境的响应 411
16.3.1 微孔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MsD6DES)的克隆及遗传转化 412
16.3.2 烟草的遗传转化及MsD6DES功能验证 413
16.3.3 MsD6DES基因在极端温度及机械损伤下的表达413
16.4 本章小结 417
参考文献 417
第17章 生育酚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其对盐胁迫的响应 425
17.1 引言 425
17.2 种子生育酚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426
17.2.1 种子生育酚组成及含量特征 426
17.2.2 生育酚合成相关基因 426
17.2.3 生育酚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429
17.2.4 生育酚合成核心途径关键酶的系统发育及结构域分析 432
17.3 盐胁迫下α-T对脂肪酸代谢的分子调控 436
17.3.1 白沙蒿HPT和γ-TMT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 436
17.3.2 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生育酚含量和生物量 436
17.3.3 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生理指标的变化 437
17.3.4 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439
17.3.5 盐胁迫对转基因烟草脂氧素信号强度的影响 441
17.3.6 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FAD2和FAD3表达分析 442
17.4 本章小结 443
参考文献 444
第18章 种子黏液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 447
18.1 引言 447
18.2 白沙蒿种子黏液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 448
18.2.1 种子黏液含量与积累速率 448
18.2.2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筛选 448
18.2.3 相关基因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450
18.2.4 调控黏液积累的关键基因筛选 451
18.2.5 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分析 451
18.2.6 调控黏液积累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52
18.3 种子黏液多糖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454
18.3.1 种子黏液多糖组成与含量 454
18.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455
18.3.3 黏液多糖合成的相关基因 455
18.3.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462
18.4 本章小结 463
参考文献 463
第四篇 抗逆内生真菌学
第19章 内生真菌与乡土草抗采食 469
19.1 引言 469
19.2 生物碱 470
19.2.1 多样性 470
19.2.2 与抗逆的关系 473
19.3 内生真菌阻抑昆虫取食 474
19.3.1 内生真菌阻抑禾谷缢管蚜 474
19.3.2 内生真菌阻抑朱砂叶螨 477
19.3.3 醉马草内生真菌对昆虫产生毒性的机制 480
19.4 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485
19.4.1 小尾寒羊和家兔采食醉马草后的临床症状 485
19.4.2 小尾寒羊和家兔采食醉马草后的解剖与组织学变化 489
19.4.3 小尾寒羊和家兔采食醉马草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495
19.4.4 醉马草内生真菌对哺乳动物产生毒性的机制 502
19.5 本章小结 504
参考文献 504
第20章 内生真菌与乡土草抗旱 508
20.1 引言 508
20.2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09
20.2.1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509
20.2.2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胚根和胚芽长度的影响 510
20.3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512
20.3.1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抗旱性的影响 512
20.3.2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旱后恢复的影响 518
20.4 内生真菌提高醉马草抗旱的生理生化机制 520
20.4.1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光合作用和养分的影响 520
20.4.2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22
20.4.3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4
20.4.4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4
20.5 本章小结 527
参考文献 527
第21章 内生真菌与乡土草耐盐 530
21.1 引言 530
21.2 盐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31
21.2.1 内生真菌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531
21.2.2 内生真菌对胚根和胚芽长度的影响 531
21.3 盐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532
21.3.1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生物量的影响 532
21.3.2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分蘖数的影响 533
21.4 盐胁迫下内生真菌提高醉马草耐盐的生理生化机制 533
21.4.1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533
21.4.2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34
21.4.3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4
21.4.4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氮代谢信号的影响 540
21.5 本章小结 544
参考文献 544
第22章 内生真菌与乡土草耐寒 546
22.1 引言 546
22.2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546
22.2.1 内生真菌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546
22.2.2 内生真菌对胚根和胚芽长度的影响 548
22.3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生长的影响 549
22.3.1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生长和越冬率的影响 549
22.3.2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分蘖和生物量的影响 550
22.4 内生真菌提高醉马草耐寒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 550
22.4.1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550
22.4.2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51
22.4.3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53
22.4.4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基因表达的影响 555
22.4.5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蛋白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558
22.5 本章小结 561
参考文献 561
第23章 内生真菌与乡土草抗病 564
23.1 引言 564
23.2 内生真菌对病原真菌的拮抗 564
23.2.1 离体对峙培养条件下病原真菌菌落的生长 564
23.2.2 离体对峙培养条件下病原真菌的产孢 565
23.3 E+和E-离体叶片对病原真菌的抗性 566
23.4 醉马草活体植株对病原真菌的抗性 568
23.4.1 醉马草常见病害调查 568
23.4.2 田间条件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离蠕孢叶斑病的影响 571
23.4.3 温室盆栽条件下醉马草白粉病病害调查 572
23.4.4 温室盆栽条件下内生真菌和土壤含水量对醉马草白粉病的影响 572
23.4.5 水分、内生真菌和布氏白粉菌互作对醉马草生长的影响 574
23.4.6 水分、内生真菌和布氏白粉菌互作对醉马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578
23.4.7 水分、内生真菌和布氏白粉菌互作对醉马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579
23.4.8 接种布氏白粉菌对醉马草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583
23.4.9 布氏白粉菌和土壤水分对麦角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584
23.4.10 布氏白粉菌和土壤水分对醉马草激素含量的影响 585
23.5 醉马草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588
23.5.1 带内生真菌醉马草粗浸膏的抑菌活性 588
23.5.2 醉马草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591
23.5.3 醉马草挥发油的抑菌活性 594
23.6 本章小结 595
参考文献 596
第五篇 应用抗逆生物学
第24章 超旱生无芒隐子草的驯化选育 601
24.1 引言 601
24.2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驯化选育过程 602
24.2.1 基础材料和新品系的获得 602
24.2.2 品种比较试验 602
24.2.3 区域试验 602
24.2.4 生产试验和种子扩繁 602
24.2.5 栽培驯化关键技术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602
24.3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的生物学特性 603
24.3.1 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大小 603
24.3.2 形态特征 604
24.3.3 种子形成发育特性 605
24.4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的品种特性 606
24.4.1 物候期和青绿期 606
24.4.2 无芒隐子草的坪用特性 607
24.4.3 抗旱和抗冲刷特性 610
24.5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栽培技术 611
24.5.1 种子出苗对温度、水分和光照的需求 611
24.5.2 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出苗以及抗旱性的影响 612
24.5.3 草坪建植密度 613
24.5.4 建植覆盖物 614
24.5.5 施氮肥对草坪青绿期的影响 615
24.6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技术 615
24.6.1 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615
24.6.2 灌溉和施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616
24.6.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619
24.6.4 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 619
24.7 本章小结 621
参考文献 621
第25章 利用无芒隐子草抗旱基因创制转基因紫花苜蓿新种质 624
25.1 引言 624
25.2 转CsLEA2基因紫花苜蓿新种质的创制 625
25.2.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625
25.2.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紫花苜蓿626
25.2.3 过表达CsLEA2基因紫花苜蓿的检测 627
25.2.4 干旱胁迫诱导CsLEA2基因过量表达628
25.2.5 过表达CsLEA2基因对转基因紫花苜蓿抗旱性的影响 629
25.2.6 过表达CsLEA2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叶绿素相对含量 629
25.2.7 过表达CsLEA2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光系统Ⅱ 631
25.2.8 过表达CsLEA2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 631
25.2.9 过表达CsLEA2转基因紫花苜蓿的丙二醛含量 632
25.2.10 过表达CsLEA2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脯氨酸含量 632
25.3 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新种质的创制 633
25.3.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633
25.3.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紫花苜蓿633
25.3.3 过表达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的检测 633
25.3.4 干旱胁迫处理诱导CsALDH12A1基因的表达634
25.3.5 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的抗旱性 635
25.3.6 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的叶绿素相对含量 636
25.3.7 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的光系统Ⅱ 636
25.3.8 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 637
25.3.9 干旱胁迫下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 637
25.3.10 转CsALDH12A1基因紫花苜蓿在干旱胁迫下的脯氨酸含量 638
25.4 本章小结 638
参考文献 639
第26章 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柱花草新种质 641
26.1 引言 641
26.2 共表达NCED和ALO基因提高柱花草耐冷抗旱性 641
26.2.1 柱花草的遗传转化方法 641
26.2.2 转基因柱花草的分子检测 642
26.2.3 转基因柱花草提高ABA和AsA含量 642
26.2.4 转基因柱花草提高了耐冷、抗旱性 643
26.2.5 转基因柱花草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 644
26.3 过表达MfSAMS1提高转基因柱花草耐冷性 645
26.3.1 转基因柱花草的分子检测 645
26.3.2 转基因柱花草亚精胺含量和多胺氧化酶活性 646
26.3.3 过量表达MfSAMS1提高柱花草抗氧化酶活性 647
26.3.4 过量表达MfSAMS1对柱花草耐冷性的影响 648
26.4 本章小结 649
参考文献 649
第27章 利用内生真菌创制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新种质 650
27.1 引言 650
27.2 新品系创制过程 651
27.2.1 抗病材料的收集 651
27.2.2 基础材料的筛选 652
27.2.3 新品系的获得 654
27.3 品种比较试验 667
27.3.1 物候期和坪用性状综合评价 667
27.3.2 抗病性 668
27.4 本章小结 672
参考文献 673
索引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