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戚中田教授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第四版)是在第三版教材基础上进行修编的。新版教材由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组成,传承了“三菌、四体、一病毒”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
与第三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新增了“冠状病毒”一章(第三十章),对近年鉴定的SARSCoV2等进行了重点介绍;增加了鼻疽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孔肯亚病毒、寨卡病毒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原微生物,使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由第三版的116种增加到目前的122种,并进一步规范了微生物的命名和专业术语。
此次再版更加注意与检验医学和传染病学等后续课程的对接,更加满足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新了英文提要、复习思考题和参考文献,补充了数字化内容,更加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 1
第二节 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4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1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1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2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19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22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22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23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 30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33
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34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实验室生物安全 37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37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40
第三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42
第四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 43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46
第一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46
第二节 基因转移和重组 50
第三节 基因突变 53
第四节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56
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57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60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61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63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69
第四节 抗细菌免疫机制 72
第五节 医院感染 79
第六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82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82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85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 86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87
第七章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91
第一节 抗菌药物种类与作用机制 91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93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 95
第八章 球菌 97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98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01
第三节 肠球菌属 105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07
第九章 肠杆菌科 110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11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13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15
第四节 克雷伯菌属与变形杆菌属 119
第十章 弧菌属 121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21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 123
第十一章 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 125
第一节 空肠弯曲菌 125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 126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129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 129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 131
第三节 肉毒梭菌 133
第四节 艰难梭菌 134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 135
第十三章 棒状杆菌属 138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38
第二节 其他棒状杆菌 140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142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42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47
第三节 其他分枝杆菌 148
第十五章 微小杆菌 151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151
第二节 鲍特菌属 153
第三节 军团菌属 154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157
第一节 布鲁氏菌属 157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59
第三节 芽孢杆菌属 162
第四节 弗朗西丝菌属 165
第十七章 其他重要细菌 167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167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 169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与莫拉菌属 169
第四节 气单胞菌属 170
第五节 窄食单胞菌属 171
第六节 伯克霍尔德菌属 172
第十八章 螺旋体 173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174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177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179
第十九章 衣原体 183
第一节 概述 183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185
第二十章 支原体 188
第一节 概述 188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91
第二十一章 立克次体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98
第二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201
第一节 放线菌属 201
第二节 诺卡菌属 203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07
第一节 概论 207
第二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08
第三节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210
第四节 病毒衣壳的对称性 212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213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214
第一节 病毒的复制 214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217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 219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219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21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23
第二十六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 227
第一节 病毒分离 228
第二节 病毒核酸检测 229
第三节 病毒抗原检测 230
第四节 病毒抗体检测 231
第二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233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23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预防 235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237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38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4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47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49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50
第二十九章 呼吸道病毒 252
第一节 正黏病毒 252
第二节 副黏病毒 257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60
第三十章 冠状病毒 263
第一节 概述 263
第二节 高致病性人冠状病毒 265
第三十一章 肠道病毒 267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67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269
第三节 新型肠道病毒 270
第三十二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272
第一节 人轮状病毒 272
第二节 杯状病毒 274
第三节 星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 275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 276
第一节 概述 276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278
第三节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280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281
第五节 EB病毒 282
第六节 人类其他疱疹病毒 285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287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88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94
第三节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294
第三十五章 虫媒病毒 296
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 297
第二节 登革病毒 299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300
第四节 其他重要虫媒病毒 301
第三十六章 出血热病毒 304
第一节 汉坦病毒 305
第二节 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病毒 308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309
第三十七章 其他重要病毒 311
第一节 狂犬病毒 311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13
第三节 小DNA病毒 315
第四节 天花病毒 316
第五节 博尔纳病病毒 318
第六节 朊病毒 318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八章 真菌学概论 323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23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26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327
第三十九章 病原性真菌 329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329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30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334
索引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