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分上下两篇,上篇内容主要涉及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中医对皮肤和皮肤病的认识(第三章、第四章)、皮肤病的中西医诊断(第五章、第六章)、皮肤病的一般治法和预防方法(第七章、第八章)。下篇是各论,详述了十五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和预防。每一章的编者都是在治疗该类皮肤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教材内容紧扣前沿,将中医学传统理论、经验和当代名医临床心得有机结合,实用为主,力求使读者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丰富、能够独当一面的皮肤科医生。此外,本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增加了中医内容的比重,除一般治法外列举了常用经方、常用取类比象方药以及增加了多种外治法,并将部分案例和知识拓展以二维码形式呈现。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概况 3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7
第三章 皮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关系及皮肤病的命名、内涵 12
第四章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15
第一节 病因 15
第二节 病机 19
第五章 皮肤病的辨证 21
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 21
第二节 皮肤病的八纲辨证 24
第三节 皮肤病的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 24
第四节 皮肤病的脏腑辨证 26
第五节 皮肤病的三焦辨证 27
第六章 皮肤病的诊断及实验室检查 29
第一节 望、闻、问、切的应用 29
第二节 临床检查 32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32
第七章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 41
第一节 内治法 41
第二节 外治法 49
第三节 配方颗粒在皮肤科的应用 54
第四节 皮肤病的常用中成药 55
第八章 皮肤病的预防和护理 59
第一节 皮肤病的预防 59
第二节 皮肤病的护理 60
下篇 各论
第九章 病毒性皮肤病 62
第一节 热疮 62
第二节 蛇串疮 64
第三节 疣 69
第四节 鼠乳 74
第五节 风痧 77
第十章 细菌性皮肤病 81
第一节 黄水疮 81
第二节 脓窝疮 83
第三节 丹毒 86
第十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90
第一节 白秃疮 90
第二节 肥疮 92
第三节 鹅掌风 94
第四节 脚湿气 97
第五节 圆癣、阴癣 99
第六节 灰指(趾)甲 102
第七节 紫白癜风 104
第十二章 动物源性皮肤病 109
第一节 疥疮 109
第二节 虫咬伤 111
第三节 虱疮 114
第十三章 物理性皮肤病 117
第一节 日晒疮 117
第二节 痱子 120
第三节 暑热疮 122
第四节 冻疮 123
第五节 鸡眼 126
第六节 皲裂疮 128
第七节 压疮 129
第十四章 过敏性皮肤病 132
第一节 瘾疹 132
第二节 湿疮 135
第三节 汗疱湿疮 141
第四节 四弯风 143
第五节 漆疮 147
第六节 药毒 150
第十五章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156
第一节 白疕 156
第二节 风热疮 161
第三节 狐尿刺 163
第四节 紫癜风 166
第五节 猫眼疮 169
第六节 吹花癣 172
第七节 急性苔藓痘疮样糠疹 174
第十六章 瘙痒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79
第一节 风瘙痒 179
第二节 牛皮癣 182
第三节 马疥 185
第十七章 血管性皮肤病 189
第一节 葡萄疫 189
第二节 瓜藤缠 192
第三节 狐惑病 194
第四节 血疳 196
第五节 白色萎缩 198
第十八章 结缔组织病及大疱性皮肤病 202
第一节 红蝴蝶疮 202
第二节 皮痹 206
第三节 肌痹 210
第四节 燥毒 213
第五节 天疱疮 216
第六节 类天疱疮 219
第十九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224
第一节 粉刺 224
第二节 面游风 227
第三节 酒渣鼻 231
第四节 油风 233
第五节 发蛀脱发 236
第二十章 色素性皮肤病 241
第一节 白驳风 241
第二节 黧黑斑 245
第三节 黑变病 248
第二十一章 遗传、角化及代谢性皮肤病 252
第一节 蛇皮癣 252
第二节 黑棘皮病 254
第三节 松皮癣 258
第二十二章 皮肤肿瘤 262
第一节 脂瘤 262
第二节 癌疮 264
第三节 蕈样恶疮 266
第二十三章 性传播疾病 270
第一节 霉疮 270
第二节 花柳毒淋 274
第三节 淋浊 277
第四节 阴部热疮 279
第五节 臊瘊 281
第六节 艾滋病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90
附录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