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 书号:9787030782175
    作者:李勇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401
    字数:65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396.00元
    售价: ¥312.84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陆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曲模拟、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全球陆内造山带-前陆盆地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和科学研究范例。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一部分 前陆盆地动力学
    第1章 前陆盆地动力学研究概述 3
    1.1 前陆盆地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3
    1.2 前陆盆地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4
    1.3 前陆盆地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6
    1.4 造山带的隆升机制与前陆盆地沉降机制 7
    第2章 前陆盆地类型 11
    2.1 前陆盆地的基本特点 11
    2.2 前陆盆地的类型 12
    第3章 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 15
    3.1 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控制因素 15
    3.2 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 16
    第4章 前陆盆地的充填样式 19
    4.1 沉积充填体的几何形态特征 19
    4.2 沉积物源与古水流特征 20
    4.3 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中的同构造地层界面 21
    4.4 前陆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22
    第5章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 24
    5.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控制因素 24
    5.2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26
    5.3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实例 28
    第6章 前陆盆地的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 31
    6.1 盆地充填体几何形态的分析方法 31
    6.2 沉降史分析法 32
    6.3 剥蚀史分析法(造山带地层脱顶历史分析) 33
    6.4 构造-沉积旋回分析法 33
    6.5 沉积相带迁移分析法 34
    6.6 盆地沉积通量和沉积速率的增减分析法 35
    6.7 前缘隆起的迁移分析法 35
    6.8 放射性测量和裂变径迹计时 37
    第7章 前陆盆地成藏动力学 38
    7.1 前陆盆地油气(常规)成藏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38
    7.2 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模式 39
    7.3 前陆盆地含油气系统 40
    第8章 前陆盆地页岩气富集机制 43
    8.1 美国前陆盆地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现状及启示 43
    8.2 我国前陆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启示 48
    第二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第9章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地层与挠曲模拟 55
    9.1 地质背景 55
    9.2 盆地充填序列与构造地层单元 58
    9.3 欠补偿与过补偿沉积特征 65
    9.4 底部不整合面与造山楔推进速率 65
    9.5 构造负载与挠曲模拟 66
    第10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72
    10.1 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含义和性质 72
    10.2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74
    10.3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81
    第11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陆相层序地层分析 83
    11.1 陆相层序地层分析的思路 83
    11.2 沉积体系及内部构成 84
    11.3 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特征 87
    11.4 层序地层成因解释 90
    第12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93
    12.1 区域背景 93
    12.2 大邑砾岩的分布及时代归属 94
    12.3 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95
    12.4 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 99
    第13章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 102
    13.1 龙门山造山带地层记录的特征 103
    13.2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类型及序列 104
    第14章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108
    14.1 古新世—早始新世构造层序(TS1)与构造事件 110
    14.2 中-晚始新世构造层序(TS2)与构造事件 111
    14.3 中新世构造层序(TS3)与构造事件 112
    14.4 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层序(TS4)与构造事件 113
    14.5 中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层序(TS5)与构造事件 113
    第三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
    第15章 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 117
    15.1 区域地质背景 117
    15.2 物源分析 119
    15.3 对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演化与变迁的讨论 126
    第16章 龙门山中、晚三叠世之间的物源转换与构造反转 128
    16.1 地质背景 130
    16.2 取样和分析方法 133
    16.3 结果 135
    16.4 讨论 138
    第17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143
    17.1 地质背景 143
    17.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45
    17.3 岩石组分分析 145
    17.4 地球化学分析 147
    17.5 讨论 150
    第18章 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 155
    18.1 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155
    18.2 砾石成分对比 155
    18.3 砂岩碎屑组分 158
    18.4 重矿物分析 159
    18.5 大邑砾岩的古流向恢复 161
    18.6 讨论 162
    第四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
    第19章 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167
    19.1 逆冲作用与沉积响应 168
    19.2 走滑作用与沉积响应 169
    19.3 重塑造山带造山过程的地层标识 170
    第20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与构造转换 174
    20.1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 174
    20.2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分带性与迁移规律 177
    20.3 龙门山前陆盆地埋藏型前缘隆起的几何形态与剥蚀速率 179
    20.4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上超速率与逆冲楔推进速率 182
    第21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碳酸盐缓坡型礁滩的淹没过程 184
    21.1 卡尼期马鞍塘组的沉积序列 185
    21.2 卡尼期前陆型碳酸盐缓坡和硅质海绵礁的基本特征 188
    21.3 卡尼期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标定 190
    21.4 卡尼期硅质海绵礁生长速率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对比 192
    21.5 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硅质海绵礁淹没机制 193
    第22章 龙门山造山楔推进作用与前陆型礁滩的迁移过程 196
    22.1 前陆缓坡型礁滩的分带性 197
    22.2 前陆缓坡型礁滩的迁移速率 203
    22.3 前陆缓坡型礁滩迁移的动力学机制 204
    第23章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 206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06
    23.2 成都盆地沉积特征 208
    23.3 成都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210
    23.4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沉积响应模式 212
    第24章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地层标识及特征 214
    24.1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地层标识 214
    24.2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特征 222
    第25章 龙门山走滑作用与走滑方向反转 224
    25.1 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作用及运动方向的标定 225
    25.2 中生代—早新生代龙门山走滑作用及运动方向的标定 229
    25.3 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时间的标定 231
    25.4 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的动力学机制 232
    第26章 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234
    26.1 龙门山活动断裂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234
    26.2 龙门山活动断裂的逆冲分量与走滑分量对比 241
    26.3 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的时间 242
    第五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的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27章 四川盆地40Ma的冷却事件与剥蚀作用 247
    27.1 低温热年代学分析原理及方法 248
    27.2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 252
    27.3 讨论 260
    第28章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 263
    28.1 原理和方法 263
    28.2 样品的分析结果 264
    28.3 剥蚀速率的计算 265
    第29章 龙门山隆升-剥蚀过程与古地形再造 270
    29.1 地质概况 270
    29.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72
    29.3 前陆盆地沉积通量的计算 280
    29.4 龙门山隆升幅度与剥蚀厚度的估算 282
    第30章 龙门山源-汇系统的剥蚀量-沉积通量对比 284
    30.1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貌和水系特征 285
    30.2 成都盆地的沉积通量 289
    30.3 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与剥蚀量 292
    30.4 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的对比与分析 296
    第六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曲模拟
    第31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机制与弹性挠曲模拟 299
    31.1 龙门山逆冲-走滑作用与前陆盆地动力学模拟 299
    31.2 龙门山前陆盆地的成盆作用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301
    第32章 晚新生代龙门山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303
    32.1 地质背景 303
    32.2 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剥蚀厚度的定量计算 304
    32.3 龙门山剥蚀卸载作用的弹性挠曲模拟 307
    第33章 龙门山地壳隆升与均衡重力异常 309
    33.1 概述 309
    33.2 Airy-Heiskanen均衡模式与均衡重力异常的反演模拟 314
    33.3 挠曲均衡模式与挠曲模拟 318
    33.4 讨论 321
    第34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324
    34.1 物理模拟实验 324
    34.2 实验分析 326
    34.3 龙门山南段地质剖面与实验模型对比 328
    34.4 构造变形过程的PIV分析 329
    第35章 汶川地震驱动的龙门山构造负载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模拟 331
    35.1 汶川地震的同震变形量 331
    35.2 弹性挠曲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333
    35.3 弹性挠曲模拟的结果 336
    35.4 讨论 339
    第七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
    第36章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343
    36.1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充填序列 343
    36.2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充填样式 346
    36.3 龙门山冲断带的脱顶历史与逆冲构造事件 350
    36.4 逆冲构造负载系统的动力学模拟与推进速率 352
    36.5 结论 353
    第37章 龙门山地壳增厚与均衡反弹机制 354
    37.1 构造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 354
    37.2 楔状构造地层单元和板状构造地层单元之间的转换 358
    37.3 不整合面 359
    37.4 砾岩层 361
    37.5 超覆速率 361
    第38章 龙门山隆升作用与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耦合机制 364
    38.1 龙门山地壳缩短与晚三叠世大型楔状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66
    38.2 龙门山地壳均衡反弹与侏罗纪—古近纪大型板状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71
    38.3 龙门山下地壳流与新近纪—第四纪小型(窄)楔状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73
    第39章 龙门山隆升机制与下地壳流 377
    39.1 龙门山隆升机制 377
    39.2 龙门山活动造山带与活动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80
    参考文献 387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