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中国传统医学史

浏览历史

中国传统医学史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传统医学史
  • 书号:7030029119
    作者: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
  • 页数:0
    字数:28100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R-0 一般理论
  • 定价: ¥12.70元
    售价: ¥10.03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对我国传统医学进行系统整理,加以现代科学的解释,科学出版社组织了国内对传统医学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编写了一套32分册的《中国传统医学丛书》。本书系《丛书》之一,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医学实践和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论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文化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介绍了中国人民和医学家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历代医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成就、重大的医事活动以及中国医学发展的规律。
本书可供从事中医研究、教学及广大的中医临床人员参考阅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远古至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卫生保健活动
    一、我国原始人群的体质形态及疾病
    二、婚姻形态的演变与进步
    三、火的发现、应用及其意义
    四、从穴巢野居到筑房建屋
    五、从裸身到纺织缝衣
    六、从舞蹈到导引疗法
    第二节 医药的起源
    一、内服药的起源
    二、外治法的起源
    三、针灸的起源
    (一)针刺法的起源
    (二)灸法的起源
    第三节 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及医药活动
    一、伏羲
    二、神农
    三、黄帝
    四、僦贷季、歧伯、雷公、桐君
    五、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
    六、苗父和巫咸
    小结
    第二章 夏至春秋时期的医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与诊治
    一、甲骨文中关于疾病的记载
    二、西周、春秋时期对疾病的认识
    三、对疾病的诊治
    第二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二、酒的应用及其意义
    三、汤液的发明与应用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
    一、病因学说的萌芽
    (一)气候变化与发病
    (二)情志、饮食与病因
    (三)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四)医和的“六气致病说”
    二、养生理论的萌芽
    三、精、气、神与气血
    第四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
    (一)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
    (二)除虫灭害与环境卫生
    二、早期的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第五节 巫医的活动
    小结
    第三章 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公元前475至公元265年)
    第一节 先秦医药帛书
    一、马王堆医药简帛
    (一)《五十二病方》
    (二)《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
    (三)《导引图》
    (四)《脉法》和《阴阳脉死候》
    (五)《养生方》和《却谷食气》
    (六)《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方》
    二、秦简与汉简
    (一)秦简
    (二)汉简
    第二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一、《黄帝内经》
    (一)成书年代和沿革
    (二)基本精神和内容
    (三)价值和影响
    二、《难经》
    三、《伤寒杂病论》
    (一)张仲景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内容及成就
    第三节 药物学理论的形成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发展概况
    二、《神农本草经》
    (一)成书年代及流传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著名医家
    一、扁鹊
    二、淳于意
    三、华佗
    四、涪翁与郭玉
    小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公元220—581年)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
    一、王叔和与《脉经》
    (一)作者生平
    (二)主要贡献
    (三)影响和评价
    二、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
    (一)作者生平
    (二)内容和贡献
    (三)影响和评价
    三、《中藏经》的医学成就
    四、《褚氏遗书》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
    一、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
    (一)《吴普本草》
    (二)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
    (三)《名医别录》
    二、药物炮炙法的成就
    三、服石与炼丹
    (一)服石
    (二)炼丹
    第三节 重要方书
    一、《肘后救卒方》
    (一)作者和该书流传
    (二)主要成就
    (三)价值和影响
    二、《刘涓子鬼遗方》
    (一)作者和成书经过
    (二)对伤外科的贡献
    (三)对后世的影响
    三、《小品方》
    第四节 养生
    第五节 医学教育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印医药交流
    二、中朝医药交流
    三、中日医药交流
    四、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小结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医学(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一、对《黄帝内经》的整理和注释
    (一)《黄帝内经太素》
    (二)《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二、对《伤寒论》的整理
    第二节 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一、《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和内容
    (一)作者
    (二)内容
    二、《诸病源候论》对病因的论述
    (一)流行性传染病
    (二)寄生虫病感染
    (三)过敏性疾病
    (四)创伤性感染
    三、《诸病源候论》对症候的描述
    (一)糖尿病
    (二)脚气病
    (三)麻风病
    (四)猩红热
    四、《诸病源候论》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综合性医学著作
    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一)作者和成书
    (二)医德
    (三)药物与方剂
    (四)临证各科
    二、《外台秘要》
    (一)作者
    (二)内容和价值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一)作者及编写经过
    (二)内容及成就
    二、民间的本草学著作
    (一)《本草拾遗》
    (二)《蜀本草》
    (三)《海药本草》
    (四)《食疗本草》
    (五)《食性本草》
    (六)其他
    第五节 临证各科
    一、内科
    二、外科
    三、伤科
    四、妇产科
    五、儿科
    六、五官科
    七、针灸
    八、按摩
    第六节 养生
    一、孙思邈对养生学的贡献
    (一)认识
    (二)方法
    二、《诸病源候论》对养生的论述
    三、其他
    第七节 医学教育
    一、机构与编制
    二、制度和分科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八节 少数民族医学
    一、藏医
    二、蒙医
    三、维吾尔医
    四、靺鞨族医学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三、中印医药交流
    四、中越医药交流
    五、中国与东南亚的医药交流
    六、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小结
    第六章 宋金元的医学(公元960—1368年)
    第一节 医药事业的管理与改革
    一、改进医事管理
    二、发展医学教育
    三、创立校正医书局
    四、建立国家药局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一、对《内经》的整理和研究
    二、对《难经》的整理和研究
    三、对《伤寒论》的研究和注释
    (一)全面注解
    (二)编次研究
    第三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一、药物学的发展
    (一)官修本草
    (二)民间药物学著作
    二、方剂学的发展
    (一)官修方剂学著作
    (二)民间方剂学著作
    第四节 基础理论的进展和临床各科的成就
    一、基础理论的进展
    (一)病因病机学
    (二)诊断学
    (三)解剖学
    (四)运气学说
    二、临证各科的成就
    (一)内科
    (二)外科
    (三)伤科
    (四)妇科
    (五)儿科
    (六)五官科
    (七)针灸
    三、法医学
    (一)《洗冤集录》的作者及内容
    (二)《洗冤集录》的价值和影响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一、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主张
    (一)刘完素:火热论
    (二)张从正:攻邪论
    (三)李杲:脾胃论
    (四)朱震亨:相火论
    二、金元四大家的贡献和地位
    第六节 养生
    一、顺应四时养生
    二、导气养生
    三、食疗养生
    第七节 少数民族医学
    一、藏医
    二、蒙医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一)与交趾国、占城国、安南等国的医药交流
    (二)与真腊国、丹眉流国和罗斛国的医药交流
    (三)与渤泥国、阇婆国和三佛齐国的医药交流
    四、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小结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公元1368—1644年)
    第一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综合性本草
    (一)王纶与《本草集要》
    (二)刘文泰与《本草品汇精要》
    (三)陈嘉谟与《本草蒙筌》
    (四)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二、食疗本草——《救荒本草》
    三、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
    四、注疏性本草——《本草经疏》
    五、药物炮炙专著——《炮炙大法》
    第二节 方剂学的成就
    一、朱#与《普济方》
    二、董宿等与《奇效良方》
    三、吴昆与《医方考》
    第三节 “戾气学说”及其意义
    一、明以前对温病的认识
    二、《温疫论》与“戾气学说”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
    一、诊断学
    二、内科
    (一)虞抟与《医学正传》
    (二)王纶与《明医杂著》
    (三)龚廷贤与《寿世保元》和《万病回春》
    (四)王肯堂与《证治准绳》
    (五)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六)绮石与《理虚元鉴》
    三、外科与伤科
    (一)薛己与《正体类要》和《外科枢要》
    (二)汪机与《外科理例》
    (三)王肯堂与《疡医证治准绳》
    (四)陈实功与《外科正宗》
    (五)沈之问与《解围元薮》
    (六)陈司成与《霉疮秘录》
    四、妇产科
    五、小儿科
    六、五官科
    七、针灸与推拿
    (一)徐凤与《针灸大全》
    (二)汪机与《针灸问对》
    (三)高武与《针灸聚英》和《针灸节要》
    (四)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五)龚廷贤与《小儿推拿秘旨》
    第五节 气功与养生
    第六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一、《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及注释
    (一)马莳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二)张介宾与《类经》
    (三)李中梓与《内经知要》
    (四)张世贤与《图注八十一难经》
    二、《伤寒论》的研究
    三、《神农本草经》的辑复
    第七节 卫生和预防
    一、天花的预防——人痘接种术
    二、职业病的防治
    第八节 医事制度、医学分科和医学教育
    一、医事制度
    (一)国家最高医药管理机关及其官员
    (二)宫廷医药机构
    (三)军医组织
    (四)地方与平民医药机构
    二、医学分科与医学教育
    第九节 其他方面的成就
    一、医学道德
    二、病案格式
    三、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四、全书、类书与丛书的编著
    五、医案、医话与入门书的编著
    第十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医药交流
    小结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公元1644—1911年)
    第一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成就
    一、药物学
    (一)刘若金和《本草述》
    (二)汪昂和《本草备要》
    (三)吴仪洛和《本草从新》
    (四)《得配本草》
    (五)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
    (六)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七)邹澍和《本经疏证》
    二、方剂学
    (一)汪昂的《医方集解》
    (二)吴仪洛的《成方切用》
    (三)《串雅》内、外编
    第二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雪与《湿热条辨》
    三、吴瑭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
    一、内科学
    (一)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
    (二)主要的内科医家和内科著述
    二、外科与伤科
    (一)发展概况
    (二)主要的外科医家与著作
    三、妇产科
    (一)傅山与《傅青主女科》
    (二)《医宗金鉴·女科心法要诀》
    (三)《达生编》
    四、儿科
    (一)夏鼎的《幼科铁镜》
    (二)陈复正与《幼幼集成》
    五、眼科
    (一)《目经大成》
    (二)《银海指南》
    六、喉科
    七、针灸与推拿
    第四节 养生
    一、汇编辑录性养生著作
    二、结合个人养生心得体会的养生著作
    (一)强调思想道德养生
    (二)阐述气功养生
    (三)说明按摩养生的著作
    (四)叙述饮食养生的著作
    (五)介绍老人养生的著作
    (六)全面论述养生的著作
    第五节 古医籍的考证、注释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一、古医籍的考证与注释
    (一)《内经》
    (二)《难经》
    (三)《伤寒论》
    (四)《金匮要略》
    二、医学类书、丛书、入门书
    (一)类书
    (二)丛书
    (三)入门书
    三、医案和医话
    (一)医案
    (二)医话
    四、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第六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
    一、组织机构
    (一)天朝政府系统
    (二)军队系统
    (三)地方系统
    二、制度与规定
    (一)公用制度
    (二)公共卫生制度
    (三)禁烟除弊
    第七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一)建立诊所和医院
    (二)开办医学校
    (三)吸引留学生
    (四)翻译出版医学书刊
    (五)建立西药房与药厂
    二、西医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八节 中西医汇通派
    一、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二、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医家
    (一)唐宗海
    (二)朱沛文
    (三)恽铁樵
    (四)张锡纯
    第九节 医事制度、医学分科与医学教育
    一、医事制度与医学分科
    二、医学教育
    (一)鸦片战争前
    (二)晚清
    第十节 少数民族医学
    一、藏医
    二、蒙医
    第十一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一)药物学
    (二)脉学
    (三)针灸术
    小结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