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电子能谱学的三个主要方面——UV、X射线和Auger电子能谱学的主要成就和潜力.书中对电子能谱学的基本原理做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并收集了大量文献及数据.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1.历史
2.本书的范围和以前著作的评述
3.命名
4.本书不详细讨论的有关领域
4.1.电子碰撞能谱学
4.2.光电发射
4.3.Penning电离谱学
4.4.离子中和谱学
4.5.与电子能谱学有关的领域
第二章 仪器和实验方法
1.源室
1.1.激发装置
1.1.1.电子枪
1.1.2.X射线管
1.1.3.同步辐射
1.1.4.真空紫外源
1.2.靶样
1.2.1.气体
1.2.2.固体
1.2.3.凝聚蒸气、液体和非室温靶
1.3.用于角分布研究的样品室
1.4.预加速和减速
2.分析器
2.1.磁场的抵消
2.1.1.Helmholtz线圈
2.1.2.磁屏蔽
2.2.分析器型式
2.2.1.减速栅
2.2.2.色散法
3.探测系统和数据分析
3.1.单道探测器
3.2.位敏探测器
3.3.谱的扫描
3.4.数据分析
4.新发展
5.商品仪器评述
5.1.AEI
5.2.DuPont
5.3.Hewlett-Packard
5.4.McPherson
5.5.Pcrkin-Elmer
5.6.PhysicalElectronics
5.7.McCrone-RCI
5.8.VacuumGenerators,Inc.
5.9.Varian
5.10.其它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光电效应
2.结合能
3.终态和突然近似
3.1.自旋-轨道分裂
3.2.多重分裂
3.3.Jahn-Teller分裂
3.4.电子振出和振起
3.5.组态相互作用
3.6.Koopmans理论和突然近似
3.7.振动和转动终态
4.原子波函数
5.分子轨道理论
5.1.理论模型
5.1.1.从头计算
5.1.2.半经验计算
5.2.基组扩展和MO混合
5.3.原子和分子轨道术语
5.3.1.原子
5.3.2.分子
第四章 外壳层光电子能谱学
1.引言
2.能级图解
2.1.结合能
2.2.终态
2.2.1.自旋一轨道分裂
2.2.2.由于自旋耦合的多重分裂
2.2.3.Jahn-Teller效应
2.2.4.电子振出和振起
2.2.5.组态相互作用
2.2.6.共振吸收
2.2.7.碰撞峰
3.轨道鉴定
3.1.电离电位
3.1.1.特征电离带
3.1.2.取代效应
3.1.3.求和定则
3.1.4.全氟效应
3.1.5.与空间效应的关系
3.2.通过振动结构鉴定轨道
3.3.按电离带强度鉴定分子轨道
3.4.通过角分布鉴定分子轨道
4.PESOS与其它实验数据的比较
4.1光谱学
4.2质谱学
5.PESOS文献综览
5.1.原子
5.2.双原子分子
5.2.1.H2
5.2.2.N2和CO
5.2.3.O2和NO
5.2.4.含卤素的双原子分子
5.3.三原子分子
5.3.1.线性三原子分子
5.3.2.弯曲三原子分子
5.4.有机分子
5.4.1.甲烷、链烷和四面体对称
5.4.2.不饱和脂肪族
5.4.3.环状化合物
5.4.4.稠环化合物
5.4.5.有机卤化物
5.4.6.各种含氧、氮、硫和磷的有机化合物
5.5.有机金属化合物和各种无机多原子分子
5.6.离子、瞬态标本和PESOS的其它特殊研究
6.固体研究
7.PESOS的分析应用
第五章 壳光电子能谱学
1.原子结构
2.核心电子化学位移的理论基础
2.1.价壳层电势模型
2.2.邻近原子的影响
2.3.从电负性计算净电荷
2.4.从半经验MO计算净电荷
2.5.化学位移的从头计算法
2.6.化学位移与热化学数据的关联
3.作为周期表函数的化学位移数据摘要
3.1.碳
3.2.氮和磷
3.3.硫和氧
3.4.ⅢV,ⅣA,ⅤA和ⅣA族元素
3.4.1.ⅢA族:B,Al,Ga,In和Ti
3.4.2.ⅣA族:C,Si,Ge,Sn和Pb
3.4.3.ⅤA族:N,P,As,Sb和Bi
3.4.4.ⅥA族:O,S,Se和Te
3.5.卤化物和稀有气体
3.6.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3.7.过渡金属
3.7.1.第一过渡金属系:Sc,Ti,V,Cr,Mn,Fe,Co,Ni
3.7.2.第二过渡金属系:Y,Zr,Nb,Mo,Tc,Ru,Rh,Pd
3.7.3.第三过渡金属系:Hf,Ta,W,Re,Os,Ir,Pt
3.8.ⅠB和ⅡB族:cu,Ag,Au,zn,cd,Hg
3.9.稀土和锕系
4.核心结合能位移的特殊论题
4.1.PFSIS中实验和解释的问胚
4.1.1.气相和固相比较
4.1.2.充电
4.1.3.绝缘体结合能的确定
4.1.4.表面原子结合能
4.1.5.辐射效应
4.1.6.线宽
4.2.无机化合物
4.2.1.多重化学环境
4.2.2.配位络合物
4.3.有机化合物
4.3.1.共振
4.3.2.取代效应
4.3.3.基团分析
4.3.4.有机分子的特殊研究
4.4.核心电子结合能位移与其他物理量的比较
4.4.1.M#ssbauer异构体位移
4.4.2.NMR
4.4.3.其他物理数据
5.PESIS的其他应用
5.1.多组分结构
5.1.1.多重分裂或交换分裂
5.1.2.电子振出和振起
5.1.3.组态相互作用
5.1.4.特征能量损失
5.1.5.确定多组分结构的特性
5.2.PESIS用于表面研究
5.3.PESIS用于角分布研究
6.PESIS的应用研究
6.1.PESIS用做一种分析工具
6.2.生物体系
6.3.地质学
6.4.环境研究
6.5.表面研究
6.6.聚合物和合金
6.7.辐射研究
6.8.工业应用
第六章 Auger(俄歇)电子能谱学
1.Auger过程理论
2.Auger现象与光电效应和X射线发射间的比较
3.气体Auger能谱
3.1.原子
3.2.分子
3.3.用Auger能谱研究电离现象
3.4.自电离
3.5.用于气体分析的Auger能谱
4.固体研究的Auger能谱
4.1.AES用于固体时的特殊问题
4.1.1.与Auger电子产生相关的量
4.1.2.高能伴峰
4.1.3.特征能量损失
4.1.4.非导体样品上的充电
4.2.固体的高分辨Auger能谱
4.3.Auger能谱的一般分析应用
4.4.Auger能谱用于表面研究
4.4.1.一般考虑
4.4.2.表面应用的文献综览
4.5.其他表面分析方法
4.5.1.PESIS和Auger能谱的比较
4.5.2.除AES和PESIS外的表面分析方法
附录1 元素Z=1—106的每个亚壳层的原子结合能
附录2 原子中j亚壳层间的能量间距
附录3 核心结合能位移数据汇编表
附录4 电子能谱学中常用的缩写和定义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