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区域经济系统整体出发,提出了区域经济系统论的概念、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和内容,以及技术、方法与开发设计。应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资源配置与开发、县域经济、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区域经济的集聚中心城市、竞争与合作、可持续发展、区划与规划、管理与政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探讨。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宏观经济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经济、国土、规划等工作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区域系统
一、区域系统的类型
二、区域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认知
一、区域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学的认识
第三节 区域经济系统
一、系统
二、经济系统
三、区域经济系统
四、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
五、区域经济系统的一般规律性
六、区域经济系统的变量、组合、行为、功能和法则
七、区域经济系统研究的方式
第四节 区域经济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
二、系统分析的要素
三、系统分析的步骤
四、系统分析的内容
第五节 区域经济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一、系统开发的动向
二、系统开发的阶段、步骤与方法
三、系统的设计
第六节 区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一、区域经济系统复杂性探讨
二、解决区域经济系统复杂性的思路与方法
第七节 区域经济系统论
一、系统论的认识
二、区域经济系统论的提出与目的意义
三、区域经济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四、区域经济系统论的整体基本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区域经济理论简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认知
一、区域经济理论形成的渊源
二、区域经济理论发展过程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区位理论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胡佛的经济区位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一、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平衡增长理论
四、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五、平衡发展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一、不平衡增长理论
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三、梯度推进(转移)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点轴开发理论
六、网络开发理论
七、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八、圈层结构理论
九、中心-外围理论
十、部门理论
十一、输出基础理论
十二、资源禀赋决定理论
十三、区域发展倒“U”字形假说理论
十四、经济增长空间影响理论
十五、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分析评价
第五节 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总部经济理论
第六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实践的简评
二、加快内地发展缩小与沿海差距的平衡发展理论与实践
三、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实践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的平衡发展理论与实践
五、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系统开发
第一节 资源合理配置系统辩证论
一、资源配置系统辩证观
二、资源配置方式系统辩证分析
三、资源配置优化运行系统辩证思考
第二节 自然资源系统开发
一、自然资源系统的内涵与外延
二、自然资源系统的特性
三、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开发总体构想
四、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开发利用方略
第三节 土地资源系统开发
一、土地系统的内涵
二、土地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三、土地资源系统问题诊断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优化与模式
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整体方略
第四节 矿产资源系统开发
一、矿产资源系统辨识
二、矿产资源系统的特点
三、矿产资源系统经济要素分析与评价
四、矿产资源系统开发利用
第五节 水资源系统开发
一、水资源系统认识
二、水资源要素系统分析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内涵
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内在关联
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特点
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整体观
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整体方略
第六节 生物资源系统开发
一、生物资源系统认知
二、生物系统的特性
三、植物资源系统的开发与保护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系统
第一节 县域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系统内涵
二、县域经济系统概况
三、县域经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四、县域经济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县域经济发展系统诊断与未来筹谋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系统诊断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矛盾的系统剖析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筹谋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
一、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特色经济理论
二、用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与优化产业结构理论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四、资源引导与投资驱动相结合的市场运作理论
五、集群式经济发展理论
六、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整体论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类型、模式与主导产业选择
一、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划分
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三、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五节 县域经济振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的认识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机制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体系建设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合构建
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效益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 县域经济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系统综合分析评价
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系统分析与评价
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系统分析与评价
第七节 案例分析:长子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县情分析
二、县域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
五、工业生产建设布局
六、农业生产发展布局与商品基地建设
七、县域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
八、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城镇建设
九、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认识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轨迹的系统认知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演进的系统认知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四、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系统分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层次、标志、要素分析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形成要素分析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原始驱动力分析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及其实质分析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浅析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组织的系统辨识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情况分析
二、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组织情况分析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力正负效应辨识
四、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分析
五、经济全球化的正负影响力辨识
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合作的重点领域
二、金融动荡出现常态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球一体化的主题
五、民族文化交融的全球性发展
第五节 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一、积极推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协调机制
四、拓展国际市场与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与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实力
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防范金融风险
七、保证经济安全与维护国家主权
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中心——城市系统
第一节 城市系统
一、城市产生与发展的系统过程
二、城市系统的认识
三、城市系统的特征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与社会进步意义
三、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四、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五、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六、中国的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群
一、城市群的内涵与演化
二、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国际级城市群的发展
四、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五、城市群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四节 城市经营
一、城市经营系统
二、城市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三、城市经营战略思考
四、城市土地经营
第五节 案例分析:晋南城镇体系规划研究
一、区域与城市发展建设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
二、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与特点
三、区域城镇总体发展战略
四、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五、城镇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六、实施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节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系统认知
一、区域经济竞争系统认识
二、区域经济合作系统认识
三、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四、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竞争的原则、核心及指标体系
一、区域经济竞争的战略原则
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创建形式
三、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组成要素分析
四、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产业集群系统
一、产业集群系统的内涵
二、产业集群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三、产业集群系统的效应分析
四、产业集群系统的内在关联分析
五、产业集群系统的竞争优势分析
六、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七、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方略
第四节 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区域创新系统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认知
二、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作用
三、区域创新系统模式初探
四、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节 区域经济合作系统创新
一、区域经济合作方向探析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
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构建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制度创新
五、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创新
第六节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案例
一、东西合作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
三、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
四、环渤海湾区域经济合作
五、东北区域经济合作
六、中部区域经济合作与崛起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一、可持续发展思维变革过程分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过程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涵与辩证观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认识
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三、可持续发展系统辩证观
四、可持续发展系统过程原则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协调论
一、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和谐论
二、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协调论
三、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协调目标与机制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与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种类与代表
五、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的核算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
一、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三、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的经济政策
四、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
五、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的法制建设
六、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的行政手段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分析
二、循环经济系统的内涵
三、循环经济系统的原理
四、循环经济系统发展运行的基本原则
五、循环经济系统的层次结构
六、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七、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七节 专题案例分析:洪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评价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经营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建设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布局与示范基地(园区)建设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镇建设
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建设
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体系建设
十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指导与管理体系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划与规划
第一节 经济区的系统分析
一、经济区的产生与发展
二、经济区系统组成要素的分析
三、经济区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目的与任务
二、经济区划理论
三、经济区划的原则
四、经济区划的方法
五、国外经济区划的实践与启示
六、中国的经济区划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规划的认知
二、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三、区域发展专项规划
四、区域规划基本方法
五、区域规划的基本程序
六、国外区域规划与经验借鉴
七、中国区域发展规划
第四节 案例分析:忻州市区域开发规划
一、区域开发的综合分析
二、区域开发总体战略构想
三、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
四、区域经济开发的空间布局
五、旅游经济开发布局
六、区域开发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七、实施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区域经济管理与政策
第一节 管理与区域经济管理的产生与发展认知
一、早期管理思想的由来与实践
二、管理学理论产生与发展
三、区域经济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管理与区域经济管理的内涵、特点、关系分析
一、管理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二、区域经济管理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三、管理系统与区域经济管理系统的关系
四、区域经济系统管理探析
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一、主体要素
二、职能要素
三、工具要素
第四节 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认知
二、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三、区域经济政策制定
四、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方式与监督
五、区域经济政策手段
六、区域创新政策
七、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与启示
八、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