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地球天文 > 地理 > 自然地理 >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

浏览历史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
  • 书号:9787030274410
    作者:刘胤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452
    字数:565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29
  • 所属分类:P9 自然地理学 P98 自然地理图
  • 定价: ¥88.00元
    售价: ¥69.5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问题。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理论拓展方面,从类型、区域和过程三个层面对自然综合体的形成机制、结构格局、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时空多尺度的变化与分布规律等进行论述;在实践应用方面,结合我国有关区域特点,分别阐明其土地资源评价、土地集约节约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保护与建设、区域发展与人地关系协调等问题,拓宽和深化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本书适合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以及教学与研究人员参考应用。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第一篇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与自然综合体的发展
    第1章 地理学的性质、发展与组织层次系统
    1.1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1.1.1 地理学的性质
    1.1.2 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1.3 中国地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1.2 地理学分科与研究对象
    1.2.1 地理学的分科体系
    1.2.2 自然地理学
    1.2.3 人文地理学
    1.2.4 技术地理学
    1.3 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综合自然地理学
    1.3.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1.3.2 新技术手段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2.1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
    2.1.1 开展全国自然区划和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促使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
    2.1.2 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助推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形成
    2.1.3 开设专业课程与招收研究生,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培养人才
    2.1.4 举办讲习班和成立教学研究会,推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2 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拓展与理论探索
    2.2.1 土地系统研究
    2.2.2 综合自然区划与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2.2.3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2.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自然地理综合体
    3.1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思想与发展
    3.1.1 我国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的萌芽
    3.1.2 国外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的形成
    3.1.3 自然综合体的发展
    3.2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特点
    3.2.1 综合性
    3.2.2 区域性
    3.2.3 等级性
    3.2.4 动态性
    3.2.5 稳定性
    3.3 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研究
    3.3.1 土地类型演变过程
    3.3.2 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结合研究的范例
    3.3.3 区域划分与区域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自然综合体的整体性、分异规律与区域划分
    第4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1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4.2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组分结构及其特征
    4.2.1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组分结构
    4.2.2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格局的多样性与环境组分的作用
    4.3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4.3.1 空间结构特征
    4.3.2 核心活动层及其整体性
    4.3.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4.4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整体性
    4.4.1 能量交换
    4.4.2 物质交换
    参考文献
    第5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1 地域分异及其尺度
    5.1.1 地域分异的含义
    5.1.2 地域分异的尺度
    5.2 地带性分异规律
    5.2.1 地带性学说
    5.2.2 大陆纬度地带性
    5.2.3 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
    5.2.4 案例——陕西省水平地带性规律
    5.3 非地带性规律
    5.3.1 海陆分布不均导致陆地干湿带分异
    5.3.2 具有构造与地貎成因的区域分异
    5.3.3 垂直地带性分异
    5.3.4 案例——陕西省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3.5 地方性的地域分异
    5.3.6 微域性的地域分异
    5.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5.4.1 等级关系
    5.4.2 成因关系
    5.5 关于三维地带性
    5.5.1 三维地带性的概念
    5.5.2 特罗尔在喜马拉雅山系如何研究三维地带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综合自然区划与区域发展
    6.1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6.1.1 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
    6.1.2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
    6.1.3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简析
    6.1.4 综合自然区划的步骤与方法
    6.1.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问题
    6.2 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价
    6.2.1 我国有代表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介绍
    6.2.2 对我国几个主要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的评述
    6.3 综合自然区域发展与整治
    6.3.1 区域的特点
    6.3.2 区域发展与整治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图的编制
    第7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生态设计
    7.1 土地的基本含义
    7.1.1 劳动人民给土地赋予的名称举例
    7.1.2 土地科学名称的形成
    7.1.3 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土地类型形成的机制
    7.2.1 土地类型形成机制是随地区而异
    7.2.2 陕北黄土高原和银川平原土地类型形成机制分析
    7.3 土地分级与土地类型划分
    7.3.1 土地分级
    7.3.2 土地分类单位的划分
    7.4 土地类型命名与特征分析
    7.4.1 土地命名问题
    7.4.2 土地特征分析的格式与方法
    7.5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变
    7.5.1 土地类型结构
    7.5.2 土地类型演变模式
    7.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7.6.1 土地覆被变化与内涵
    7.6.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
    7.6.3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
    7.6.4 秦岭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7.6.5 城郊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以西安市郊区为例
    7.7 土地生态设计
    7.7.1 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
    7.7.2 土地形态单位的生态样地
    7.7.3 土地基本单位的生态设计——陕西省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举例
    7.8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7.8.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含义
    7.8.2 国内外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举例
    参考文献
    第8章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
    8.1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
    8.1.1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界定
    8.1.2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8.1.3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和指标
    8.1.4 陕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
    8.1.5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8.1.6 主要土地资源评价系统
    8.1.7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模式
    8.2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8.2.1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意义
    8.2.2 我国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研究
    8.2.3 农用地分等的理论与原理
    8.2.4 农用地分等研究
    8.2.5 农用地定级研究
    8.2.6 农用地估价研究
    8.3 耕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8.3.1 土地供需矛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8.3.2 耕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界定
    8.3.3 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与方法
    8.3.4 节约、集约用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8.3.5 按国策、制度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8.3.6 把“占补平衡”落到实处
    8.3.7 我国农业必须着力转变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第9章 城镇土地评价与土地集约利用
    9.1 城镇土地评价的产生背景与特点
    9.1.1 产生背景
    9.1.2 城镇土地评价的特点
    9.2 城镇土地定级
    9.2.1 土地定级的理论
    9.2.2 划分土地单元与建立定级因素、因子体系
    9.2.3 土地定级的方法
    9.2.4 西安市首次对土地定级的研究
    9.2.5 西安市国有土地级别更新研究
    9.3 城镇土地评价
    9.3.1 土地评价的理论
    9.3.2 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
    9.3.3 西安市基准地价更新研究
    9.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9.4.1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
    9.4.2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界定
    9.4.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
    9.4.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
    9.4.5 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9.4.6 西安市大兴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土地图编制
    10.1 土地图制图规范
    10.1.1 土地图制图的基本要求
    10.1.2 土地图基础底图
    10.1.3 土地制图科学内容的处理与表示方法
    10.2 土地图的调查与编制
    10.2.1 土地调查与制图的程序
    10.2.2 土地图的制图对象
    10.2.3 土地图的种类、特点与编制方法
    10.2.4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
    参考文献
    第四篇 生态环境与人地关系协调
    第11章 生态环境分类、评价及其保护与建设
    11.1 生态环境的概念
    11.1.1 “生态环境”术语的起源
    11.1.2 “生态环境”概念的内涵
    11.2 生态环境分类
    11.2.1 分类概念的界定
    11.2.2 分类原则
    11.2.3 分类系统
    11.3 生态环境评价
    11.3.1 生态环境评价的原理
    11.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1.3.3 评价指标体系
    11.4 陕北延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
    11.4.1 生态环境形成的背景
    11.4.2 生态环境分类与特征
    11.4.3 生态环境评价
    11.5 生态环境分区
    11.5.1 生态区划概况
    11.5.2 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11.5.3 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综合分区及其建设对策
    11.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1.6.1 生态环境保护
    11.6.2 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第12章 人地关系问题
    12.1 人地关系的内涵
    12.1.1 人地关系以地域为基础
    12.1.2 人地关系研究的内容
    12.1.3 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12.2 综合自然地理学要正确地对待人地关系问题
    12.2.1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相适应
    12.2.2 从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利用和改造综合自然地理环境
    12.2.3 利用和改造综合自然地理环境,要顺应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规律
    12.2.4 人类与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参考文献
    后记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