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研究》刻画了我国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森林、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区、能源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从居住容载、就业支持、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和生态维衡五个方面评价了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的三级分区方案,提出了不同分区的可持续发展主导功能。《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研究》可作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前言
1 绪论:区划的进展
1.1 区划的产生与类型
1.2 国外区划研究进展
1.3 国内区划研究进展
1.4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
参考文献
2 区域功能分区的原理与基础
2.1 空间关系分析的相关理论
2.2 地理空间差异与人口生态适宜性分布格局
2.3 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及其空间效应
2.4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
2.5 区域生态与环境的空间特征
2.6 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性
2.7 区域格局形成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3 区域功能的演变分析
3.1 土地资源开发及其区域功能
3.2 水资源开发及其区域功能
3.3 能源资源开发及其区域功能
3.4 人口空间分布和区域功能
3.5 农业发展及区域功能演变
3.6 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功能演变
3.7 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4 新区域的形成与分析
4.1 新区域的出现与认定
4.2 辽宁沿海经济带
4.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4.4 江苏沿海经济区
4.5 海峡西岸经济区
4.6 广西北部湾区域
4.7 横琴岛开发区
4.8 海南旅游规划区
4.9 图们江区域-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4.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4.12 中部崛起
4.13 关中-天水经济区
4.14 甘肃省循环经济区
4.15 两江新区
4.16 成渝经济区
4.17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区
参考文献
5 粮食安全功能分区
5.1 引言
5.2 要素评价与基础分区
5.3 功能分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6 水生态功能分区
6.1 水资源及水环境概况
6.2 水区划研究概述
6.3 水生态功能区划
参考文献
7 人居功能分区
7.1 引言
7.2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7.3 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类
7.4 中国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分级
7.5 人居功能分区
参考文献
8 能源功能分区
8.1 问题提出与现状分析
8.2 能源资源本底分析与区际流动
8.3 分区原则与方法
8.4 分区结果
8.5 各区的特征与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9 生态功能分区
9.1 研究进展综述
9.2 区划原则、方法及数据源
9.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结果
参考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的方法体系
10.1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的现实需求
10.2 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的内涵
10.3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基础评价
11.1 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价模型
11.2 区域发展功能与地形依赖
11.3 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估结果
11.4 区域功能方向判断准则
参考文献
12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方案
12.1 分区系统概览
12.2 可持续发展功能片区分区
12.3 一级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分区
参考文献
13 东北区
13.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3.2 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区(Ⅰ_1)
13.3 辽河平原生态农业区(Ⅰ_2)
13.4 东北城镇带综合经济区(Ⅰ_3)
13.5 松花江流域生态农业区(Ⅰ_4)
13.6 东北三江生态屏障区(Ⅰ_5)
参考文献
14 黄淮海区
14.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4.2 京津冀都市圈综合经济区(Ⅱ_1)
14.3 冀北京津风沙屏障区(Ⅱ_2)
14.4 黄淮平原中部生态农业区(Ⅱ_3)
14.5 黄淮平原南部生态农业区(Ⅱ_4)
14.6 渤海湾近海综合经济区(Ⅱ_5)
参考文献
15 东南临海区
15.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5.2 珠江流域近海生态经济区(Ⅲ_1)
15.3 珠江流域临海都市带综合经济区(Ⅲ_2)
15.4 沪苏浙都市圈综合经济区(Ⅲ_3)
15.5 海南岛生态经济区(Ⅲ_4)
16 中南近海区
16.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6.2 江汉平原生态农业区(Ⅳ_1)
16.3 长江下游综合经济区(Ⅳ_2)
16.4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Ⅳ_3)
16.5 大北部湾综合经济区(Ⅳ_4)
17 四川盆地区
17.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7.2 川渝城镇圈综合经济区(Ⅴ_1)
17.3 川渝沿江生态屏障区(Ⅴ_2)
17.4 川渝北部生态屏障区(Ⅴ_3)
18 云贵高原区
18.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8.2 双江一河生态经济区(Ⅵ_1)
18.3 横断山脉生态屏障区(Ⅵ_2)
18.4 云贵城镇带综合经济区(Ⅵ_3)
18.5 贵南双江新兴经济区(Ⅵ_4)
19 青藏高原区
19.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19.2 三江并流生态屏障区(Ⅶ_1)
19.3 三江源生态经济区(Ⅶ_2)
19.4 羌塘高原生物多样性保育区(Ⅶ_3)
19.5 藏南雅鲁藏布江生态经济区(Ⅶ_4)
20 西北区
20.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20.2 柴达木盆地能源生态经济区(Ⅷ_1)
20.3 塔里木盆地能源生态经济区(Ⅷ_2)
20.4 青甘蒙大河西水资源保育经济区(Ⅷ_3)
20.5 准噶尔盆地综合能源经济区(Ⅷ_4)
20.6 西北区发展的注意事项
21 中北高原区
21.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21.2 黄河口水矿资源经济区(Ⅸ_1)
21.3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经济区(Ⅸ_2)
22 黄土高原区
22.1 功能区内部总体特征
22.2 甘北宁西沿黄生态经济区(Ⅹ_1)
22.3 陕北高原生态经济区(Ⅹ_2)
22.4 关中平原综合经济区(Ⅹ_3)
22.5 晋陕矿产资源经济区(Ⅹ_4)
23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
23.1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设计
23.2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光盘版)使用手册
23.3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网络共享版)使用手册
23.4 评价与展望
附录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