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法学 > 控辩审关系的建构——法官庭审语篇处理的框架分析

浏览历史

控辩审关系的建构——法官庭审语篇处理的框架分析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控辩审关系的建构——法官庭审语篇处理的框架分析
  • 书号:9787030309297
    作者:陈金诗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A5
  • 页数:288
    字数:375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29
  • 所属分类:D91 法学各部门
  • 定价: ¥48.00元
    售价: ¥37.9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控辩审关系是司法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刑事诉讼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前,从法官的庭审语篇操控入手研究控辩审关系的建构尚属空白。而法官的裁判权通过庭审互动来实现,法官的语篇处理会影响到庭审中各方关系的建构,因此法官如何通过语篇处理建构合理的控辩审关系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焦点。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描写、分析和解释法官庭审语篇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基于框架理论,并结合相关分析工具,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框架分析的三个核心内容:互动性框架、框定和语篇立足点迁移。整个研究主要是对从法律语料库中抽取的语料进行语篇信息的定性分析。
语料分析表明,法官有时在庭审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控辩审间的倒三角关系。在操控庭审的过程中,法官的独白偶尔会具有“控审合作”倾向,违背庭审程序。法庭对话中,法官也会使用有违庭审程序的“有罪推定”语篇信息。而法庭问答内容最为丰富,法官的语篇信息处理不当可能也会导致“有罪推定”、“控审合作”或“控辩不平等对抗”等违背司法公正的后果。这些都不利于维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分析还揭示了在法官的语篇信息处理中影响控辩审关系建构的各种因素,详述了法官庭审语篇如何遵循或违背了司法公正。分析发现,法官的定位、中立性和对当事人的信任性与程序公正密切相关。法官的目的和动机、个人因素或非个人因素影响着庭审中的分配公正;而惩罚公正的违背主要源于应得惩处、惩处对象、惩处手段以及惩处力度。根据司法公正原则可知,分配公正和惩罚公正的违背最终导致程序公正的破坏。
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法官通过语篇手段重构控辩审关系的框定策略。在语篇立足点迁移的策略分析中,归纳了法官的三种语篇立足点,即“语篇实践者”、“语篇实践者+语篇作者”、“语篇实践者+语篇作者+语篇委托者”。在互动中,信息层次降级、信息层级移位或共享分类修改等语篇手段会引起语篇立足点迁移。在分析再框定的策略时,归纳出了框架紧缩、框架延展和框架合意三种次级策略。框架紧缩主要通过信息单位增补或信息单位合并等手段以实现框架的具体化;框架延展是通过冗余信息删除或信息单位融合等手段来完成;框架合意则通过信息点更换、信息单位重复或信息单位共享等手段来实现。在中国法制背景下,这些策略和具体的语篇手段有助于避免控辩审正三角关系重构中的司法不公。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基于语篇信息的框架分析解决了控辩审关系的建构问题。语料分析证实了该分析框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提出系统的语篇处理策略和具体的语言实现手段,为司法公正相关课题提供了语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另外,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具有综合性和多维性特征。它把互动性框架、框定和语篇立足点迁移融为一体,构成了框架分析的三个核心成分。并应用了“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这一操作性强的分析工具,有效地支持了框架的认定和定性、语篇立足点的分类和迁移、框定过程和策略分析。此外,本研究为与刑事诉讼相关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对有志于从事司法工作尤其是从事法官工作的学习者也具有启发意义。该研究强调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维护程序公正、分配公正和惩罚公正,因此对中国司法改革具有参照作用。
本书用英文出版,便于向国外推广,加深国外法律语言学界对中国法律语言的认识。本著作可能尚存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内容简介
    Abstract
    Transcription Conventions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Key Concepts
    1.1.1 Discourse
    1.1.2 Frame
    1.1.3 PDJ Relationship
    1.2 Research Background
    1.2.1 Judges in the Courtroom Interaction
    1.2.2 PDJ Relationship in Courtroom
    1.3 Rationale
    1.3.1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on the Topic
    1.3.2 Frame Analysis as a Practicable Approach
    1.4 Research Objective and Questions
    1.5 Organiza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Introduction
    2.2 Theoretical Basis
    2.2.1 Frame Theory
    2.2.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Frame Analysis
    2.3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rame Analysis
    2.3.1 Interactive Frames Activated by Discourse at Multiple Levels
    2.3.2 Application of Framing
    2.3.3 Footing Shifts in Frame Analysis
    2.4 Analytical Framework
    2.5 Research Methodology
    2.5.1 Data Collection
    2.5.2 Data Analysis
    Chapter 3 PDJ Relationship Constructed by Judges in Court
    3.1 Introduction
    3.2 PDJ Relationship Manifested in Monologue
    3.2.1 Monologue in JudgesDiscourse
    3.2.2 PDJ Relationship in the Monologic Interactions
    3.3 PDJ Relationship Manifested in Dialogue
    3.3.1 Dialogue as JudgesDirective Information
    3.3.2 PDJ Relationship in the Dialogic Interactions
    3.4 PDJ Relationship Manifested in Questioning
    3.4.1 Questioning in JudgesDiscourse
    3.4.2 PDJ Relationship in the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
    3.5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3.5.1 Distribution of Discourse Information
    3.5.2 Discourse Information Levels
    3.5.3 Current PDJ Relationship Constructed
    3.6 Summary
    Chapter 4 Factors Affecting JudgesConstruction of PDJ Relationship
    4.1 Introduction
    4.2 Factors on the Dimension of Procedural Justice
    4.2.1 Standing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2.2 Neutrality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2.3 Trust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3 Factors on the Dimens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4.3.1 Goals and Motivations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3.2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3.3 Non-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4 Factors on the Dimension of Retributive Justice
    4.4.1 Deserving Punishment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4.2 Criminals Punished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4.3 Punishment Means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4.4 Punishment Severity in the Framing Process
    4.5 Summary
    Chapter 5 JudgesFraming Strategies in Reconstruction of PDJ Relationship
    5.1 Introduction
    5.2 Footing Shifts by Discourse Information
    5.2.1 Categorization of JudgesFooting Patterns
    5.2.2 JudgesFooting Shifts
    5.3 Reframing with Discourse Information
    5.3.1 Frame Contraction
    5.3.2 Frame Expansion
    5.3.3 Frame Negotiation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udy
    6.2 Conclusions
    6.3 Implications
    6.4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I General Information on the Cases
    Appendix II Figures
    Appendix III Tables
    Index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