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海底构造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叉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首先重点介绍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威尔逊旋回,进而拓展至超大陆旋回,再从系统论的角度,由表及里,遵循读者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授海底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成果的教科书。本书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性介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特提斯洋演化 1
1.1 原特提斯演化 11
1.1.1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碰撞型造山 13
1.1.2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俯冲-增生型造山 31
1.1.3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华南陆内造山 59
1.2 古特提斯演化 76
1.2.1 古特提斯与缝合线 79
1.2.2 古特提斯与多岛洋 88
1.2.3 古特提斯与青藏演化 94
1.2.4 古特提斯与匈奴地体群 98
1.2.5 古特提斯与潘吉亚超大陆聚合 103
1.2.6 Pangea聚散动力机制与构造-气候模式 107
1.3 新特提斯演化 114
1.3.1 新特提斯域的构造单元划分 114
1.3.2 新特提斯洋的板块重建与构造演化 123
1.3.3 特提斯构造带的油气聚集与矿产资源 139
1.3.4 争论与前沿科学问题 142
第2章 古亚洲洋演化 144
2.1 古亚洲洋构造域地质单元划分 147
2.1.1 哈萨克斯坦构造域 148
2.1.2 图瓦—蒙古构造域 161
2.1.3 塔里木—华北北缘构造域 183
2.2 古亚洲洋构造域微板块、地块的构造亲缘性 187
2.2.1 图瓦—蒙古构造域 189
2.2.2 哈萨克斯坦构造域 193
2.3 古亚洲洋构造域缝合线 204
2.3.1 额尔齐斯—达拉布特—北天山缝合带 204
2.3.2 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 205
2.3.3 贺根山—黑河—谢列姆扎河缝合带 207
2.4 古亚洲洋演化历史 207
2.4.1 古亚洲洋的最早打开—中元古代 208
2.4.2 古亚洲洋新元古代—古生代演化 211
2.4.3 古亚洲洋的剪刀式闭合 223
第3章 古太平洋演化 230
3.1 依泽奈崎板块 231
3.2 法拉隆板块 234
3.3 库拉板块 237
3.4 纳兹卡和科科斯板块 238
3.5 菲尼克斯板块 240
3.6 全球板块重建 242
第4章 超大洋与超大陆 257
4.1 Columbia(哥伦比亚) 257
4.1.1 Columbia超大陆的提出 258
4.1.2 华北两条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厘定 261
4.1.3 Columbia超大陆重建 264
4.2 Rodinia(罗迪尼亚) 270
4.2.1 Rodinia形成 271
4.2.2 Rodinia裂解 279
4.2.3 雪球地球与生物大爆发 281
4.3 Proto-Pangea(原潘吉亚) 285
4.3.1 早古生代主要造山带的全球分布 286
4.3.2 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群 289
4.3.3 原潘吉亚超大陆:南美和北美板块拼合 296
4.4 Pangea(潘吉亚)和Panthalassa(泛大洋) 301
4.4.1 Pangea的提出 301
4.4.2 Pangea的形成 301
4.4.3 Pangea的裂解 306
4.5 Amasia(亚美) 308
参考文献 312
附录一 370
附录二 371
后记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