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分三章,第一章从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研究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药对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从药对的配伍作用与配伍原则阐述了药对的配伍规律;第三章从药对的数据挖掘、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现代的研究策略与方法详细论述了药对的现代研究。各论按中药传统功效分十三章,分别从药对来源、功效主治、配伍分析、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机理、临床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关参考文献9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临床常用对药200余对。
样章试读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总 论
第一章 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一) 药对的基本特征3
(二) 药对的发展历程4
(三) 药对研究的重要意义6
第二章 药对配伍规律
(一) 药对配伍作用9
(二) 药对配伍原则10
第三章 药对的现代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药对的数据挖掘研究13
(二) 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17
(三) 药对的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31
(四) 药对的临床应用36
(五) 药对的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40
各 论
第四章 解表药对
麻黄—桂枝61
(二) 桂枝—白芍65
(三)苍耳子—辛夷67
(四) 白芷—川芎69
(五) 麻黄—甘草72
(六) 柴胡—甘草78
(七) 柴胡—葛根79
(八) 桑叶—杏仁81
第五章 清热药对
(一) 石膏—知母84
(二) 石膏—甘草86
(三) 知母—黄柏88
(四) 知母—黄芩90
(五) 知母—天花粉92
(六) 知母—甘草92
(七) 黄芩—栀子93
(八) 黄芩—大黄96
(九) 黄芩—生地黄100
(十) 黄芩—黄柏101
(十一)黄连—吴茱萸104
(十二) 黄连—黄柏138
(十三) 黄连—枳实140
(十四) 黄连—升麻143
(十五) 黄连—半夏144
(十六) 黄连—连翘147
(十七) 黄连—葛根149
(十八) 黄连—木通151
(十九) 黄连—栀子153
(二十) 黄连—大青叶156
(二十一) 黄连—秦皮157
(二十二) 黄连—苦参159
(二十三) 黄连—甘草160
(二十四) 黄连—槟榔166
(二十五) 黄连—大黄168
(二十六) 黄连—人参170
(二十七) 黄柏—栀子175
(二十八) 黄柏—肉桂177
(二十九) 生地黄—黄连179
(三十) 生地黄—大黄182
(三十一) 麦冬—半夏185
(三十二) 当归—黄芩186
(三十三) 当归—大黄188
(三十四) 金银花—连翘189
(三十五) 金银花—甘草199
(三十六) 金银花—蒲公英201
(三十七) 蒲公英—紫花地丁203
(三十八) 大黄—金银花205
(三十九) 大黄—牡蛎207
(四十) 黄药子—甘草209
(四十一)苦玄参—肿节风215
(四十二)决明子—石决明216
第六章 泻下药对
(一) 大黄—芒硝218
(二) 大黄—枳实220
(三) 大黄—厚朴221
(四) 大黄—黄芪222
(五) 大黄—附子223
(六) 大黄—巴豆227
(七) 大黄—甘草228
(八) 半夏—硫黄231
第七章 祛湿药对
(一) 羌活—独活233
(二) 黄柏—苍术234
(三) 藿香—陈皮236
(四) 厚朴—半夏240
(五) 黄连—厚朴246
(六) 陈皮—半夏251
(七) 茯苓—附子255
(八) 茯苓—桂枝256
(九) 猪苓—茯苓258
(十) 泽泻—白术260
(十一) 滑石—甘草262
(十二) 茵陈—栀子263
(十三) 茵陈—大黄265
(十四) 白术—白芍267
(十五) 秦艽—威灵仙269
(十六) 防己—黄芪270
(十七) 水飞蓟—当药272
(十八) 石膏—麻黄273
(十九) 川乌—白芍277
(二十) 豨莶草—臭梧桐叶285
(二十一) 虎杖—桂枝286
第八章 温里药对
(一) 附子—干姜288
(二) 附子—肉桂293
(三) 附子—桂枝297
(四) 附子—白术300
(五) 附子—细辛301
(六) 附子—甘草303
(七) 附子—黄连307
(八) 麻黄—附子308
(九) 当归—吴茱萸310
(十) 丁香—肉桂312
(十一) 干姜—甘草313
(十二) 花椒—干姜314
(十三) 细辛—杜仲315
(十四) 黄连—干姜317
(十五) 桂枝—甘草319
第九章 理气药对
(一) 青皮—陈皮324
(二) 陈皮—生姜325
(三) 枳实—枳壳327
(四) 枳实—白芍327
(五) 木香—槟榔329
(六) 木香—大黄330
(七) 川楝子—延胡索331
(八) 香附—川芎333
(九) 香附—艾叶334
(十) 香附—高良姜335
(十一) 薤白—瓜蒌335
(十二) 柴胡—白芍340
(十三) 柴胡—黄芩343
第十章 理血药对
(一) 三七—白及348
(二) 三七—大黄350
(三) 白及—大黄351
(四) 川芎—白芍353
(五) 川芎—赤芍355
(六) 川芎—大黄360
(七) 当归—川芎361
(八) 当归—红花375
(九) 乳香—没药378
(十) 蒲黄—五灵脂381
(十一) 丹参—葛根386
(十二) 丹参—丹皮392
(十三) 丹参—檀香398
(十四) 丹参—三七400
(十五) 丹参—山楂409
(十六) 丹参—川芎412
(十七) 丹参—甘草419
(十八) 丹参—红花421
(十九) 桃仁—红花451
(二十) 桃仁—当归459
(二十一) 益母草—香附462
(二十二) 三棱—莪术463
(二十三) 莪术—延胡索466
(二十四) 延胡索—当归467
(二十五) 水蛭—虻虫469
(二十六) 赤芍—大黄471
(二十七) 三七—黄芩476
(二十八) 三七—栀子476
(二十九) 三七—土鳖虫477
(三十) 人参—三七478
(三十一) 葛根—山楂483
(三十二) 山楂叶—刺玫果484
(三十三) 硝石—矾石486
第十一章 止咳平喘药对
(一) 半夏—生姜488
(二) 细辛—五味子492
(三) 贝母—蛇胆汁493
(四) 蛇胆汁—陈皮496
(五) 黄芩—半夏498
(六) 鲜竹沥—鱼腥草499
(七) 麻黄—杏仁500
(八) 麻黄—五味子506
(九) 麻黄—地龙508
(十) 射干—麻黄509
(十一) 白果—麻黄511
(十二) 紫菀—款冬花512
(十三) 桔梗—甘草515
第十二章 安神开窍药对
(一) 远志—石菖蒲523
(二) 百合—知母526
(三) 黄连—肉桂531
(四) 酸枣仁—五味子539
(五) 酸枣仁—柏子仁541
(六) 酸枣仁—夜交藤542
(七) 酸枣仁—栀子543
(八) 远志—酸枣仁544
(九) 半夏—夏枯草545
(十) 白矾—郁金546
(十一) 半夏—秫米549
第十三章 平肝息风药对
(一) 天麻—川芎551
(二) 钩藤—天麻559
(三) 全蝎—蜈蚣562
第十四章 补益药对
(一) 人参—黄芪566
(二) 人参—蛤蚧567
(三) 人参—丹参569
(四) 人参—干姜571
(五) 人参—当归572
(六) 人参—金银花573
(七) 人参—赤芍573
(八) 人参—附子574
(九) 党参—黄芪578
(十) 当归—黄芪579
(十一) 黄芪—知母599
(十二) 黄芪—丹参599
(十三) 黄芪—莪术604
(十四) 黄芪—白术605
(十五) 黄芪—升麻607
(十六) 黄芪—茯苓608
(十七) 黄芪—川芎608
(十八) 黄芪—葛根610
(十九) 黄芪—甘草613
(二十) 白术—茯苓614
(二十一) 白术—甘草617
(二十二) 白芍—附子18
(二十三) 白芍—甘草619
(二十四) 当归—白芍631
(二十五) 当归—熟地642
(二十六) 当归—黄药子644
(二十七) 何首乌—人参649
(二十八) 人参—麦冬650
(二十九) 百合—地黄652
(三十) 天冬—麦冬655
(三十一) 墨旱莲—女贞子658
(三十二) 淫羊藿—女贞子660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