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进教学模式,将真实、典型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体现当代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研究成果,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符合教育部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的需要,满足教学和执业需求。
重视实践,突出技能,注重研究生入学考试、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案例分析内容。
设计精美、图文并茂、新颖的药学类系列教材。
配套出版实验实践教材;同步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扫描书中二维码,尊享免费增值服务。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2
第三节 样品分析的基本程序 4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展望 5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6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7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13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5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23
第一节 概述 23
第二节 标准溶液 26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8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36
第一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37
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43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48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2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的滴定终点误差 64
第六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67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77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78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88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5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95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101
第三节 碘量法 106
第四节 高锰酸钾法 110
第五节 亚硝酸钠法 111
第六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14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19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119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126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39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140
第二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40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142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53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56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59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0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61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164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66
第十章 紫外-可见光谱法 168
第一节 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69
第二节 紫外-可见光谱法 176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89
第四节 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及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 191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195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96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04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新技术 206
第十二章 红外光谱法209
第一节 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11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219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227
第四节 红外光谱分析 230
第五节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33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236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 236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37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42
第四节 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249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57
第一节 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 258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61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63
第四节 偶合常数 269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74
第六节 13C-核磁共振波谱和相关谱简介 276
第十五章 质谱法283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284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291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294
第四节 综合解析 302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308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 308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309
第三节 色谱基本类型及其分离机制 315
第四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320
第五节 色谱法的发展历程 326
第十七章 平面色谱法329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330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333
第三节 纸色谱法 341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法345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345
第二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347
第三节 检测器 350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354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58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362
第十九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68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369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377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386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392
第五节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394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397
第一节 概述 398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399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402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仪 405
第五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 406
第二十一章 其他分析技术与方法 412
第一节 热分析技术与方法 412
第二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415
第三节 色谱联用分析法 419
参考文献 430
附录一 国际原子量431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分子量 433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35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437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438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42
附录七 电极电位446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451
附录九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453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454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461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464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467
附录十四 高效液相色谱常用固定相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