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宜万铁路岩溶断层隧道修建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宜万铁路概述、专项地质勘察、岩溶特征分析、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释能降压技术、信息化注浆技术、结构防排水技术、结构处理技术、隧道结构长期受力特征分析、风险管理与控制。书中既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又有大量详细的工程案例可供参考。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学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管理、科研、设计、施工、监理技术人员阅读。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1.2 宜万铁路修建史
1.2.1 百年前的出川梦
1.2.2 短暂修路史
1.2.3 保路运动的连锁反应
1.2.4 梦想成真
1.3 宜万铁路选线史
1.4 宜万铁路概况
1.4.1 工程概况
1.4.2 主要技术标准
1.4.3 隧道工程
1.5 宜万铁路隧道工程难度
1.6 宜万铁路隧道施工中遭遇的主要不良地质
1.6.1 突水灾害
1.6.2 突水、突泥、突石、涌砂灾害
1.6.3 无水溶腔
1.6.4 高压富水大断层
第2章 专项地质勘察
2.1 概述
2.2 遥感判释
2.2.1 地形地貌判释
2.2.2 区域地质判释
2.2.3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2.2.4 构造判释
2.2.5 岩溶判释
2.3 地质调绘
2.3.1 地质调查
2.3.2 地质调查成果
2.4 岩溶物探
2.4.1 物探方法选择
2.4.2 高频大地电磁
2.5 深孔钻探与孔内试验
2.5.1 深孔钻探
2.5.2 水文地质试验
2.5.3 综合测井
2.5.4 地应力测试
2.5.5 电磁波CT
2.5.6 全景式数码摄影
2.6 地下水示踪试验
2.7 水土石试验
2.8 地下水长期观测
2.8.1 勘察阶段
2.8.2 施工期间
第3章 岩溶特征分析
3.1 岩溶地质条件
3.1.1 地层条件
3.1.2 构造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2 岩溶形态及类型
3.2.1 地表岩溶形态
3.2.2 地下岩溶形态
3.2.3 岩溶类型
3.3 岩溶特征分析
3.3.1 地理位置特点
3.3.2 高程分带特点
3.3.3 地层分布特点
3.3.4 地质构造特点
3.3.5 地下水循环特点
3.3.6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3.3.7 岩石水化学特点
3.4 典型Ⅰ级风险隧道岩溶特征分析
3.4.1 野三关隧道
3.4.2 齐岳山隧道
3.4.3 八字岭隧道
第4章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预报内容、特点、原则、范围与方法
4.2.1 预报内容
4.2.2 预报特点
4.2.3 预报原则
4.2.4 预报范围
4.2.5 预报方法
4.3 预测预报体系
4.3.1 施工地质分级
4.3.2 预报体系建立
4.3.3 仪器设备
4.3.4 基本技术标准
4.3.5 工艺要点
4.3.6 成果资料的判析与传达
4.4 组织与管理
4.4.1 制度化管理
4.4.2 职能化管理
4.4.3 专项性管理
4.4.4 纳入工序管理
4.4.5 费用分配管理
4.5 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4.5.1 TSP法预测预报
4.5.2 地质雷达预测预报
4.5.3 红外探水预测预报
4.5.4 超前水平钻探预测预报
4.5.5 小结
4.6 钻机设备选型及钻进速度研究
4.6.1 钻机类型及主要性能指标
4.6.2 钻机钻进能力研究与试验
4.6.3 小结
4.7 利用超前隧道对滞后隧道超前预报
4.7.1 水平钻探对滞后隧道超前探测
4.7.2 单点反射法对滞后隧道的超前探测
4.8 隧道周边隐伏溶洞探测
4.8.1 隧道周边隐伏溶洞安全厚度影响因素分析
4.8.2 隧道与周围隐伏溶洞间安全距离分析
4.8.3 隧道周边溶洞探测
4.9 工程案例
4.9.1 野三关隧道F18断层预测预报
4.9.2 大支坪隧道“990溶腔”预测预报
4.9.3 云雾山隧道“526、617溶腔群”预测预报
4.9.4 马鹿箐隧道穿越垮岩湾暗河段预测预报
4.10 结论与体会
第5章 释能降压技术
5.1 释能降压法施工方针
5.2 释能降压法适用条件与实施时机
5.3 释能降压法主要内容
第6章 信息化注浆技术
6.1 概述
6.1.1 工程概况
6.1.2 F11断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6.1.3 前期全断面帷幕注浆施工
6.2 信息化注浆理论
6.2.1 信息化注浆理念
6.2.2 注浆可靠性数值分析
6.3 探孔注浆模式
6.3.1 传统的先探后注循序渐进模式
6.3.2 探注相结合模式
6.4 注浆作业断面
6.4.1 上下半断面钻孔注浆平行作业试验
6.4.2 注浆工作合理化断面试验研究
6.5 硫铝酸盐水泥浆新型注浆材料
6.5.1 硫铝酸盐水泥
6.5.2 硫铝酸盐水泥单液浆研究
6.5.3 硫铝酸盐水泥单液浆性能特点
6.5.4 工程案例
6.5.5 小结
6.6 机械设备配套
6.6.1 钻孔设备
6.6.2 注浆设备
6.7 注浆参数控制
6.7.1 注浆压力控制
6.7.2 注浆分段长度控制
6.7.3 强化注浆控制
6.7.4 注浆结束标准控制
6.8 注浆效果检查评定
6.8.1 p-Q-t曲线分析法
6.8.2 钻孔出水量分析法
6.8.3 注浆量分析法
6.8.4 检查孔出水量分析
6.8.5 检查孔稳定分析
6.9 信息化注浆法评价
6.9.1 可靠性分析
6.9.2 适应性分析
6.9.3 经济性分析
6.10 注浆标准化管理
6.10.1 工作程序
6.10.2 参建各方职责
6.10.3 物资管理
6.10.4 注浆工程数量控制与管理
6.10.5 注浆过程控制与管理
6.10.6 技术资料管理
6.10.7 组织管理制度
6.10.8 对专业队伍要求
6.10.9 停工管理
6.10.10 关于奖惩
6.10.11 费用管理
6.11 工程案例
6.11.1 齐岳山隧道进口平导第五循环
6.11.2 齐岳山隧道进口正洞第二循环
6.11.3 齐岳山隧道出口正洞第二循环
6.12 结论与体会
第7章 结构防排水技术
7.1 岩溶突水、突泥主要影响因素
7.1.1 地质原因
7.1.2 气象条件
7.1.3 施工因素
7.2 岩溶突水、突泥机理
7.2.1 止水岩柱受拉破坏
7.2.2 裂隙剪切破坏
7.2.3 裂隙水力扩张
7.2.4 关键块体失稳
7.3 岩溶隧道溶腔富水分级
7.4 岩溶隧道防排水原则
7.4.1 岩溶隧道溶腔段施工期防排水原则
7.4.2 岩溶隧道运营期防排水原则
7.5 隧道结构防排水系统
7.5.1 岩溶隧道结构防排水系统模式
7.5.2 宜万铁路岩溶隧道结构防排水系统
7.6 泄水洞排放岩溶水技术
7.6.1 国内典型隧道泄水洞调研
7.6.2 泄水洞设计与施工
7.6.3 泄水洞在运营期的限排
7.6.4 洞外防排水系统设计
7.6.5 工程案例
7.7 反坡隧道抽排水
7.7.1 抽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7.7.2 抽排水系统布局
7.7.3 管路配置
7.7.4 抽水量计算
7.7.5 水泵配置
7.7.6 供电系统
7.7.7 反坡抽排水管理
7.8 岩溶隧道结构可维护防排水
7.8.1 岩溶水对隧道防排水系统的物理和化学效应
7.8.2 岩溶隧道可维护防排水系统研究
7.8.3 现场试验及效果
7.9 结论与体会
第8章 结构处理技术
8.1 岩溶分类
8.1.1 按形态大小分类
8.1.2 按充填特征分类
8.1.3 按充填物性质分类
8.1.4 按岩溶水量分类
8.1.5 按涌水动态变化特点分类
8.1.6 按地质构造特征分类
8.2 岩溶处理原则
8.2.1 处理原则
8.2.2 处理方案
8.2.3 处理方案适用范围
8.3 岩溶管道处理技术
8.3.1 无充填物岩溶管道处理
8.3.2 充填泥砂型岩溶管道处理
8.3.3 充填块石土型岩溶管道处理
8.3.4 过水型岩溶管道处理
8.4 大型干溶腔处理技术
8.4.1 混凝土立柱支顶方案
8.4.2 拱罩护顶方案
8.4.3 “托梁+板”跨越方案
8.4.4 “型钢混凝土+板”跨越方案
8.4.5 钢管群桩加固跨越方案
8.4.6 “桩基+承台”跨越方案
8.4.7 路基填筑跨越方案
8.4.8 拱桥跨越方案
8.5 穿越暗河段注浆处理技术
8.5.1 处理原则
8.5.2 工程案例:五爪观隧道暗河正交段注浆处理
8.6 大型充填型溶腔处理技术
8.6.1 处理原则
8.6.2 工程案例1:云雾山隧道DK247+562溶腔处理
8.6.3 工程案例2:马鹿箐隧道DK255+978溶腔处理
8.7 高压富水断层处理技术
8.7.1 处理原则
8.7.2 工程案例1:别岩槽隧道F1断层处理
8.7.3 工程案例2:齐岳山隧道出口砂岩高压裂隙水处理
8.7.4 工程案例3:齐岳山隧道F11高压富水断层处理
第9章 隧道结构长期受力特征分析
9.1 国内外研究现状
9.2 岩溶隧道水压工程测试及分析
9.2.1 测试方法
9.2.2 现场测试及计算
9.2.3 影响水压大小因素分析
9.2.4 岩溶隧道水压确定
9.2.5 降雨响应
9.2.6 水压曲线特征
9.3 隧道衬砌水压模型试验
9.3.1 试验目的
9.3.2 试验方案
9.3.3 全封堵条件下试验结果及分析
9.3.4 不同排水量条件下试验结果及分析
9.4 隧道衬砌水压数值分析
9.4.1 计算模型
9.4.2 注浆对衬砌水压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9.4.3 不同排水量对衬砌水压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9.5 隧道衬砌结构受力长期监测工程案例
9.5.1 马鹿箐隧道DK255+978溶腔
9.5.2 野三关隧道DK124+602溶腔
9.5.3 云雾山隧道DK245+617溶腔
9.5.4 云雾山隧道DK247+562溶腔
9.5.5 大支坪隧道DK132+990溶腔
9.5.6 齐岳山隧道F11高压富水大断层
9.6 结论与体会
第10章 风险管理与控制
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10.2.1 风险的概念
10.2.2 风险的分类
10.2.3 风险的本质
10.2.4 风险产生的机理
10.3 风险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10.3.1 隧道风险评估依据
10.3.2 风险分析与评估的主要方法
10.3.3 风险分析步骤
10.4 野三关隧道风险评估工程案例
10.4.1 工程概况
10.4.2 风险识别
10.4.3 风险估计
10.4.4 风险评价
10.4.5 重点风险等级分布
10.4.6 风险控制
10.4.7 小结
10.5 宜万铁路复杂隧道风险管理
10.5.1 宜万铁路风险管理体系
10.5.2 识别评估体系
10.5.3 决策管理体系
10.5.4 技术应对体系
10.5.5 安全措施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