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而组织编写的。作为枟中国化学五十年枠的续篇,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间我国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与进展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总结,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化学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以及在国际化学界的学术地位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本书由中国化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作序,中国化学会现任理事长姚建年院士担任主编。全书共分为无机化学篇、有机化学篇、分析化学篇、物理化学篇、高分子科学篇、新兴交叉学科篇和化学教育篇七篇,各篇均由该领域的著名化学家担纲筹划,共有包括49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85位著名学者和专家执笔,参考文献近7000篇,堪称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化学典藏之作。
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和广大化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 白春礼
编者的话
无机化学篇 徐光宪
引言 徐光宪 严纯华
第1章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 霍启升 徐如人
1.1 无机合成路线、方法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2 两个前沿合成领域
1.3 无机物种、新结构与新材料合成及其合成化学的进步
1.4 今后的发展与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元素化学 马培华 陈维林 王恩波
2.1 盐湖资源化学
2.2 稀土多酸化学
参考文献
第3章 配位化学 游效曾 黄春辉 陈小明
3.1 溶液配位化学
3.2 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3.3 配合物结构和化学键理论
3.4 功能配合物及材料
3.5 配位聚合物与超分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物无机化学 王夔 计亮年 倪嘉缵
4.1 金属蛋白、金属酶、金属结合蛋白
4.2 无机物与核酸的作用及其后续变化
4.3 细胞无机化学
参考文献
第5章 固体无机化学 冯守华
5.1 无机固体的制备化学方法
5.2 稀土固体化学及其应用
5.3 无机固体的功能调控及应用研究
5.4 原子簇与多酸固体研究
5.5 纳米固体的制备与功能化
参考文献
第6章 分子磁性材料 王炳武 高松
6.1 分子基磁性材料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6.2 长程有序分子磁体
6.3 多功能分子磁体
6.4 分子纳米磁体
6.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离化学与稀土化学 徐光宪 严纯华
7.1 稀土分离萃取剂
7.2 稀土分离流程及应用
7.3 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新进展
7.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物理无机化学 黎乐民
8.1 无机化合物结构化学
8.2 理论无机化学
8.3 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量测定及稳定同位素化学 顾镇南
9.1 化学元素原子量测定
9.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参考文献
第10章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柴之芳
10.1 我国近三十年在放射化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10.2 我国放射化学的机遇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篇 戴立信
引言 戴立信
第11章 有机合成化学 林国强 王梅祥
11.1 导言 林国强 王梅祥
11.2 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合成反应 龚流柱 俞杰
11.3 酶催化的合成反应 许建和
11.4 电、机械力等促进的合成反应 王官武
11.5 高效定向合成与多组分串联反应策略 胡文浩
11.6 自由基合成反应李超忠
11.7 有机合成新反应的发展与发现 秦勇
11.8 仿生有机合成 洪然
参考文献
第12章 金属有机化学 席振峰 丁奎岭
12.1 导言 席振峰 丁奎岭
12.2 金属有机催化的合成反应 刘国生
12.3 金属有机催化的烯烃、炔烃、联烯的转化 张俊良
12.4 金属有机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 冯小明
12.5 碳氢键的活化与官能化 施章杰
12.6 金属有机促进的合成反应(Sm,Zr,Zn等) 刘元红
12.7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反应及功能 韩英锋 金国新
12.8 稀土金属有机化学 谢作伟 钱长涛
参考文献
第13章 元素有机化学 赵玉芬
13.1 导言 赵玉芬
13.2 有机氟化学 胡金波
13.3 有机磷化学 李艳梅
13.4 有机硅化学 崔春明
13.5 有机硼化学 邓敏智
13.6 砷、硫、硒和碲元素有机化学 黄志真
参考文献
第14章 天然产物化学 于德泉
14.1 导言 于德泉 田小雁
14.2 天然产物全合成进展 吴毓林
14.3 生物碱化学 叶阳
14.4 萜类化学 孙汉董
14.5 甾体化学 田伟生
14.6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 郭跃伟
14.7 含芳香基的天然产物化学(黄酮、蒽醌、香豆素) 张卫东
14.8 微生物与真菌的化学 刘吉开 冯涛
14.9 植物化学与中药研究 戈惠明 谭仁祥
14.10 昆虫的激素和信息素 林国强
14.11 皂苷 庚石山 马双刚
14.12 天然产物的分离鉴定综论 岳建民
参考文献
第15章 物理有机化学 佟振合 程津培
15.1 导言 佟振合 程津培
15.2 超分子化学与聚集体化学黎占亭
15.3 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 郭庆祥 傅尧
15.4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化学键及反应的热力学 程津培
15.5 有机光化学 吴骊珠
15.6 计算有机化学 余志祥 梁勇
15.7 生物活性自由基化学 吴隆民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张礼和 马大为
16.1 导言 张礼和 马大为
16.2 核酸化学 席真
16.3 四链体核酸化学 周翔 翁小成
16.4 多肽与蛋白质化学 刘磊
16.5 糖化学 俞飚 叶新山
16.6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 唐功利
16.7 合成酶、合成抗体(包括人工硒酶) 计亮年
参考文献
第17章 药物化学 蒋华良 陈凯先
17.1 导言 蒋华良 陈凯先
17.2 合成药物化学 刘仁涌 程卯生 沈竞康 白东鲁
17.3 天然药物化学 尤启冬 岳建民 郝小江
17.4 计算药物化学 罗成 李洪林 蒋华良 陈凯先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篇 汪尔康
引言 汪尔康 陈杭亭
第18章 电分析化学 董绍俊 陈杭亭
18.1 纳米技术与化学修饰电极
18.2 界面电化学和自组装膜研究
18.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8.4 电化学方法及联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19章 光谱分析 黄本立
19.1 原子光谱分析 王秋泉
19.2 元素质谱 杭纬
19.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罗立强
19.4 分子吸收、化学发光 江云宝
19.5 荧光分析 赵一兵
参考文献
第20章 质谱分析 杨松成 赵墨田
20.1 有机质谱分析
20.2 同位素质谱和无机质谱分析
20.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1章 色谱学 张玉奎 张维冰
21.1 功能强大的多维气相色谱技术
21.2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研发与创新
21.3 新型高效液相色谱柱系统与分离介质
21.4 联用技术与方法发展
21.5 液相色谱与蛋白质组
21.6 多维毛细管电泳技术
21.7 芯片技术
21.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2章 传感技术 姚守拙 谢青季 蔡青云
22.1 声波传感技术
22.2 光传感技术
22.3 电化学传感技术
22.4 无线磁传感技术
22.5 热传感技术
22.6 阵列传感与基因芯片
22.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3章 化学计量学 俞汝勤 梁逸曾 吴海龙
23.1 化学计量学的基础方法学研究
23.2 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研究
23.3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4章 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 陈洪渊
24.1 光谱分析
24.2 电化学分析
24.3 色谱分离分析
24.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4.5 生物质谱分析
24.6 流动注射和微流控芯片
24.7 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5章 有机分析 袁倬斌 郭寅龙 李向军
25.1 气相离子化学 郭寅龙 潘远江
25.2 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 丁立生 潘远江
25.3 分子识别 赵红 李向军
25.4 手性分离和分析 何裕建 李向军 袁倬斌
25.5 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 李向军 袁倬斌
25.6 食品安全中的有机分析 李向军 袁倬斌
25.7 我国有机化学试剂及分析仪器的发展 李向军 袁倬斌
25.8 酶催化反应的应用 郭寅龙
25.9 展望 袁倬斌 郭寅龙 李向军
参考文献
第26章 分析化学的其他重要进展 马会民 王建华 邵元华
26.1 光学分析试剂
26.2 流动/顺序注射与微流控分析
26.3 分析化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物理化学篇 唐有祺
引言 唐有祺 吴凯
第27章 理论化学 方维海
27.1 理论和计算方法
27.2 理论化学计算模拟
27.3 理论及计算化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8章 催化 林励吾 辛勤
28.1 催化基础研究
28.2 三十年来的工业化重大成果
参考文献
第29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 王秀岩 朱起鹤
29.1 20世纪90年代之前和初期取得的主要进展
29.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取得的主要进展
29.3 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
参考文献
第30章 胶体与界面化学 郭荣 江龙 刘鸣华
30.1 新型有序分子组合体的设计与构建
30.2 界面化学与有序分子膜
30.3 胶体与界面化学在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新进展
30.4 胶体与界面化学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新进展
30.5 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新方法
30.6 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参考文献
第31章 光化学 杨国强 李嫕 佟振合
31.1 我国光化学研究发展回顾和研究现状
31.2 我国光化学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32章 电化学 田昭武 查全性 陆君涛
32.1 电化学实验新技术
32.2 电池与超电容
32.3 燃料电池
32.4 电化学催化
32.5 纳米电化学
32.6 金属腐蚀及防腐
32.7 电镀与电解
32.8 生物与有机电化学
参考文献
第33章 化学热力学 阎海科 尉志武 韩布兴
33.1 溶液化学热力学
33.2 热化学
33.3 生物热化学
33.4 材料热力学
33.5 胶体界面热力学
33.6 热力学理论与计算机模拟
33.7 热分析与热动力学
33.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34章 表面物理化学 包信和
34.1 表面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
34.2 氮气分子和甲烷等小分子活化的表面模型
34.3 金属催化剂表面的选择氧化特性
34.4 表面的吸附诱导脱附(AAD)机理和载体的强相互作用(SIMS)
34.5 单原子反应的表面操控
34.6 催化反应中的界面限域效应
参考文献
第35章 光谱学田中群 夏安东
35.1 拉曼光谱
35.2 红外光谱
35.3 飞秒分辨光谱
35.4 界面非线性光谱
35.5 光发射电子显微镜
参考文献
第36章 波谱学 叶朝辉 邓风 刘买利 唐惠儒 刘扬
36.1 学科背景
36.2 固体核磁共振
36.3 液体核磁共振
36.4 电子顺磁共振
参考文献
第37章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万立骏
37.1 SPM相关仪器的研制
37.2 单分子识别、性质和反应
37.3 表面分子吸附、组装和调控
37.4 表面纳米加工和信息存储
37.5 SPM技术在生物等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8章 生物物理化学 赵新生 来鲁华
38.1 生物结构化学
38.2 量子化学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38.3 生物热力学
38.4 生物分子及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
38.5 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38.6 生物物理化学的其他研究
38.7 结语
参考文献
高分子科学篇 王佛松
引言 董建华 王佛松
第39章 高分子合成化学 颜德岳 高超
39.1 高分子合成方法学
39.3 结论、现状与展望
39.3 结论、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0章 生物医用高分子卓仁禧 张先正 程巳雪
40.1 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合成
40.2 高分子药物控制释放材料
40.3 高分子基因载体
40.4 高分子组织工程及组织再生材料
40.5 高分子在其他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1章 光电磁活性功能高分子 黄飞 张杰 曹镛
41.1 导电高分子
41.2 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应用
41.3 光电磁功能高分子合成及纳米制备
41.4 光电高分子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第42章 天然高分子材料 蔡杰 张俐娜
42.1 纤维素
42.2 甲壳素
42.3 蛋白质
42.4 淀粉
42.5 聚多糖
42.6 聚羟基脂肪酸酯和聚乳酸
参考文献
第43章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 何天白 金熹高 姜伟 胡文兵
43.1 高分子凝聚态
43.2 高分子复杂体系
43.3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43.4 高分子的模拟研究
43.5 对高分子材料工业的促进
43.6 高分子物理与物理化学教育
43.7 高分子物理系列学术讨论会
参考文献
第44章 聚合物加工与成型 何嘉松 王笃金 刘琛阳
44.1 研究成果集成的杰出例证
44.2 聚合物加工与成型过程中的流变学
44.3 聚合物材料微结构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的形成与演变
44.4 聚合物成型工艺、设备与模具
44.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5章 高分子自组装 许华平 张希
45.1 嵌段聚合物自组装
45.2 聚合物界面自组装
45.3 超支化聚合物自组装
45.4 超分子聚合物
45.5 刺激响应型高分子组装体
45.6 高分子杂化自组装
45.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新兴交叉学科篇
第46章 纳米化学 刘忠范 白春礼 万立骏
46.1 聚焦新层次——化学的机遇与挑战
46.2 纳米试管中的化学反应——模板合成技术
46.3 仿生纳米构筑——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技术
46.4 碳家族的新贵——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46.5 纳米催化
46.6 新能源与纳米电化学
46.7 纳米尺度的物性表征与单分子检测
46.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47章 有机固体 刘云圻 占肖卫 张德清 朱道本
47.1 有机固体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7.2 我国在有机固体研究领域已经占有重要一席
47.3 我国有机固体研究的进展
47.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48章 绿色化学 韩布兴 寇元 何鸣元
48.1 我国绿色化学领域的状况及主要研究进展
48.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49章 环境化学 史建波 刘倩 张爱茜 江桂斌
49.1 我国环境化学发展概况
49.2 重要研究进展
49.3 发展趋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篇
第50章 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段连运 李子臣 高松
第51章 基础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刘知新
51.1 适应科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变革化学课程结构与组织形态
51.2 重新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化学教材编制的多样化
51.3 革新化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51.4 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实行全面性的化学课程评价体制
51.5 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