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研究,研究的基本定位是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生活质量为中心,以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指标评价体系为主线,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工非农”群体的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及保障机制。期望本书能够客观反映中国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揭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关键因子,诠释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有机搭配的政策效应。本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实现城市化战略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而且也将支撑国家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平的平衡,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思路。
本书是针对我国农民工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供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经济管理等领域中各类管理者、工作者、研究者、学生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对相关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参考书目。
样章试读
目录
- 前言
1 绪论
1.1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1.1.2 问题研究的现实性
1.2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研究的重要性
1.2.1 研究的预期目标
1.2.2 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研究框架
1.3.1 研究问题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体系
1.3.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4 研究的逻辑结构
1.4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研究的难点与突破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借鉴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 理论借鉴
2.2.1 国外生活质量指数是构建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的参考依据
2.2.2 UML建模技术是选择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的方法
2.2.3 灰色聚类理论是检验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基础
2.2.4 神经网络模型是构造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赋权的科学依据
2.2.5 外部性理论是避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外部负效应”的理论指导
2.2.6 博弈理论是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工具
2.2.7 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方法是判断制度方案的检验手段
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2.3.1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2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3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含义和内容界定
3.1 “农民工”的定义
3.2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容界定
3.2.1 本书的研究视角
3.2.2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别
3.2.3 研究的内容界定
3.2.4 研究的含义界定
3.3 本章小结
4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1 指标选取及量化
4.1.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建立及检验方法
4.1.3 小结
4.2 基于UML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4.2.1 领域模型的指标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4.2.2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用例建模及类建模
4.2.3 建立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4.2.4 小结
4.3 基于灰色关联聚类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检验
4.3.1 系统指标分析中的定量研究方法
4.3.2 灰色关联聚类在指标项聚类中的作用原理
4.3.3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项灰色关联聚类
4.3.4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确定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数的确定
5.1 指标赋权法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5.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
5.3 基于神经网络(ANN)的客观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5.3.1 BP神经网络法的基本原理
5.3.2 BP神经网络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5.4 基于层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组合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5.4.1 组合赋权法的基本原理
5.4.2 组合赋权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5.5 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确定
5.5.1 构造综合指数的目的
5.5.2 综合指数的构造
5.5.3 小结
5.6 指标解释与构造
5.6.1 就业状况质量
5.6.2 物质生活质量
5.6.3 社会保障水平
5.6.4 权益保护程度
5.6.5 身心健康水平
5.6.6 精神生活质量
5.7 本章小结
6 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与实证研究
6.1 调查对象及方法确定
6.1.1 调查对象
6.1.2 调查方法
6.2 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
6.2.1 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6.2.2 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情况
6.2.3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
6.2.4 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情况
6.2.5 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情况
6.3 调查资料整理和有效性判断
6.3.1 有效问卷的数据整理
6.3.2 信度评价
6.3.3 效度评价
6.4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
6.4.1 描述性分析
6.4.2 因子分析
6.4.3 回归方程检验
6.4.4 聚类分析
6.5 模拟分析——模拟提升因子的权重
6.5.1 模拟提升因子权重的方案一
6.5.2 模拟提升因子权重的方案二
6.6 本章小结
7 问题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7.1 研究中问题的发现
7.1.1 来自公因子的解释
7.1.2 主要问题的发现
7.2 农民工生活质量不高的外部原因分析
7.3 农民工生活质量不高的内在矛盾分析
7.4 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机理分析
7.4.1 造成困境的机理之一:刘易斯(A. Lewis)模型引导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与农民工收入偏低的机理分析
7.4.2 造成困境的机理之二:托达罗模型(M. P. Todaro)引导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与农民工就业压力的机理分析
7.4.3 造成困境的机理之三:准公共产品理论引导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机理分析
7.4.4 机理分析的结果
7.5 其他国家流动人口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
7.6 本章小结
8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的政策搭配分析
8.1 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搭配功能
8.2 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的政策障碍
8.2.1 “城保模式”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2.2 “双低模式”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2.3 “综合保险”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2.4 “农保模式”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3 农民工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框架设想
8.3.1 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定位
8.3.2 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定义
8.3.3 农民工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8.4 本章小结
9 农民工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政策选择
9.1 农民工弹性保障制度的实施思路
9.2 基于激励相容约束的农民工弹性工伤保险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实验
9.2.1 问题的提出
9.2.2 我国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博弈分析
9.2.3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改进的路径设计——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模型
9.2.4 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9.2.5 结论
9.3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农民工弹性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实验
9.3.1 问题的提出
9.3.2 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效率分析——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讨价还价博弈
9.3.3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改进的路径设计
9.3.4 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9.3.5 结论
9.4 基于动态预算约束下农民工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模拟实验
9.4.1 问题的提出
9.4.2 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博弈分析——基于统筹预算约束下的非均衡模型
9.4.3 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改进的路径设计——基于动态预算约束下的均衡模型
9.4.4 模拟方案
9.4.5 结论
9.5 基于失业保险和就业奖金相结合的农民工弹性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实验
9.5.1 问题的提出
9.5.2 农民工弹性失业保险制度的路径设计
9.5.3 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9.5.4 结论
9.6 本章小结
10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总结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
10.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调查样本附表
附录3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