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科学出版社组织的“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本书根据教育部理工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编写而成。教材内容安排遵循实用及开放的原则,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同时设置了较多的延伸、拓展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本书共11章,包括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解离平衡)及相关的四大滴定、定量分析基础、常用仪器分析、重要元素化学等内容。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化学计量、误差与撤据处理 1
1.1 化学中的计量 1
1.1.1 量和单位 1
1.1.2 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关系 3
1.2 测量或计量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5
1.2.1 误差分类 5
1.2.2 误差的表征与表示 6
1.2.3 偏差的概念与表示 7
1.2.4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2.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0
1.2.6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11
1.3 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13
1.3.1 t分布规律 13
1.3.2 置信度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4
1.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15
拓展材料 16
思考题 18
习题 18
第2章 分散体系 21
2.1 分散系 21
2.2 潜液和榕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
2.2.1 溶液的概念与分类 22
2.2.2 榕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3
2.2.3 强电解质榕液活度与活度系数 24
2.3 稀溶液的通性 24
2.3.1 溶液蒸气压下降 25
2.3.2 榕液的拂点升高和凝固点阵低 26
2.3.3 溶液的渗透压 28
2.4 胶体溶液 29
2.4.1 分散度和表面吸附 30
2.4.2 脏团的结构 31
2.4.3 肢体榕液的性质 32
2.4.4 溶脏的稳定性和聚沉 33
2.5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35
2.5.1 高分子溶液 35
2.5.2 乳浊液 36
拓展材料 37
思考题 38
习题 38
第3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40
3.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40
3.1.1 基本概念 40
3.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42
3.1.3 化学反应热效应 43
3.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49
3.2.1 自发过程的特点 49
3.2.2 煽和摘变 49
3.2.3 热力学第三定律 51
3.2.4 吉布斯自由能和自由能变 52
3.3 化学平衡 55
3.3.1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55
3.3.2 化学平衡常数 56
3.3.3 化学平衡的移动 61
3.4 化学反应速率 65
3.4.1 化学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 65
3.4.2 反应速率理论 66
3.4.3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8
3.4.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71
3.4.5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73
拓展材料 76
思考题 77
习题 77
第4章 踵碾平衡 82
4.1 酸碱理论 82
4.1.1 酸碱质子理论 82
4.1.2 酸碱电子理论 84
4.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85
4.2.1 水的解离平衡与离子积常数 85
4.2.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85
4.2.3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 87
4.3 酸碱溶液中pH 计算 87
4.3.1 强酸(碱)溶液 88
4.3.2 一元弱酸(碱)溶液 88
4.3.3 多元弱酸(碱)溶液 91
4.3.4 两性物质溶液 92
4.4 酸碱平衡的移动 93
4.4.1 同离子效应 93
4.4.2 盐效应 93
4.5 缓冲溶液 94
4.5.1 缓冲作用原理 94
4.5.2 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94
4.5.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95
4.5.4 缓冲溶液的配制 96
拓展材料 97
思考题 98
习题 98
第5章 沉淀溶解平衡 100
5.1 溶度积原理 100
5.1.1 溶度积常数 100
5.1.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101
5.1.3 溶度积规则 102
5.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02
5.2.1 沉淀的生成 102
5.2.2 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 103
5.2.3 沉淀的榕解 104
5.3 多种沉淀之间的平衡106
5.3.1 分步沉淀 106
5.3.2 沉淀的转化 107
拓展材料 108
思考题 109
习题 109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 112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12
6.1.1 氧化值 112
6.1.2 氧化与还原 113
6.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15
6.2 电极电势 116
6.2.1 原电池 116
6.2.2 电极电势 118
6.2.3 标准电极电势 120
6.2.4 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讨算 122
6.2.5 能斯特方程 122
6.3 电极电势的应用 125
6.3.1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125
6.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 125
6.3.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27
6.3.4 测定电动势计算弱酸解离平衡常数和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 128
6.3.5 榕液H+浓度的计算和榕液pH 的测定 129
6.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29
6.4.1 元素电势图 129
6.4.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30
拓展材料 132
思考题 134
习题 134
第7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解离平衡 138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38
7.1.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138
7.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40
7.1.3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141
7.1.4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143
7.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144
7.2.1 配位解离平衡常数 144
7.2.2 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 146
拓展材料 149
思考题 150
习题 151
第8章 滴定分析法 153
8.1 定量分析概论 153
8.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53
8.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54
8.1.3 定量分析过程 155
8.2 滴定分析法概述 159
8.2.1 滴定分析法及有关术语 159
8.2.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59
8.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60
8.2.4 滴定分析法中的计算 161
8.3 酸碱滴定法 162
8.3.1 酸碱指示剂 163
8.3.2 滴定曲线 164
8.3.3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71
8.3.4 滴定方式和应用实例 172
8.4 沉淀滴定法 175
8.4.1 沉淀满足法概述 175
8.4.2 莫尔法 175
8.4.3 福尔晗德法 176
8.4.4 法扬斯法 177
8.5 氧化还原滴定法 178
8.5.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178
8.5.2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79
8.5.3 条件电极电势 179
8.5.4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81
8.5.5 氧化还原指示剂 184
8.5.6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85
8.5.7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85
8.6 配位滴定法 192
8.6.1 EDA及其配合物 192
8.6.2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稳定常数 194
8.6.3 配位滴定曲线 197
8.6.4 配位滴定所允许的最低pH和酸效应曲线 200
8.6.5 金属指示剂 201
8.6.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03
8.6.7 配位滴定的应用 206
拓展材料 208
思考题 209
习题 209
第9章 物质结构基础 213
9.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13
9.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13
9.1.2 微观粒子的特性 215
9.1.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16
9.1.4 波函数的空间图像 219
9.2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223
9.2.1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223
9.2.2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224
9.2.3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225
9.2.4 原子险质的周期性 227
9.3 化学键理论 231
9.3.1 离子键理论 231
9.3.2 共价键理论 234
9.3.3 金属键理论 247
9.4 晶体结构 247
9.4.1 晶体的特征 247
9.4.2 晶体结构的描述与分类 248
9.4.3 离子晶体 249
9.4.4 分子晶体 251
9.4.5 原子晶体 256
9.4.6 多键型晶体 257
拓展材料 257
思考题 258
习题 259
第10章 仪器分析法选介 262
1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62
10.1.1 概述 262
10.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62
10.1.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66
10.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67
10.1.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 269
10.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270
10.1.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应用实例 271
10.2 原子吸收光谱法 272
10.2.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72
10.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73
10.2.3 原子吸收的定量分析方法 275
10.2.4 测试条件的选择原则 275
10.3 电势分析法 277
10.3.1 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77
10.3.2 参比电极 277
10.3.3 指示电极 277
10.3.4 pH 的测定 278
10.3.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 279
10.3.6 电势滴定法 280
10.4 色谱分析法 280
10.4.1 色谱分析法概述 280
10.4.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281
10.4.3 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284
拓展材料 285
思考题 286
习题 286
第11章 元素化学 289
11.1 元素概述 289
11.1.1 元素分布 289
11.1.2 元素分类 289
11.2 s区元素 290
11.2.1 s区元素的通性 290
11.2.2 s区元素重要化合物 291
11.3 p区元素 293
11.3.1 p区元素的通性 293
11.3.2 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294
11.4 d 区元素 308
11.4.1 d区元素的通性 309
11.4.2 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309
11.5 ds区元素 316
11.5.1 ds区元素的通性 316
11.5.2 ds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317
11.6 f区元素 321
11.6.1 镧系元素概述 321
11.6.2 锕系元素概述 322
拓展材料 323
思考题 324
习题 324
附录 327
附录一 本书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 327
附录二 基本物理常量和本书使用的一些常用量的符号和名称 327
附录三 一些常见单质、离子及化合物的热力学函数(298.15 K,100 kPa) 328
附录四 一些弱电解质在水榕液中的解离常数(298 K) 333
附录五 一些难榕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15 K) 335
附录六 常见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 15 K) 337
附录七 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338
附录八 条件电极电势(298.15 K) 343
附录九 EDTA配合物的值(I=0.1293~298 K) 344
附录十 EDTA在不同pH 时的值 344
附录十一 一些金属离子的值 344
附录十二 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单位:kJ·mol-l) 345
附录十三 主族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和能(单位:kJ·mol-l) 345
附录十四 元素的电负性 346
附录十五 常见的离子半径 346
附录十六 一些参考资料和常用的Internet资源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