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是含砷废水处理与砷的测定方法研究,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水中的微量砷,获得了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第二篇是砷的吸附作用研究,探讨了氢氧化铁、氢氧化铝、二氧化锰和复合铁铝氢氧化物等几种吸附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砷的去除机理;第三篇是砷的沉淀作用研究,通过混合沉淀和溶解两个方面的实验,分析了砷酸铁、砷酸钙、砷酸钡、砷酸铅和砷酸铜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计算了它们的溶度积和生成的吉布斯自由能。
本书可供环境、地学、化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前言
第一篇 含砷废水处理与砷的测定方法研究
第一章 含砷废水处理方法
1.1 沉淀法
1.2 吸附法
1.3 氧化法
1.4 离子交换法
1.5 生化法
1.6 其他方法
第二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微量砷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标准系列的配制
2.1.4 测定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基体改进剂的影响
2.2.2 基体改进剂量的选择
2.2.3 酸度的影响
2.2.4 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2.2.5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精密度
2.2.8 回收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微量砷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溶液的配制
3.1.4 仪器的条件
3.1.5 水样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还原剂浓度的选择
3.2.2 载液酸度的选择
3.2.3 载气流速的选择
3.2.4 预还原体系及浓度的选择
3.2.5 工作曲线的绘制
3.2.6 方法的可靠性
3.3 本章小结
第二篇 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第四章 砷吸附作用研究进展
4.1 国内对砷吸附作用的研究
4.1.1 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
4.1.2 化学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4.1.3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
4.2 国外对砷吸附作用的研究
4.2.1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2.2 黏土矿物
4.2.3 α-Al2O3
第五章 氢氧化铁胶体对砷吸附行为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及表征
5.1.2 吸附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氢氧化铁胶体的表征
5.2.2 pH对砷吸附的影响
5.2.3 铁与砷的物质的量比对吸附的影响
5.2.4 吸附等温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氢氧化铁对砷的吸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1.4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6.2.2 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
6.2.3 吸附等温线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及其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7.1 实验部分
7.1.1 主要试剂
7.1.2 主要仪器
7.1.3 纳米氧化铁吸附剂的制备
7.1.4 纳米氧化铁对砷的吸附性能实验
7.2 结果与讨论
7.2.1 纳米氧化铁的性能表征
7.2.2 纳米氧化铁对低砷溶液中砷的吸附研究
7.2.3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7.2.4 体系pH对纳米氧化铁吸附As(V)的影响
7.2.5 吸附等温线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氢氧化铝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8.1 实验部分
8.1.1 主要试剂
8.1.2 主要仪器
8.1.3 实验方法
8.1.4 砷的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讨论
8.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8.2.2 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
8.2.3 吸附等温线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二氧化锰对水中As(V)的吸附作用研究
9.1 实验部分
9.1.1 主要试剂
9.1.2 主要仪器
9.1.3 实验方法
9.1.4 砷的分析方法
9.2 结果与讨论
9.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9.2.2 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
9.2.3 吸附等温线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砷(V)的去除
10.1 实验部分
10.1.1 主要试剂
10.1.2 主要仪器
10.1.3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
10.1.4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成分分析和表征
10.1.5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性能实验
10.1.6 溶液中砷的测定
10.2 结果
10.2.1 吸附剂的制备和化学组成
10.2.2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
10.2.3 部分复合吸附剂的电镜扫描图
10.2.4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10.3 讨论
10.3.1 不同初始Fe(III)/Al(III)物质的量比对吸附剂化学组成的影响
10.3.2 复合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10.3.3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As(V)的吸附作用
11.1 实验部分
11.1.1 主要试剂
11.1.2 主要仪器
11.1.3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1.1.4 等温吸附实验
11.1.5 溶液酸度对吸附As(V)的影响实验
11.1.6 As(V)的解吸实验
11.1.7 溶液中砷的测定
11.2 结果与讨论
11.2.1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成分及性质
11.2.2 吸附剂的Zeta电位和等电点
11.2.3 不同pH条件下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特征
11.2.4 吸附动力学曲线
11.2.5 体系pH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As(V)的影响
11.2.6 共存组分及离子强度对吸附As(V)的影响
11.2.7 吸附剂上As(V)的解吸
11.3 本章小结
第三篇 砷的沉淀作用研究
第十二章 砷酸铁化合物(臭葱石)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2.1 引言
12.2 臭葱石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与溶度积
12.2.1 溶解平衡时Fe、As和砷酸盐
12.2.2 溶度积的重新计算
12.2.3 一致性溶解与不一致性溶解
12.2.4 砷的水文地球化学
12.2.5 臭葱石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反应与溶度积
12.3 氢氧化铁对臭葱石在水中溶解的影响
12.4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砷酸钙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3.1 引言
13.2 实验方法
13.2.1 沉淀
13.2.2 溶解
13.2.3 应用PHREEQC程序模拟计算
13.3 实验结果
13.3.1 XRD和SEM分析
13.3.2 沉淀过程中pH与As浓度的变化
13.3.3 pH对水中砷去除率的影响
13.3.4 溶解过程中溶液As含量的变化
13.3.5 溶度积和生成自由能的计算
13.4 讨论
13.5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砷酸钡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4.1 引言
14.2 实验方法
14.2.1 沉淀
14.2.2 溶解
14.2.3 应用PHREEQC程序模拟计算
14.3 实验结果
14.3.1 XRD和SEM分析
14.3.2 沉淀和溶解过程中pH与砷含量的变化
14.3.3 溶度积和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4.4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砷酸铅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5.1 引言
15.2 实验研究内容
15.2.1 沉淀实验
15.2.2 溶解实验
15.2.3 各种砷酸铅盐的溶度积(Ksp)和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ΔG0f)确定
15.3 实验方法
15.3.1 混合沉淀实验
15.3.2 溶解实验
15.4 结果与讨论
15.4.1 砷的存在形态与pH的关系
15.4.2 沉淀实验生成的砷酸铅盐的鉴别
15.4.3 铅砷浓度分析
15.4.4 砷酸铅化合物溶解实验结果分析
15.4.5 砷酸铅盐溶度积计算
15.5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砷酸铜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6.1 引言
16.2 实验研究内容
16.2.1 沉淀实验
16.2.2 溶解实验
16.2.3 各种砷酸铜盐的溶度积(Ksp)和生成吉布斯自由能(ΔG0f)确定
16.3 实验方法
16.3.1 混合沉淀实验
16.3.2 溶解实验
16.4 结果与讨论
16.4.1 沉淀实验
16.4.2 溶解实验
16.4.3 砷酸铜盐溶度积计算
16.5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 CO2对砷酸钙稳定性影响的热力学分析
17.1 含砷废水中和沉淀过程中形成的砷酸钙的类型
17.2 PHREEQC的应用与热力学参数
17.3 结果与讨论
17.4 本章小结
第十八章 水中除砷过程的模拟方法及其局限性
18.1 引言
18.2 模拟方法概述
18.3 砷形态分布与去除的模拟
18.3.1 形态分布
18.3.2 沉淀
18.3.3 吸附
18.3.4 动力学
第十九章 含砷污泥制砖的毒性浸出研究
19.1 实验方法
19.1.1 实验用砖的制备
19.1.2 浸出方法
19.1.3 仪器与分析方法
19.2 结果与讨论
19.2.1 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19.2.2 污泥掺入量对浸出毒性的影响
19.2.3 污泥砖浸出的安全性分析
19.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