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然产物中高效、快速、准确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是“重大新药创制” 的关键,活性成分的快速、高通量分离、纯化和大规模化合物样品制备是目前严重制约创新药物发展的瓶颈。本书紧紧围绕这一关键技术, 详尽阐述来源于中草药、动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产物,在活性评价导向下, 快速、高效靶向分离活性产物并快速构建具有化学多样性和结构新颖性的天然产物活性化合物数据库。
全书内容包括天然活性产物分离方法,天然产物的靶向活性筛选, 来源于中草药、动植物、微生物及海洋生物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制备等。每个章节后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供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本书内容新颖,体现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突出特色、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创新药物研发,中草药、动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产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样章试读
目录
- 第一篇 天然活性产物分离方法
第一章 固相析出分离法
第一节 盐析沉淀法
第二节 有机溶剂沉淀法
第三节 其他沉淀方法
第四节 沉淀法应用实例
第二章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第一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
第二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三节 膜萃取技术
第四节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第五节 超声辅助萃取技术
第六节 固相萃取技术
第七节 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第八节 红外辅助萃取技术
第三章 分子蒸馏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理与特点
第三节 分子蒸馏流程及装置
第四节 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面的应用实例
第五节 分子蒸馏的局限性
第六节 展望
第四章 吸附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吸附规律
第三节 吸附分离原理与技术
第四节 吸附树脂在植物药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第五章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
第六章 色谱分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色谱分离理论基础
第三节 吸附色谱
第四节 分配色谱
第五节 离心分配色谱
第六节 离子交换色谱
第七节 凝胶色谱
第八节 亲和色谱
第九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
第七章 制备色谱
第一节 薄层色谱
第二节 柱色谱
第三节 压力液相色谱
第四节 超临界流体制备色谱
第五节 离子交换色谱
第六节 亲和色谱
第七节 疏水作用色谱
第八节 共价色谱
第九节 高速逆流色谱
第十节 模拟移动床色谱
第十一节 顶替色谱
第十二节 径向柱色谱
第十三节 制备型气相色谱
第十四节 多种色谱方法的联用
第八章 膜分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膜分离过程的操作
第四节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和天然产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九章 电泳分离技术
第一节 凝胶电泳
第二节 等电聚焦电泳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
第四节 制备电泳
第十章 亲和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亲和超滤
第三节 亲和膜分离
第四节 亲和沉淀
第五节 新型亲和分离技术
第十一章 泡沫分离技术
第十二章 天然活性成分生物技术制备方法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
第二节 微生物转化
第三节 基因工程菌表达系统
第四节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第五节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第十三章 结晶和干燥
第一节 结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结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杂质对结晶的影响
第四节 干燥
第十四章 高效、快速分离分析及制备研究
第一节 集成化制备技术研究
第二节 高速逆流色谱与质谱联用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篇 中药、动植物资源的分离纯化和制备
第十五章 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第十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第十七章 苯丙素类
第一节 香豆素
第二节 木脂素
第十八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萜
第三节 倍半萜
第四节 二萜类化合物
第五节 挥发油(精油)
第十九章 三萜及其苷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提取分离
第三节 生物活性
第二十章 甾体及其苷类
第一节 甾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甾核的稠合方式
第二节 甾体及其苷类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甾体及其苷类的生物活性
第二十一章 生物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结构分类
第三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第四节 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第二十二章 动物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与制备
第二十三章 活性成分筛选、分离纯化与制备应用实例
第一节 中药补体抑制剂活性导向分离与表征
第二节 青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活性成分筛选、分离与制备
第三节 抗病毒活性成分筛选、分离纯化与制备
第四节 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筛选、分离纯化与制备
第三篇 微生物资源的分离纯化和制备
第二十四章 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来源生理活性物质的特点
第二节 微生物来源生理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微生物资源的应用及其前景
第二十五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 克拉维酸类
第二十六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红霉素
第三节 螺旋霉素
第四节 麦迪霉素
第五节 交沙霉素
第二十七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链霉素
第三节 新霉素
第四节 西索米星
第二十八章 多肽类和糖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杆菌肽
第三节 替考拉宁
第四节 达托霉素
第二十九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四环素
第三节 土霉素
第三十章 聚醚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盐霉素
第三节 马杜霉素
第三十一章 微生物来源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物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柔红霉素
第三节 丝裂霉素C
第四节 光辉霉素
第五节 抗病毒活性物质
第三十二章 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活性物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
第三节 免疫增强剂
第三十三章 微生物来源的酶抑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普伐他汀
第三节 洛伐他汀
第四节 阿卡波糖
第三十四章 微生物来源的兽药和农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农药
第三节 兽药
第三十五章 极端环境微生物来源的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与制备
第一节 嗜热菌及其耐热机制
第二节 嗜盐菌及其抗性机制
第三节 嗜酸菌及其抗性机制
第四节 其他嗜极微生物及特点
第五节 嗜极微生物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
第六节 困难与对策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来源生理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
第一节 抗菌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
第二节 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
第三节 免疫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
第三十七章 分离纯化单元操作选用策略
第一节 不同种类微生物资源的影响
第二节 发酵生产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产品质量标准的影响
第四篇 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制备
第三十八章 概述
第三十九章 海洋植物
第一节 红树林
第二节 海藻
第四十章 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
第一节 腔肠动物门
第二节 多孔动物门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
第四节 棘皮动物
第五节 其他
第四十一章 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和制备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分离、纯化和制备的方法
第二节 研究实例
第五篇 天然产物的靶向活性筛选
第四十二章 药物靶标和治疗领域选择的多样性及针对性
第一节 定义
第二节 基因组学对药物发现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靶标的分类
第四十三章 药物靶标
第一节 G蛋白偶联受体
第二节 离子通道
第三节 核受体
第四节 酶
第五节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第六节 展望
第四十四章 筛选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生化检测
第二节 细胞水平检测
第三节 基于小动物筛选模型
第四十五章 天然产物的保存与管理
第一节 天然产物的收集和加工
第二节 天然产物样品的保存与管理
第三节 备用化合物
第四十六章 中国的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筛选及创新药物研究
第一节 青蒿素:一个里程碑
第二节 抗肿瘤药物
第三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药物
第五节 代谢性疾病药物
第六节 抗感染药物
第七节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