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理学 > 0703 化学 > 基础仪器分析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基础仪器分析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基础仪器分析
  • 书号:9787030559425
    作者:黄承志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
    字数:95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98.00元
    售价: ¥77.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共25章,涉及光谱及波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及分离分析和成像分析。在相关章节中列举了仪器分析知识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可进一步理解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与药学专业的关系,并为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每章后均有不同形式的习题,可用于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什么是仪器分析 2
    1.1.1 分析仪器 2
    1.1.2 仪器分析 3
    1.2 为什么要学习仪器分析 3
    1.2.1 仪器分析的任务 3
    1.2.2 可用于分析目的物质性质 4
    1.2.3 仪器分析的内容 5
    1.2.4 分析仪器的类型与结构 5
    1.3 如何学好仪器分析 6
    1.4 现代仪器分析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7
    1.4.1 药物发现过程中的仪器分析 7
    1.4.2 药物临床前研究过程中的仪器分析 7
    1.4.3 药物临床研究过程中的仪器分析 8
    1.4.4 药物生产、上市及上市后监测过程中的仪器分析 8
    1.5 仪器分析发展简史 9
    1.5.1 分析仪器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9
    1.5.2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11
    第1篇 光谱及波谱分析
    第2章 光谱分析导论 14
    2.1 光的本质 14
    2.1.1 光的波粒二象性 14
    2.1.2 电磁波 16
    2.2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8
    2.2.1 物质的光吸收与光发射 18
    2.2.2 物质的光散射 20
    2.2.3 光与物质作用的其他方式 21
    2.3 物质的颜色及测量 21
    2.3.1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21
    2.3.2 人类的色觉 23
    2.3.3 三原色原理 25
    2.3.4 标准色度学系统 26
    2.3.5 色度计算方法 27
    2.4 光谱分析仪器 28
    2.4.1 光谱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 28
    2.4.2 光源 28
    2.4.3 单色系统 28
    2.4.4 样品室 29
    2.4.5 检测系统 30
    2.4.6 数据处理和显示系统 31
    2.5 光谱分析法 31
    2.5.1 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31
    2.5.2 光谱分析法的属性 33
    第3章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分析 36
    3.1 分子轨道理论与有机分子的电子跃迁 36
    3.1.1 分子轨道理论 36
    3.1.2 电子跃迁的类型 37
    3.1.3 生色团和助色团 39
    3.1.4 波长红移与蓝移、增色与减色效应 40
    3.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2
    3.2.1 饱和烃及其衍生物 42
    3.2.2 不饱和烃及其共轭烯烃 43
    3.2.3 羰基化合物 43
    3.2.4 芳香族化合物 43
    3.3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5
    3.3.1 电荷转移跃迁 45
    3.3.2 配位场跃迁 45
    3.4 影响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的因素 46
    3.4.1 分子结构对光吸收的影响 46
    3.4.2 环境效应 47
    3.5 光吸收定律 49
    3.5.1 朗伯-比尔定律 49
    3.5.2 摩尔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 50
    3.5.3 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51
    3.5.4 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52
    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4
    3.6.1 光源 55
    3.6.2 双光束光路系统 55
    3.6.3 样品池 55
    3.7 分子吸收光谱的测定 57
    3.7.1 试样的制备 57
    3.7.2 测量条件的选择 57
    3.7.3 参比溶液的选择 59
    3.8 金属离子的测定 60
    3.8.1 显色反应 60
    3.8.2 显色剂 60
    3.8.3 显色条件的选择 62
    3.8.4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64
    3.9 分子吸收光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65
    3.9.1 定性分析 65
    3.9.2 定量分析 67
    第4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72
    4.1 概述 72
    4.1.1 基本概念 72
    4.1.2 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 73
    4.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74
    4.2.1 产生分子红外吸收的条件 74
    4.2.2 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模型 75
    4.2.3 影响红外吸收峰强度的因素 77
    4.2.4 影响基团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78
    4.3 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 80
    4.3.1 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80
    4.3.2 红外光谱的基本区域 81
    4.3.3 典型化学键的红外吸收光谱 83
    4.4 红外光谱分析法 85
    4.4.1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85
    4.4.2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85
    4.5 红外吸收光谱仪及样品制备技术 86
    4.5.1 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类型及构成 86
    4.5.2 红外光谱分析的样品制备 88
    4.6 近红外光谱分析 89
    4.6.1 概述 89
    4.6.2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90
    4.6.3 近红外谱带的归属 91
    4.6.4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简介 92
    4.7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95
    4.7.1 在合成类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95
    4.7.2 在中药活性组分研发中的应用 95
    4.7.3 药品鉴定和分析示例 96
    4.7.4 制药过程分析中的应用示例 97
    第5章 分子发光分析 100
    5.1 分子发光的类型 100
    5.2 分子荧光分析法 101
    5.2.1 荧光及磷光 101
    5.2.2 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102
    5.2.3 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104
    5.2.4 荧光光谱的特征 105
    5.2.5 荧光特征参数 107
    5.2.6 荧光发射与分子结构 108
    5.2.7 荧光分子的各向异性 111
    5.2.8 影响分子荧光发射的环境因素 112
    5.2.9 分子荧光分析法 116
    5.2.10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18
    5.2.11 荧光分光光度计 119
    5.3 化学发光分析法 121
    5.3.1 化学发光的产生 122
    5.3.2 典型化学发光体系 124
    5.3.3 化学发光分析仪器 128
    5.4 生物发光分析法 129
    第6章 光散射光谱分析 132
    6.1 光散射现象及种类 132
    6.1.1 光散射现象 132
    6.1.2 光散射种类 132
    6.2 光散射的本质 133
    6.2.1 丁铎尔散射 133
    6.2.2 瑞利散射 134
    6.2.3 米氏散射 135
    6.2.4 密度涨落理论 136
    6.2.5 拉曼散射 138
    6.2.6 布里渊散射 139
    6.2.7 康普顿散射 140
    6.3 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 140
    6.3.1 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41
    6.3.2 共振光散射增强 142
    6.3.3 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法 142
    6.3.4 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143
    6.3.5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 144
    6.4 拉曼散射光谱分析 144
    6.4.1 概论 144
    6.4.2 基本原理 144
    6.4.3 激光拉曼光谱仪 146
    6.4.4 激光拉曼光谱法 147
    6.4.5 共振拉曼散射光谱法 147
    6.4.6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 148
    第7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150
    7.1 概述 150
    7.1.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优点 150
    7.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局限性 150
    7.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51
    7.2.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51
    7.2.2 原子吸收谱线的特征 152
    7.2.3 原子吸收光谱的谱线变宽 153
    7.3 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57
    7.3.1 积分吸收测量法 157
    7.3.2 峰值吸收测量法 157
    7.3.3 锐线光源 158
    7.3.4 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 158
    7.3.5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基础 159
    7.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59
    7.4.1 光源 160
    7.4.2 原子化系统 160
    7.4.3 光学系统 161
    7.4.4 检测系统 162
    7.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干扰及其抑制 162
    7.5.1 光谱干扰及其抑制 162
    7.5.2 化学干扰及其消除 164
    7.5.3 物理干扰及其消除 164
    7.6 定量分析方法 165
    7.6.1 标准曲线法 165
    7.6.2 标准加入法 165
    7.6.3 原子吸收光谱的测定条件 167
    7.6.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征参数 168
    7.7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68
    第8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173
    8.1 概述 173
    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74
    8.2.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174
    8.2.2 谱线的类型 175
    8.2.3 谱线的宽度和轮廓 176
    8.2.4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176
    8.2.5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76
    8.3 原子发射光谱仪 177
    8.3.1 激发光源 178
    8.3.2 分光系统 179
    8.3.3 检测系统 181
    8.4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183
    8.4.1 定性分析 183
    8.4.2 半定量分析 184
    8.4.3 定量分析 185
    8.4.4 分析线、内标元素及内标线的选择 186
    8.5 原子发射光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86
    8.5.1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87
    8.5.2 在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187
    8.5.3 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188
    8.6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189
    8.6.1 原子荧光简介 189
    8.6.2 原子荧光光谱仪 189
    8.6.3 原子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189
    第9章 X射线光谱分析 191
    9.1 概述 191
    9.2 X射线的产生及弛豫现象 191
    9.2.1 X射线的产生 191
    9.2.2 弛豫现象 194
    9.3 X射线光谱仪 194
    9.3.1 X射线源 194
    9.3.2 入射波长限定装置 195
    9.3.3 X射线检测器 196
    9.3.4 信号处理器 198
    9.4 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法 198
    9.4.1 X射线的吸收 198
    9.4.2 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原理 198
    9.4.3 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199
    9.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199
    9.5.1 定性分析 200
    9.5.2 定量分析 200
    9.5.3 仪器装置 200
    9.6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法 201
    9.6.1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法的原理 201
    9.6.2 晶体结构分析 202
    9.6.3 X射线衍射强度 205
    9.6.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205
    9.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 208
    9.7.1 基本原理 208
    9.7.2 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208
    9.7.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11
    9.7.4 X光电子能谱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214
    9.8 X射线光谱分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15
    第10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17
    10.1 概述 217
    10.2 核磁共振的原理 218
    10.2.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218
    10.2.2 核磁共振现象 220
    10.2.3 自旋弛豫 221
    10.3 核磁共振波谱仪 221
    10.3.1 核磁共振的产生方式 221
    10.3.2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222
    10.3.3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224
    10.4 化学位移 225
    10.4.1 化学位移的产生 225
    10.4.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226
    10.4.3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27
    10.4.4 NMR波谱的测定 229
    10.4.5 常见结构的化学位移 231
    10.5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31
    10.5.1 自旋偶合 231
    10.5.2 核的等价性 232
    10.5.3 偶合常数 233
    10.6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35
    10.6.1 核磁共振氢谱 235
    10.6.2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步骤 235
    10.7 核磁共振碳谱及解析 236
    10.7.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236
    10.7.2 13C核磁共振谱的化学位移 237
    10.7.3 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 238
    10.7.4 常见的13C核磁共振谱 239
    10.7.5 13C核磁共振谱的解析步骤 241
    10.8 二维核磁共振谱 242
    10.8.1 基本原理及类别 242
    10.8.2 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243
    10.8.3 多量子跃迁谱 244
    10.9 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45
    10.9.1 药物靶标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解析 245
    10.9.2 药物代谢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246
    10.10 现代磁共振分析技术 246
    10.10.1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谱 246
    10.10.2 计算机辅助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 247
    第11章 质谱分析 251
    11.1 概述 251
    11.1.1 质谱与质谱分析法 251
    11.1.2 质谱分析法的特点 252
    11.2 质谱分析仪 253
    11.2.1 质谱分析仪的主要构件 253
    11.2.2 真空系统 253
    11.2.3 进样系统 253
    11.2.4 离子源 255
    11.2.5 质量分析器 260
    11.2.6 检测器及数据处理系统 264
    11.2.7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265
    11.3 质谱图及化学键的主要裂解方式 267
    11.3.1 质谱的表示方式 267
    11.3.2 质谱图中主要离子峰类型 268
    11.3.3 化学键的主要裂解方式 271
    11.4 质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273
    11.4.1 质谱定性分析 273
    11.4.2 质谱定量分析 275
    11.5 现代质谱分析技术 276
    11.5.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276
    11.5.2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 277
    11.5.3 串联质谱 277
    11.5.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279
    第2篇 电化学分析
    第12章 电化学分析导论 282
    12.1 概述 282
    12.1.1 电化学分析法分类 283
    12.1.2 电化学分析法的特点 284
    12.2 化学电池 284
    12.2.1 化学电池的种类 284
    12.2.2 丹尼尔电池 284
    12.3 电池电动势 286
    12.3.1 电极-溶液相界面电位差 286
    12.3.2 液体-液体相界面电位差 286
    12.3.3 电极-导线相界面电位差 287
    12.3.4 原电池的电动势 287
    12.4 极化现象 287
    12.4.1 浓差极化 287
    12.4.2 电化学极化 288
    12.5 指示电极 288
    12.5.1 金属基电极 289
    12.5.2 膜电极 291
    12.6 参比电极 293
    12.6.1 甘汞电极 294
    12.6.2 银-氯化银电极 295
    12.7 盐桥 295
    第13章 电导分析 298
    13.1 概述 298
    13.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 298
    13.2.1 导体 298
    13.2.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制 301
    13.2.3 法拉第定律 301
    13.3 电导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02
    13.3.1 电导与电导率 302
    13.3.2 影响电导分析法的因素 303
    13.4 溶液电导的测量 305
    13.4.1 电极和电导池 305
    13.4.2 电导仪 306
    13.4.3 无电极式电导测量法 306
    13.4.4 非接触式电导法 306
    13.5 电导分析法及其应用 307
    13.5.1 直接电导法 307
    13.5.2 电导法的应用 307
    13.6 电导检测器 309
    13.6.1 接触式电导检测器 309
    13.6.2 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 310
    第14章 电位分析 312
    14.1 概述 312
    14.2 电位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312
    14.3 酸度计 314
    14.3.1 酸度计的种类与结构 314
    14.3.2 pH计的工作原理 315
    14.4 离子选择电极 317
    14.4.1 离子选择电极的种类 317
    14.4.2 原电极 318
    14.4.3 敏化膜电极 323
    14.4.4 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 326
    14.4.5 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 326
    14.5 直接电位分析 328
    14.5.1 标准曲线法 329
    14.5.2 直接比较法 329
    14.5.3 标准加入法 329
    14.6 电位滴定法 331
    14.6.1 滴定曲线及滴定终点 331
    14.6.2 指示电极的选择 333
    14.7 压电现象 335
    14.7.1 压电效应的原理 335
    14.7.2 压电材料的主要参数 336
    14.7.3 压电方程 338
    14.7.4 压电振子 338
    第15章 极谱法与伏安分析 342
    15.1 概述 342
    15.2 经典极谱分析 343
    15.2.1 极谱分析法原理 343
    15.2.2 极谱波 344
    15.2.3 极谱波的类型 345
    15.2.4 极谱波方程 346
    15.2.5 扩散电流方程 346
    15.2.6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 347
    15.2.7 极谱法的测定 348
    15.2.8 极谱法的应用 349
    15.3 现代极谱分析 349
    15.3.1 单扫描极谱法 349
    15.3.2 脉冲极谱法 350
    15.3.3 极谱催化波 35
    15.4 伏安分析法 35
    15.4.1 循环伏安法 35
    15.4.2 溶出伏安法 35
    15.5 超声电分析化学 3 5
    15.5.1 超声伏安分析法 35
    15.5.2 电极过程动力学 356
    15.5.3 超声电化学发光分析 356
    第3篇 色谱及分离分析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 359
    16.1 概述 359
    16.1.1 物质的分离与色谱法 359
    16.1.2 色谱过程 360
    16.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361
    16.2.1 色谱流出曲线 361
    16.2.2 色谱峰形参数 363
    16.2.3 保留值 364
    16.2.4 分配平衡中的基本概念 366
    16.2.5 柱效参数 368
    16.2.6 分离度 369
    16.3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机制 370
    16.3.1 色谱法的分类 370
    16.3.2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371
    16.4 基本分离方程式及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372
    16.4.1 基本分离方程式 372
    16.4.2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374
    第17章 平面色谱分析 378
    17.1 概述 378
    17.2 薄层色谱法的分类 378
    17.2.1 吸附薄层色谱法 379
    17.2.2 分配薄层色谱法 379
    17.2.3 分子排阻薄层色谱法 379
    17.2.4 离子交换薄层色谱法 379
    17.2.5 聚酰胺薄层色谱法 380
    17.3 固定相的选择 380
    17.3.1 常见薄层色谱固定相 380
    17.3.2 硅胶 381
    17.3.3 氧化铝 381
    17.4 展开剂的选择 382
    17.4.1 选择原则 382
    17.4.2 最佳展开系统 382
    17.5 薄层色谱分离过程 383
    17.5.1 铺制薄层板 383
    17.5.2 点样 383
    17.5.3 展开 384
    17.5.4 显色与检视 385
    17.5.5 记录 385
    17.6 薄层色谱的系统适应性实验 386
    17.6.1 检测灵敏度 386
    17.6.2 比移值测定 386
    17.6.3 分离效能 387
    17.7 薄层色谱扫描法 387
    17.8 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88
    17.8.1 定性鉴别 388
    17.8.2 杂质限度检查 388
    17.8.3 含量测定 389
    17.8.4 应用示例 389
    第18章 气相色谱分析 394
    18.1 概述 394
    18.2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94
    18.2.1 气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394
    18.2.2 塔板理论 395
    18.2.3 速率理论 399
    18.3 气相色谱仪 406
    18.3.1 气相色谱仪的构成 406
    18.3.2 气相色谱仪的构件系统 406
    18.3.3 气相色谱检测器 407
    18.4 气相色谱固定相及色谱柱 412
    18.4.1 担体 412
    18.4.2 固定液 413
    18.4.3 气固色谱固定相 414
    18.4.4 气相色谱柱 415
    18.5 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420
    18.5.1 定性分析方法 420
    18.5.2 定量分析方法 421
    18.6 气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424
    18.6.1 系统适用性实验 424
    18.6.2 气相色谱法在药物鉴别中的应用 425
    18.6.3 气相色谱法在杂质检查中的应用 425
    18.6.4 气相色谱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427
    18.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428
    18.7.1 GC-MS联用仪简介 428
    18.7.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431
    第19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3
    19.1 概述 433
    19.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433
    19.2.1 吉丁斯方程 433
    19.2.2 吉丁斯方程讨论 434
    19.2.3 高效液相色谱的范氏方程 436
    19.2.4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对比 436
    19.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437
    19.3.1 液固色谱法 437
    19.3.2 液液分配色谱法 437
    19.3.3 离子交换色谱法 437
    19.3.4 分子排阻色谱法 438
    19.4 高效液相色谱仪 438
    19.4.1 输液系统 438
    19.4.2 进样系统 439
    19.4.3 分离系统 440
    19.4.4 检测系统 441
    19.4.5 数据处理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444
    19.5 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444
    19.5.1 高效液相色谱填料 444
    19.5.2 化学键合相固定相 445
    19.5.3 其他种类固定相 447
    19.5.4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 449
    19.5.5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451
    19.5.6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452
    19.6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453
    19.6.1 在药物鉴别中的应用 453
    19.6.2 在药物杂质检查中的应用 453
    19.6.3 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456
    19.7 超高效液相色谱 458
    19.7.1 简介 458
    19.7.2 理论基础 458
    19.7.3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 459
    19.8 制备液相色谱 460
    19.8.1 制备型色谱柱的选择 461
    19.8.2 流动相的选择 461
    19.8.3 检测器 461
    19.8.4 上样量 462
    19.8.5 馏分收集及纯化后处理 462
    19.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462
    19.9.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过程 462
    19.9.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接口 463
    19.9.3 色谱单元 464
    19.9.4 质量分析器 465
    19.9.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465
    第20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 468
    20.1 概述 468
    20.2 超临界流体 469
    20.2.1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与特性 469
    20.2.2 常用超临界流体 470
    20.3 超临界流体色谱 471
    20.3.1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分离原理 471
    20.3.2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特点 472
    20.4 超临界流体色谱设备 473
    20.4.1 流动相 473
    20.4.2 固定相 474
    20.4.3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 475
    20.5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476
    20.5.1 超临界流体萃取 476
    20.5.2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 478
    20.5.3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基本类型 478
    20.5.4 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 480
    20.5.5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480
    20.5.6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481
    20.6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483
    第21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 485
    21.1 概述 485
    21.2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 485
    21.2.1 毛细管 485
    21.2.2 电渗流 486
    21.2.3 电泳淌度 487
    21.2.4 焦耳热 488
    21.2.5 柱效与分离度 488
    21.2.6 毛细管电泳仪器结构 489
    21.2.7 毛细管电泳分析的特征 489
    2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与原理 489
    21.3.1 毛细管区带电泳 489
    21.3.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490
    21.3.3 毛细管电色谱 491
    21.3.4 毛细管凝胶电泳 491
    21.3.5 毛细管等电聚焦 492
    21.3.6 毛细管等速电泳 492
    21.4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技术 493
    21.4.1 毛细管电泳进样类别 493
    21.4.2 压力进样 493
    21.4.3 电动进样 494
    21.5 毛细管电泳的信号检测 494
    21.5.1 光学检测 494
    21.5.2 电化学检测 495
    21.5.3 质谱检测 496
    21.6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497
    21.6.1 定性定量分析 497
    21.6.2 药物筛选 498
    21.7 微流控技术简介 500
    21.7.1 色谱分离芯片 500
    21.7.2 药物筛选微流控芯片 501
    第4篇 成像分析
    第22章 光学显微成像分析 504
    22.1 概述 504
    22.1.1 显微术与显微成像系统 504
    22.1.2 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 505
    22.2 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506
    22.2.1 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 506
    22.2.2 光学显微镜成像分辨率极限 507
    22.3 光学显微镜结构 511
    22.3.1 机械构造 511
    22.3.2 光学系统 512
    22.4 现代光学显微技术 513
    22.4.1 光学显微镜的分类 513
    22.4.2 光学显微镜的应用 515
    22.5 荧光显微成像分析 516
    22.5.1 概述 516
    22.5.2 荧光显微成像原理 516
    22.5.3 荧光显微镜的仪器结构、数据采集及分析 517
    22.5.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仪器结构 519
    22.5.5 荧光显微成像分析的应用 519
    第23章 电子显微成像分析 524
    23.1 概述 524
    23.2 透射电子显微成像分析 524
    2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524
    23.2.2 主要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529
    2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和放大倍数的测定 531
    23.2.4 样品制备 531
    23.2.5 表面复型 532
    23.2.6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533
    23.3 扫描电子显微成像分析 534
    23.3.1 概述 534
    23.3.2 成像原理 535
    2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 537
    2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主要区别 539
    2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540
    第24章 原子力显微成像分析 543
    24.1 概述 543
    24.1.1 原子力显微镜的诞生 543
    24.1.2 原子力显微镜的特点 544
    24.2 原子力显微成像的基本原理 545
    24.2.1 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545
    24.2.2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原理 546
    24.2.3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成像模式 546
    24.2.4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信息 549
    24.3 原子力显微成像的试样准备 550
    24.4 原子力显微成像的应用 551
    24.4.1 形貌成像分析 551
    24.4.2 研究不同对象间的作用力 553
    24.4.3 纳米加工及操纵 553
    24.4.4 原子力显微成像的优点 554
    24.4.5 原子力显微成像的发展 554
    第25章 临床医学成像分析 556
    25.1 概述 556
    25.2 X射线透视影像 557
    25.2.1 诊断用X射线机 557
    25.2.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 560
    25.3 超声波及超声成像 561
    25.3.1 超声波 561
    25.3.2 超声波的传播 562
    25.3.3 医用超声诊断仪 563
    25.3.4 医用超声的临床应用 564
    25.3.5 超声造影剂 566
    25.4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 567
    25.4.1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567
    25.4.2 医用核磁共振仪构成 569
    25.4.3 超导型MRI设备 570
    25.4.4 医用核磁共振仪的临床应用 571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