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构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测算方法—共协理论方法,对中国等15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建立起经济增长与固定资本存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劳动力增长、制度创新、经济环境外部性等直接决定因素的新的实证模型。不仅对多个典型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而且对韩国和中国经济增长做了DSGE分析,还对中国实施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做了专题研究,对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转型进行了预测。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序言 i
再版前言 v
前言 vii
1 绪论 001
1.1 问题的提出 001
1.2 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002
1.2.1 哈罗德-多马模型 002
1.2.2 索洛-斯旺模型与生产函数法 004
1.2.3 新增长理论 011
1.3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018
1.3.1 国外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019
1.3.2 国内关于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020
1.4 经济增长理论演变的知识图谱分析 024
1.4.1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作品 025
1.4.2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 026
1.5 经济增长模型的包容式演化 026
1.5.1 科学理论的演化类型 026
1.5.2 经济增长模型的包容式演化轨迹 029
2 经济增长的共协理论 033
2.1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034
2.1.1 经济增长的多种决定因素 034
2.1.2 制度创新的作用 037
2.1.3 经济环境外部性 040
2.2 共协理论 043
2.2.1 创新与投资的共协关系 044
2.2.2 共协的含义 046
2.2.3 共协的基础 047
2.3 新的经济增长模型 048
2.3.1 收益分解方法 048
2.3.2 经济增长率分解 051
2.3.3 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的步骤 052
2.4 经济学的三个假设与内生增长问题 054
2.4.1 当代经济学的三个假设 054
2.4.2 从共协理论角度看经济学的三个假设 055
2.4.3 内生增长问题 058
2.5 小结 059
3 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 060
3.1 DEA方法 060
3.1.1 C2R模型 060
3.1.2 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公式 062
3.2 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英国为例 064
3.2.1 撒切尔政府的改革 065
3.2.2 布莱尔政府“第三条道路”的改革 069
3.3 制度创新的层次与类型 070
3.3.1 制度的层次 070
3.3.2 制度创新的类型 071
3.4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074
3.4.1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074
3.4.2 制度创新周期理论 079
3.4.3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080
3.5 小结 082
4 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 083
4.1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以韩国为例 083
4.1.1 劳动报酬函数模型 083
4.1.2 投资价值函数模型 084
4.1.3 总体模型 084
4.1.4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公式 084
4.1.5 对韩国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085
4.2 人力资本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 086
4.2.1 人力资本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086
4.2.2 人力资本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公式 088
4.3 研究开发经费时间序列数据的选择问题 088
4.3.1 数据选择时的几点考虑 088
4.3.2 研究开发经费时间序列数据的自相关 089
4.4 经济增长模型的检验问题 090
4.5 小结 091
5 对美国等典型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093
5.1 对美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分析 093
5.1.1 关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相关研究 093
5.1.2 对100多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测算 095
5.1.3 创新型国家与美国发展方式的转型 098
5.2 对日本经济的测算及分析 099
5.2.1 日本经济增长模型 099
5.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分析 102
5.3 对德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105
5.3.1 德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105
5.3.2 德国的“经济奇迹”与衰退 106
5.3.3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与德国经济的缓慢增长 108
5.3.4 德国国内投资增长缓慢的原因 109
5.4 对新加坡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115
5.4.1 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15
5.4.2 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116
5.4.3 资本-创新双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17
5.4.4 推动创新与转型的政策 119
5.5 小结 120
6 韩国经济增长的DSGE分析 121
6.1 韩国经济增长的模型组 121
6.1.1 居民部门模型 122
6.1.2 企业部门模型 123
6.1.3 科技部门模型 123
6.1.4 外贸部门的进出口模型 124
6.1.5 货币部门模型 124
6.1.6 财政部门模型 125
6.1.7 环境部门模型组 125
6.1.8 目标函数 125
6.2 模型的对数线性化和参数求解 126
6.3 模拟仿真分析 128
6.4 小结 132
7 中国经济增长的DSGE分析 134
7.1 引言 134
7.2 基于共协理论、供给侧结构改革理论、创新驱动理论的DSGE模型组的构建 136
7.2.1 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改革、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模块 137
7.2.2 居民消费与进出口模块 139
7.2.3 财政与金融模块 139
7.2.4 能源与环境模块 140
7.3 模型求解与参数估计 141
7.3.1 整个经济体系的目标函数 141
7.3.2 金融稳定指数 142
7.3.3 模型求解与参数估计 143
7.3.4 方差分解与模拟仿真 144
7.4 小结 150
8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测算与创新驱动-转型分析 152
8.1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 152
8.1.1 不同学者的测算 152
8.1.2 关于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154
8.2 1953~1976年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因素分析 157
8.2.1 经济增长模型 157
8.2.2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57
8.3 1977~2017年经济增长模型与核算 158
8.3.1 经济增长模型 158
8.3.2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58
8.3.3 对测算结果的讨论 159
8.3.4 对1978年以来中国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评价和解释 160
8.4 中国经济创新驱动与转型的分析 161
8.4.1 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8.4.2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能过剩 162
8.4.3 国有企业杠杆率与经济增长的优化区间 167
8.4.4 建设科技强国 170
8.4.5 加快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 186
8.5 2020~2035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新转型的预测 189
8.5.1 结构性改革与结构转变 190
8.5.2 就业人数的预测 190
8.5.3 研究开发投入与GDP的比例预测 190
8.5.4 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演变趋势 191
8.5.5 人均受教育年限演变趋势 192
8.5.6 2020~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192
8.5.7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历史性转折 192
8.5.8 污染物排放预测 193
8.6 小结 194
9 研究结论 196
参考文献 200
附录1 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17
附录2 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23
附录3 英国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31
附录4 韩国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36
附录5 法国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41
附录6 德国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45
附录7 加拿大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49
附录8 日本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53
附录9 澳大利亚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58
附录10 新加坡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62
附录11 新西兰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66
附录12 意大利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70
附录13 爱尔兰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74
附录14 瑞典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78
附录15 芬兰经济增长数据和模型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