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适应新形势下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教材立足健康中国建设,展示针灸成果;结合一线教师的临床经验,介绍针灸临床基础指导原则;重点介绍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突出临床特色,体现中医药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教材编写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各参编人员坚持质量把控,内容上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纸数融合、可操作性强,较传统教材新配备了数字增值服务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案例思考教学模块,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更增强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与治疗原则 3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3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4
第二章 针灸治病特点与临床诊治特点 8
第一节 针灸治病特点 8
第二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9
第三章 针灸处方与特定穴的应用 11
第一节 针灸配穴处方 11
第二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4
下 篇 各论
第四章 内科病证 21
第一节 头痛 21
第二节 面瘫 26
第三节 面痛 29
第四节 中风 31
第五节 眩晕 36
第六节 痿证 45
第七节 痹证 49
第八节 颤证 52
第九节 瘿病 55
第十节 癫病 57
第十一节 狂病 59
第十二节 痫病 61
第十三节 痴呆 64
第十四节 郁证 66
第十五节 不寐 69
第十六节 胸痹(心痛) 71
第十七节 心悸 74
第十八节 感冒 76
第十九节 咳嗽 79
第二十节 哮喘 82
第二十一节 胃痛 85
第二十二节 腹痛 87
第二十三节 胁痛 90
第二十四节 呕吐 92
第二十五节 呃逆 95
第二十六节 便秘 97
第二十七节 泄泻 100
第二十八节 痢疾 103
第二十九节 黄疸 105
第三十节 消渴 107
第三十一节 水肿 110
第三十二节 淋证 112
第三十三节 慢性前列腺炎 115
第三十四节 遗精 118
第三十五节 阳痿 120
第三十六节 早泄 123
第三十七节 不育 125
第三十八节 癃闭 127
第五章 妇科病证 131
第一节 月经不调 131
第二节 痛经 133
第三节 闭经 136
第四节 绝经前后诸证 138
第五节 缺乳 140
第六节 崩漏 141
第七节 产后恶露不绝 143
第八节 带下病 145
第九节 不孕症 146
第十节 妊娠恶阻 148
第十一节 难产 149
第十二节 胎位不正 150
第十三节 阴挺 151
第十四节 阴痒 152
第六章 儿科病证 155
第一节 遗尿 155
第二节 五迟五软 157
第三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小儿多动症) 158
第四节 疳证 160
第五节 积滞 162
第六节 惊风 163
第七章 皮外科病证 166
第一节 瘾疹 166
第二节 湿疹 168
第三节 蛇串疮 170
第四节 粉刺 172
第五节 斑秃 174
第六节 丹毒 176
第七节 乳痈 178
第八节 乳癖 180
第九节 牛皮癣 182
第十节 痔疮 184
第十一节 疝气 186
第十二节 肠痈 188
第十三节 脱肛 190
第八章 骨伤科病证 193
第一节 腰痛 193
第二节 漏肩风 195
第三节 颈椎病 197
第四节 肩臂痛(臂丛神经痛) 200
第五节 膝痛(膝骨关节炎) 201
第六节 肘劳 202
第七节 腱鞘囊肿 203
第八节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204
第九节 急性扭伤 206
第九章 五官科病证 209
第一节 目赤肿痛 209
第二节 麦粒肿 210
第三节 上胞下垂 212
第四节 五风内障 213
第五节 视神经萎缩 214
第六节 白涩症 216
第七节 风牵偏视 217
第八节 近视 218
第九节 耳鸣耳聋 219
第十节 鼻鼽 222
第十一节 鼻渊 223
第十二节 咽喉肿痛 225
第十三节 喉喑 226
第十四节 牙痛 227
第十章 急证 230
第一节 晕厥 230
第二节 虚脱 232
第三节 高热 233
第四节 抽搐 234
第五节 内脏绞痛 235
第六节 血证 239
第十一章 其他病证 245
第一节 肥胖 245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247
第三节 戒断综合征 249
第四节 美容 252
第五节 癌病 254
全书课件二维码 256
全书思维导图二维码 256
思政内容二维码 256
参考文献 257
附录1 时间针灸学 258
附录2 针灸歌赋选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