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中医药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医药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医药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
  • 书号:9787030768896
    作者:郝丽莉,傅南琳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516
    字数:976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28.00元
    售价: ¥101.1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供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制药工程、护理学、营销学、管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和通识选修课类使用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8
    第三节 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9
    一、类比 10
    二、司外揣内 10
    三、以常衡变 10
    四、归纳演绎 11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三章 藏象 25
    第一节 概述 25
    第二节 五脏 25
    一、心 25
    二、肺 27
    三、脾 28
    四、肝 30
    五、肾 32
    第三节 六腑 34
    一、胆 34
    二、胃 35
    三、小肠 35
    四、大肠 36
    五、膀胱 36
    六、三焦 36
    第四节 奇恒之腑 36
    一、脑 36
    二、女子胞 3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7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37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40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0
    第四章 气血津液 43
    第一节 气 43
    一、气的概念 43
    二、气的来源及生成 43
    三、气的运行 44
    四、气的功能 44
    五、气的分类 45
    第二节 血 47
    一、血的概念 47
    二、血的生成 47
    三、血的运行 47
    四、血的功能 47
    第三节 津液 48
    一、津液的概念 48
    二、津液的代谢 48
    三、津液的功能 48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49
    一、气与血的关系 49
    二、津液与血的关系 50
    第五章 针灸学基础 51
    第一节 经络 51
    一、经络的概念 5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51
    三、经络的作用 52
    四、经络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52
    第二节 腧穴 54
    一、腧穴的概念 54
    二、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54
    三、腧穴的作用 55
    四、特定穴 55
    五、腧穴定位方法 56
    第三节 十二经脉 57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57
    二、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
    交接规律 58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58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58
    五、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 59
    第四节 奇经八脉 66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66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66
    三、任督脉的分布 66
    第五节 针灸方法 68
    一、针法 68
    二、灸法 70
    第六节 拔罐法 70
    一、罐的种类 71
    二、罐的吸附方法 71
    三、拔罐方法 71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71
    五、拔罐法注意事项 71
    第六章 体质 72
    第一节 体质的形成与分类 72
    一、体质理论的形成 72
    二、体质分类 74
    第二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 77
    一、先天因素 77
    二、年龄因素 77
    三、性别差异 77
    四、饮食因素 78
    五、劳逸因素 78
    六、情志因素 78
    七、地理因素 78
    八、疾病针药因素 78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79
    一、体质与养生 79
    二、体质与病因 79
    三、体质与病机 80
    四、体质与辨证 80
    五、体质与治疗 81
    第七章 病因 83
    第一节 外感病因 84
    一、六淫 84
    二、疠气 87
    第二节 内伤病因 89
    一、七情内伤 89
    二、饮食失宜 90
    三、劳逸失度 9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91
    一、痰饮 92
    二、瘀血 93
    第八章 发病与病机 95
    第一节 发病 95
    一、正邪的基本概念 95
    二、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95
    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96
    第二节 病机 97
    一、邪正盛衰 97
    二、阴阳失调 99
    三、气血津液失常 100
    第九章 诊法 103
    第一节 望诊 104
    一、望全身 104
    二、望局部 107
    三、望排出物 112
    四、望小儿示指络脉 113
    五、望舌 114
    第二节 闻诊 119
    一、听声音 119
    二、嗅气味 121
    第三节 问诊 122
    一、问诊方法 122
    二、问诊内容 122
    三、问现在症状 124
    第四节 切诊 129
    一、脉诊 129
    二、按诊 133
    第十章 辨证 13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35
    一、表里辨证 135
    二、寒热辨证 137
    三、虚实辨证 138
    四、阴阳辨证 140
    五、八纲辨证之间的相互关系 141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4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4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43
    三、脾与胃病辨证 144
    四、肝与胆病辨证 14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47
    六、脏腑兼病辨证 149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50
    一、气病辨证 151
    二、血病辨证 152
    三、气血同病辨证 153
    四、津液病辨证 154
    第十一章 预防康复及治则 157
    第一节 预防与康复 157
    一、预防 157
    二、康复 158
    第二节 治则 160
    一、治病求本 160
    二、扶正祛邪 161
    三、调整阴阳 162
    四、三因制宜 163
    附表 常见病辨证论治(据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165
    第二篇 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75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 180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180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181
    一、植物药的采集 181
    二、动物药及矿物药的采集 182
    第三节 中药的储存与养护 182
    一、饮片常见的变质现象 182
    二、引起饮片质量变异的因素 183
    三、饮片的储存方法 183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85
    第一节 炮制目的 185
    第二节 炮制方法 187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191
    第一节 四气 191
    一、四气的含义 191
    二、四气的确定 191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191
    第二节 五味 192
    一、五味的含义 192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93
    三、五味的临床意义 193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94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194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194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94
    第四节 归经 195
    一、归经的含义 195
    二、归经的确定 195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195
    第五节 毒性 196
    一、毒性的含义 196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197
    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97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199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199
    一、配伍内容 199
    二、应用原则 200
    第二节 用药禁忌 200
    一、配伍禁忌 200
    二、妊娠用药禁忌 201
    三、服药饮食禁忌 201
    四、证候用药禁忌 202
    第三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202
    一、药物方面 202
    二、应用方面 202
    三、患者方面 202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203
    一、汤剂常规煎法 203
    二、汤剂特殊煎法 203
    三、服药方法 203
    第六章 解表药 205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205
    麻黄/ 205
    桂枝/ 206
    紫苏叶/ 207
    生姜/ 207
    荆芥/ 208
    防风/ 209
    羌活/ 209
    白芷/ 210
    细辛/ 210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211
    薄荷/ 211
    牛蒡子/ 212
    蝉蜕/ 212
    桑叶/ 213
    菊花/ 214
    葛根/ 215
    柴胡/ 215
    升麻/ 216
    香薷/ 217
    藁本/ 217
    苍耳子/ 217
    辛夷/ 217
    蔓荆子/ 217
    淡豆豉/ 217
    浮萍/ 217
    木贼/ 217
    第七章 清热药 218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18
    石膏/ 219
    知母/ 220
    栀子/ 220
    芦根/ 221
    天花粉/ 222
    淡竹叶/ 222
    夏枯草/ 223
    决明子/ 223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224
    黄芩/ 224
    黄连/ 225
    黄柏/ 226
    龙胆/ 227
    苦参/ 227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228
    金银花/ 228
    连翘/ 229
    大青叶/ 230
    板蓝根/ 230
    蒲公英/ 230
    鱼腥草/ 231
    穿心莲/ 231
    野菊花/ 232
    射干/ 232
    山豆根/ 233
    绵马贯众/ 233
    白头翁/ 234
    马齿苋/ 234
    大血藤/ 234
    败酱草/ 235
    重楼/ 235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236
    生地黄/ 236
    玄参/ 237
    牡丹皮/ 237
    赤芍/ 238
    紫草/ 239
    水牛角/ 239
    第五节 清虚热药 240
    青蒿/ 240
    地骨皮/ 241
    秦皮/ 241
    白鲜皮/ 241
    熊胆粉/ 241
    青黛/ 241
    白花蛇舌草/ 241
    紫花地丁/ 241
    鸦胆子/ 241
    土茯苓/ 241
    半边莲/ 241
    银柴胡/ 242
    胡黄连/ 242
    白薇/ 242
    第八章 泻下药 243
    第一节 攻下药 243
    大黄/ 243
    芒硝/ 245
    芦荟/ 245
    第二节 润下药 246
    火麻仁/ 246
    郁李仁/ 246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247
    甘遂/ 247 牵牛子/ 248
    番泻叶/ 248
    芫花/ 248
    京大戟/ 248
    巴豆霜/ 248
    商陆/ 248
    千金子/ 248
    第九章 祛风湿药 250
    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 250
    独活/ 250
    蕲蛇/ 251
    木瓜/ 251
    川乌/ 252
    威灵仙/ 253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254
    秦艽/ 254
    防己/ 254
    桑枝/ 255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255
    桑寄生/ 256
    五加皮/ 256
    乌梢蛇/ 257
    伸筋草/ 257
    海风藤/ 257
    徐长卿/ 257
    穿山龙/ 257
    雷公藤/ 258
    豨莶草/ 258
    络石藤/ 258
    丝瓜络/ 258
    臭梧桐/ 258
    狗脊/ 258
    千年健/ 258
    第十章 化湿药 259
    广藿香/ 259
    苍术/ 260
    厚朴/ 260
    砂仁/ 261
    豆蔻/ 262
    佩兰/ 263
    草豆蔻/ 263
    草果/ 263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264
    茯苓/ 264
    猪苓/ 265
    泽泻/ 265
    薏苡仁/ 266
    车前子/ 267
    滑石/ 267
    木通/ 268
    通草/ 268
    海金沙/ 269
    萆薢/ 269
    茵陈/ 270
    金钱草/ 270
    虎杖/ 271
    香加皮/ 272
    瞿麦/ 272
    萹蓄/ 272
    地肤子/ 272
    石韦/ 272
    灯心草/ 272
    第十二章 温里药 273
    附子/ 273
    干姜/ 274
    肉桂/ 275
    吴茱萸/ 276
    小茴香/ 276
    花椒/ 277
    丁香/ 277
    高良姜/ 278
    八角/ 278
    茴香/ 278
    胡椒/ 278
    荜茇/ 278
    第十三章 理气药 279
    陈皮/ 279
    枳实/ 280
    木香/ 281
    香附/ 281
    青皮/ 282
    川楝子/ 283
    薤白/ 283
    乌药/ 284
    沉香/ 284
    佛手/ 284
    大腹皮/ 284
    化橘红/ 284
    玫瑰花/ 284
    荔枝核/ 285
    柿蒂/ 285
    香橼/ 285
    第十四章 消食药 286
    山楂/ 286
    神曲/ 287
    麦芽/ 287
    鸡内金/ 288
    莱菔子/ 288
    谷芽(稻芽)/ 289
    第十五章 驱虫药 290
    使君子/ 290
    苦楝皮/ 291
    槟榔/ 291
    南瓜子/ 292
    鹤草芽/ 292
    雷丸/ 292
    榧子/ 292
    第十六章 止血药 293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293
    地榆/ 293
    小蓟/ 294
    大蓟/ 294
    白茅根/ 295
    槐花/ 295
    侧柏叶/ 296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296
    三七/ 297
    茜草/ 297
    蒲黄/ 298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298
    白及/ 298
    仙鹤草/ 299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299
    艾叶/ 300
    藕节/ 300
    紫珠叶/ 300
    棕榈炭 300
    灶心土/ 300
    炮姜/ 300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药 302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302
    川芎/ 302
    延胡索/ 303
    郁金/ 304
    姜黄/ 304
    乳香/ 305
    没药/ 305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306
    丹参/ 306
    红花/ 307
    桃仁/ 308
    益母草/ 308
    牛膝/ 309
    鸡血藤/ 309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310
    土鳖虫/ 310
    骨碎补/ 311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311
    水蛭/ 312
    莪术/ 312
    三棱/ 313
    五灵脂/ 313
    王不留行/ 313
    月季花/ 313
    马钱子/ 313
    血竭/ 314
    苏木/ 314
    自然铜 314
    刘寄奴/ 314
    穿山甲/ 314
    第十八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315
    第一节 化痰药 315
    半夏/ 316
    天南星/ 316
    芥子/ 317
    旋覆花/ 318
    川贝母/ 318
    浙贝母/ 319
    瓜蒌/ 320
    桔梗/ 320
    竹茹/ 321
    海藻/ 321
    昆布/ 322
    第二节 止咳平喘药 322
    苦杏仁/ 322
    紫苏子/ 323
    百部/ 323
    紫菀/ 324
    款冬花/ 324
    枇杷叶/ 325
    桑白皮/ 325
    葶苈子/ 326
    白果/ 326
    白附子/ 327
    白前/ 327
    前胡/ 327
    天竺黄/ 327
    胖大海/ 327
    黄药子/ 327
    竹沥/ 327
    皂荚/ 328
    海浮石/ 328
    礞石/ 328
    海蛤壳/ 328
    瓦楞子/ 328
    洋金花/ 328
    矮地茶/ 328
    马兜铃/ 328
    胡颓叶/ 328
    第十九章 安神药 329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329
    朱砂/ 329
    磁石/ 330
    龙骨/ 331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332
    酸枣仁/ 332
    柏子仁/ 332
    远志/ 333
    灵芝/ 333
    首乌藤/ 334
    琥珀/ 335
    珍珠/ 335
    合欢皮/ 335
    第二十章 平肝息风药 336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336
    石决明/ 337
    牡蛎/ 337
    赭石/ 338
    蒺藜/ 338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339
    牛黄/ 339
    羚羊角/ 340
    钩藤/ 340
    天麻/ 341
    地龙/ 341
    全蝎/ 342
    蜈蚣/ 343
    僵蚕/ 343
    珍珠母/ 344
    罗布麻叶/ 344
    第二十一章 开窍药 345
    麝香/ 345
    冰片/ 346
    苏合香/ 347
    石菖蒲/ 347
    安息香/ 348
    第二十二章 补虚药 349
    第一节 补气药 349
    人参/ 350
    西洋参/ 351
    党参/ 352
    太子参/ 353
    黄芪/ 353
    白术/ 354
    山药/ 354
    甘草/ 355
    大枣/ 356
    第二节 补阳药 356
    鹿茸/ 356
    淫羊藿/ 358
    肉苁蓉/ 358
    巴戟天/ 359
    杜仲/ 359
    续断/ 359
    菟丝子/ 360
    沙苑子/ 360
    补骨脂/ 361
    益智仁/ 361
    蛤蚧/ 362
    冬虫夏草/ 362
    第三节 补血药 363
    熟地黄/ 363
    当归/ 364
    白芍/ 365
    何首乌/ 365
    阿胶/ 366
    龙眼肉/ 367
    第四节 补阴药 367
    北沙参/ 367
    南沙参/ 368
    百合/ 368
    麦冬/ 369
    天冬/ 369
    石斛/ 370
    玉竹/ 370
    黄精/ 371
    枸杞子/ 371
    女贞子/ 372
    龟甲/ 372
    鳖甲/ 373
    白扁豆/ 374
    蜂蜜/ 374
    饴糖/ 374
    仙茅/ 374
    海马/ 374
    胡芦巴/ 374
    核桃仁/ 374
    紫河车/ 374
    墨旱莲/ 374
    桑椹/ 374
    黑芝麻/ 374
    第二十三章 收涩药 375
    山茱萸/ 375
    五味子/ 376
    乌梅/ 376
    海螵蛸/ 377
    桑螵蛸/ 378
    诃子/ 378
    肉豆蔻/ 379
    莲子/ 380
    芡实/ 380
    麻黄根/ 381
    浮小麦/ 381
    五倍子/ 381
    罂粟壳/ 381
    赤石脂/ 381
    覆盆子/ 381
    金樱子/ 381
    椿皮/ 381
    第二十四章 其他药 382
    第一节 涌吐药 382
    常山/ 382
    第二节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382
    雄黄/ 383
    硫黄/ 383
    蛇床子/ 384
    第三节 拔毒化腐生肌药 384
    升药/ 385
    炉甘石/ 385
    硼砂/ 385
    瓜蒂/ 386
    藜芦/ 386
    白矾/ 386
    蜂房/ 386
    土荆皮/ 386
    大蒜/ 386
    蟾酥/ 386
    斑蝥/ 387
    儿茶/ 387
    铅丹/ 387
    轻粉/ 387
    砒石/ 387
    第三篇 方剂学
    第一章 方剂学概述 388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388
    一、治法与辨证 388
    二、常用治法 389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390
    一、病证分类法 390
    二、病因分类法 390
    三、脏腑分类法 391
    四、组成分类法 391
    五、功能分类法 391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391
    一、方剂的组成 391
    二、常用剂型 393
    第四节 方剂的用法 396
    一、煎药法 396
    二、服药法 396
    第二章 解表剂 399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399
    麻黄汤/ 399
    桂枝汤/ 400
    小青龙汤/ 400
    九味羌活汤/ 401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401
    银翘散/ 402
    桑菊饮/ 40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403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404
    败毒散/ 404
    香薷散/ 404
    香苏散/ 404
    止嗽散/ 404
    正柴胡饮/ 404
    柴葛解肌汤/ 404
    升麻葛根汤/ 404
    参苏饮/ 404
    麻黄附子细辛汤/ 404
    加减葳蕤汤/ 404
    第三章 泻下剂 406
    大承气汤/ 406
    大黄牡丹汤/ 407
    温脾汤/ 408
    麻子仁丸/ 408
    黄龙汤/ 409
    大陷胸汤/ 410
    大黄附子汤/ 410
    济川煎/ 410
    十枣汤/ 410
    第四章 和解剂 411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411
    小柴胡汤/ 411
    蒿芩清胆汤/ 412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412
    四逆散/ 413
    逍遥散/ 413
    痛泻要方/ 414
    第三节 调和寒热剂 415
    半夏泻心汤/ 415
    第四节 表里双解剂 416
    大柴胡汤/ 4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416
    达原饮/ 417
    柴胡疏肝散/ 417
    甘草泻心汤/ 417
    生姜泻心汤/ 417
    疏凿饮子/ 417
    第五章 清热剂 419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419
    白虎汤/ 419
    竹叶石膏汤/ 420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420
    清营汤/ 420
    犀角地黄汤/ 421
    第三节 清热解毒剂 422
    黄连解毒汤/ 422
    普济消毒饮/ 422
    仙方活命饮/ 423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424
    导赤散/ 424
    龙胆泻肝汤/ 424
    清胃散/ 425
    玉女煎/ 425
    左金丸/ 426
    第五节 清虚热剂 426
    青蒿鳖甲汤/ 426
    第六节 清热祛暑剂 427
    清暑益气汤/ 427
    凉膈散/ 428
    苇茎汤/ 428
    泻白散/ 428
    芍药汤/ 428
    白头翁汤/ 428
    清骨散/ 428
    当归六黄汤/ 428
    清络饮/ 428
    香薷散/ 428
    六一散/ 428
    桂苓甘露散/ 428
    第六章 温里剂 431
    理中丸/ 431
    吴茱萸汤/ 432
    小建中汤/ 432
    四逆汤/ 433
    当归四逆汤/ 433
    大建中汤/ 434
    回阳救急汤/ 434
    阳和汤/ 434
    黄芪桂枝五物汤/ 434
    暖肝煎/ 434
    第七章 补益剂 436
    第一节 补气剂 436
    四君子汤/ 436
    参苓白术散/ 437
    补中益气汤/ 437
    玉屏风散/ 438
    生脉散/ 439
    第二节 补血剂 440
    四物汤/ 440
    当归补血汤/ 440
    第三节 气血双补剂 441
    八珍汤/ 441
    归脾汤/ 441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442
    第四节 补阴剂 442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443
    左归丸/ 444
    一贯煎/ 444
    百合固金汤/ 445
    第五节 补阳剂 445
    肾气丸/ 445
    右归丸/ 446
    第六节 阴阳双补剂 447
    地黄饮子(又名地黄饮)/ 447
    十全大补汤/ 447
    人参养荣汤/ 447
    大补阴丸/ 447
    左归饮/ 447
    加味肾气丸/ 447
    右归饮/ 447
    第八章 固涩剂 450
    牡蛎散/ 450
    真人养脏汤/ 451
    四神丸/ 451
    金锁固精丸/ 452
    缩泉丸/ 452
    固冲汤/ 453
    完带汤/ 453
    九仙散/ 454
    易黄汤/ 454
    桃花汤/ 454
    桑螵蛸散/ 454
    固经丸/ 454
    第九章 安神剂 456
    朱砂安神丸/ 456
    天王补心丹/ 457
    酸枣仁汤/ 457
    甘麦大枣汤/ 458
    磁朱丸/ 459
    孔圣枕中丹/ 459
    养心汤/ 459
    珍珠母丸/ 459
    第十章 开窍剂 460
    安宫牛黄丸/ 460
    紫雪/ 461
    至宝丹/ 461
    苏合香丸/ 462
    小儿回春丹/ 463
    行军散/ 463
    紫金锭/ 463
    第十一章 理气剂 465
    第一节 行气剂 465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 465
    半夏厚朴汤/ 466
    枳实薤白桂枝汤/ 466
    第二节 降气剂 467
    苏子降气汤/ 467
    定喘汤/ 467
    旋覆代赭汤/ 468
    金铃子散/ 468
    厚朴温中汤/ 468
    天台乌药散/ 469
    暖肝煎/ 469
    橘皮竹茹汤/ 469
    柴胡疏肝散/ 469
    第十二章 理血剂 471
    第一节 活血祛瘀剂 471
    桃核承气汤/ 471
    血府逐瘀汤/ 472
    补阳还五汤/ 473
    温经汤/ 474
    生化汤/ 474
    第二节 止血剂 475
    十灰散/ 475
    小蓟饮子/ 475
    失笑散/ 476
    咳血方/ 476
    槐花散/ 476
    黄土汤/ 476
    第十三章 治风剂 478
    川芎茶调散/ 478
    独活寄生汤/ 479
    牵正散/ 479
    消风散/ 480
    羚角钩藤汤/ 481
    镇肝熄风汤/ 481
    天麻钩藤饮/ 482
    大秦艽汤/ 483
    小活络丹/ 483
    玉真散/ 483
    大定风珠/ 483
    三甲复脉汤/ 483
    第十四章 治燥剂 485
    杏苏散/ 485
    桑杏汤/ 486
    清燥救肺汤/ 486
    麦门冬汤/ 487
    增液汤/ 488
    琼玉膏/ 488
    益胃汤/ 488
    玉液汤/ 488
    养阴清肺汤/ 489
    第十五章 祛湿剂 490
    平胃散/ 490
    藿香正气散/ 490
    茵陈蒿汤/ 491
    八正散/ 491
    三仁汤/ 492
    二妙散/ 492
    五苓散/ 493
    真武汤/ 493
    实脾散/ 493
    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 494
    甘露消毒丹/ 495
    连朴饮/ 495
    当归拈痛汤/ 495
    猪苓汤/ 495
    防己黄芪汤/ 495
    五皮散/ 495
    苓桂术甘汤/ 495
    羌活胜湿汤/ 495
    独活寄生汤/ 495
    第十六章 祛痰剂 497
    二陈汤/ 497
    温胆汤/ 498
    清气化痰丸/ 498
    小陷胸汤/ 499
    贝母瓜蒌散/ 499
    半夏白术天麻汤/ 499
    茯苓丸/ 500
    滚痰丸/ 500
    苓甘五味姜辛汤/ 500
    三子养亲汤/ 500
    定痫丸/ 500
    清肺饮/ 501
    导痰汤/ 501
    第十七章 消食剂 503
    保和丸/ 503
    健脾丸/ 503
    枳丸术/ 504
    枳实消痞丸/ 504
    葛花解酲汤/ 504
    第十八章 驱虫剂 506
    乌梅丸/ 506
    肥儿丸/ 507
    理中安蛔汤/ 507
    连梅安蛔汤/ 507
    化虫丸/ 507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 509
    中药药名拼音索引 512
    方剂名笔画索引 515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