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学术思路,采用演绎与归纳并行的逻辑路径,研究现代汉语的动词配价问题。本书首先提出理论假设“基于逻辑配价的汉语动词配价理论”,然后通过一系列神经心理学实验验证了理论假设的主要思想,证明提出的“动词配价应二分为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二价动词是汉语中的典型动词,二价结构是汉语动词的典型配价结构,构式和超词库特征都影响动词配价的建构”等观点都具有心理现实性,能得到不同神经机制的支撑。基于实验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本书最后建构了基于动词配价的言语生成模型和语言理解模型,期望对汉语句子的生成和识解过程做出更具科学性的认知解释。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序言
前言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节 研究目标 3
上篇 动词配价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动词配价的理论研究 7
第一节 动词配价研究的外国起源与主要贡献 7
第二节 中国动词配价研究的历史进程 14
第三节 理论研究的总结与简评 19
第二章 动词配价的实证研究 21
第一节 基于失语症的动词配价研究 21
第二节 基于ERP技术的动词配价研究 27
第三节 基于fMRI技术的动词配价研究 29
第四节 基于其他技术的动词配价研究 31
第三章 动词配价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35
第一节 研究总结 35
第二节 研究评价 36
中篇 理论建构:基于逻辑配价的汉语动词配价理论
第四章 逻辑配价——动词配价研究的起点 41
第一节 逻辑配价的界定与表达 42
第二节 建立逻辑配价的理论动因 46
第三节 逻辑配价的投射 53
第五章 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 56
第一节 一价动词的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 57
第二节 二价动词的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 59
第三节 三价动词的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 64
第六章 配价的隐喻、转喻机制 76
第一节 配价的隐喻机制 76
第二节 配价的转喻机制 78
第三节 熟语的隐喻、转喻机制 80
第七章 逻辑配价理论的解释力 82
第一节 零价动词的虚无论证 82
第二节 配价的合并:共价及其他 87
第三节 配价的分解原则:“同义异形”现象 92
第四节 配价的缺省:省略和隐含 94
第八章 动态配价:动词配价连续统 97
第一节 动词配价连续统的界定 97
第二节 动词配价连续统的呈现方式 98
第三节 配价变化及其制约条件 106
第九章 动词配价理论总结 111
下篇 汉语动词配价的神经心理学实验
第十章 动词配价的失语症研究 115
第一节 失语症介绍 115
第二节 实验一 动词配价的量效应 117
第三节 实验二 动词配价的质效应 129
第十一章 动词配价的ERP研究 141
第一节 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简介 141
第二节 实验三 动词配价的[±典型性]加工 143
第三节 实验四 构式对动词配价加工的影响 150
第十二章 动词配价的fMRI研究 157
第一节 实验方法与原理简介 157
第二节 实验五 超词库特征对动词配价加工的影响 159
第十三章 动词配价的神经心理学分析 165
第一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165
第二节 动词配价的神经心理机制 169
总结与展望 183
第一节 研究总结 183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85
第三节 研究展望 186
参考文献 187
附录一 实验一的测试材料(失语症测查:动词配价的量效应) 197
附录二 实验二的测试材料(失语症测查:动词配价的质效应) 200
附录三 实验三的测试材料(ERP实验:配价典型性) 204
附录四 实验四的测试材料(ERP实验:构式与配价) 206
附录五 实验五的实验材料(fMRI实验:超词库特征与配价) 208
表目录
表7-1 三类缺省配价成分的对比简表 96
表10-1 失语症患者的基本情况 118
表10-2 对照组(非失语症被试)的基本情况 119
表10-3 失语组的句子输出(表达)—一、二、三价动词比较 122
表10-4 对照组的句子输出(表达)—一、二、三价动词比较 122
表10-5 失语组的句子输入(理解)—一、二、三价动词比较 126
表10-6 对照组的句子输入(理解)—一、二、三价动词比较 126
表10-7 实验一的实验结果简表 129
表10-8 失语组在[±典型语义价]上的错误数量比较 133
表10-9 对照组在[±典型语义价]上的错误数量比较 134
表10-10 失语组在[±典型句法价]上的错误数量比较 136
表10-11 对照组在[±典型句法价]上的错误数量比较 136
表10-12 [±典型配价]的测量结果比较 138
表11-1 实验三的[±典型语义价]实验材料示例 145
表11-2 实验四的目标句(NP1+V+NP2)示例 152
表12-1 句子理解任务实验材料举例与评定结果 160
表12-2 非常规句强于常规句的脑区激活情况 161
图目录
图4-1 两类配价与两类世界的关系图 44
图4-2 基于逻辑配价的汉语动词配价生成结构图 55
图5-1 “一本书送给音音”的结构树形图 69
图5-2 “小明一本书送给音音”的结构树形图 70
图5-3 “小明送一本书给音音”的结构树形图 70
图5-4 介词并入动词后形成的“一本书送给音音”的结构树形图 71
图5-5 “送给音音一本书”的结构树形图 71
图5-6 “小明送给音音一本书”的结构树形图 71
图5-7 介词“给”与动词“奖励”合并前的结构树形图 72
图5-8 介词“给”与动词“奖励”合并后的结构树形图 72
图5-9 空动词移位并与动词合并的结构树形图 73
图5-10 “合并+移位”后的结构树形图 73
图5-11 PP与NP3换位的结构树形图 73
图5-12 “奖励一套房子给他”的结构树形图 73
图5-13 “互相类”三价动词的结构树形图 74
图5-14 “在桌子上放一本书”(放置类)三价动词的基础结构树形图 74
图5-15 “在桌子上放一本书”(放置类)三价动词结构的移位过程树形图 74
图5-16 “在桌子上放一本书”(放置类)三价动词的表层结构树形图 74
图7-1 动补式复合结构的合并过程 90
图7-2 连动结构的合并过程 91
图7-3 致使结构的合并过程 91
图8-1 一、二、三价动词的价量变化趋势图 101
图8-2 动词配价的价质连续统 102
图10-1 失语组的动词价量表达差异 125
图10-2 对照组的动词价量表达差异 125
图10-3 失语组的动词价量理解差异 127
图10-4 对照组的动词价量理解差异 128
图10-5 失语组在[±典型语义价]上的差异对比 135
图10-6 对照组在[±典型语义价]上的差异对比 135
图10-7 失语组在[±典型句法价]上的差异对比 137
图10-8 对照组在[±典型句法价]上的差异对比 137
图11-1 ERP提取原理 142
图11-2 实验三刺激流程示意图 146
图11-3 动宾短语在不同脑区的ERP波形图 148
图11-4 动宾短语在FCz位置的ERP波形图 148
图11-5 实验四刺激流程示意图 152
图11-6 动词类型不同的NP1+V+NP2结构在各脑区的ERP波形图 154
图11-7 动词类型不同的NP1+V+NP2结构在Cz位置的ERP波形图 155
图12-1 非常规句、常规句的激活脑区:右侧额中回和左侧顶下小叶 161
图13-1 视网膜输入通达背侧、腹侧通路的主要路径 173
图13-2 莱维特的言语表达模型 174
图13-3 加勒特的话语表达模型 175
图13-4 基于动词配价的言语生成模型 176